文玩佛珠講形制,參考他們的做法

朝珠是清代宮廷的獨有裝飾,形制是前朝沒有的。按照材質區分身份和等級,功能和官府上面的補子類似。

文玩佛珠講形制,參考他們的做法

文玩佛珠講形制,參考他們的做法

文玩佛珠講形制,參考他們的做法

朝珠的形式來源於佛教念珠,但是它具體是怎麼樣從念珠變成形制複雜的朝珠卻沒有正式的記載,多數都傳說和推測。

有一個版本是說努爾哈赤信奉從蒙古傳入的藏傳佛教,喜歡掛佛珠,手下大臣隨之效仿,形成習慣乃至制度,他的數量和質地也有了相關的規定,佛珠就變成了朝珠。明末申忠一在《建州聞見錄》中記載他親眼見到“奴酋(努爾哈赤)常坐,手持念珠而數”,這段記載可能是這種說法的起因。

文玩佛珠講形制,參考他們的做法

瞅啥,沒見過這麼帥的努爾哈赤啊

實際上,滿族人一直有喜歡戴珠子這類的傳統,18世紀朝鮮學者樸趾源在《熱河日記》中記敘滿族婦女“五旬以上”猶“滿鬢插花,金釵寶”,對裝飾喜愛不加掩飾。。這種習俗一直到了滿人入關之後仍然保留在清宮皇妃命婦們誇張豔麗的髮型和裝飾上。滿族先民有以“令珠計歲”的風俗,每年首增一珠,掛以額前,人死同入葬;對部落氏族有特殊功績的人則多掛幾個配珠,以示殊榮。用珠子來標註身份和事蹟的傳統是滿人喜歡懸掛朝珠的主要原因,而他們借用了佛教念珠的形式。

朝珠也是有108顆珠子串成的,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朝珠108的主體叫做“身子”,每隔27顆珠子加入一粒材質不一樣的大珠稱為“分珠”,把108顆朝珠分成四等分,“分珠”共四顆。。。。,大小顏色一致,寓意四季(發財?)位於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連綴有一個塔型的“佛頭塔”,朝珠兩端通過佛頭塔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由此延伸絛帶,絛帶中段系墜有一塊寶石大墜,那就是背雲,背雲以下的絛帶末端墜有寶石大墜,佩戴朝珠的時候,背雲緊貼後背。佛頭塔兩邊又有三串小珠子,每串十顆,這叫紀念,下面還有一顆墜角,佩戴時候一側掛一串,另一側掛兩串,兩串也有講究,男在左女在右。據說這三條又叫三臺(不是藝術頻道!!)當時稱尚書為中颱,御史是憲臺,謁者即言官為外臺;又有個說法是天子有三臺,即觀天象的靈臺,觀四時施化的時臺、觀鳥獸魚歸的囿臺。,寓意聖明高貴。

文玩佛珠講形制,參考他們的做法

標準朝珠配置,是不是很像藏式

按照清朝的《輿服志》規定,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都佩掛朝珠,除了不能使用皇帝皇后所使用的東珠,其他雜寶及諸香等各類材質均可用。禮部主事,太常寺博士、點簿、讀祝官、贊禮郎、鴻臚寺鳴贊、光祿寺署正、署丞、點簿,國子監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除在寺廟執事及殿庭侍儀準用。平時及在公署時仍不得用。這種制度到後期逐漸放鬆,晚晴時連捐納為科中古書(從七品)者也掛朝珠。

早期朝珠佩戴也是挺講究的,不同場合和環境都有相對的規定。以皇帝的朝珠為例,《清史稿輿服志》規定,“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雜飾,各唯其宜,大典禮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為裝飾。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雜飾惟宜。絛皆明黃色。”而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均明黃絛。皇貴妃、列入九品之內者,稱作“未入流”。各級官員除了前胸和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繡成的“補子”也叫“背胸”,還有官帽頂飾的不同來顯示和區別官員的季節,帽頂一般以黃金或者銅鎏金縷花為座,其上飾有珍珠和寶石或半寶石。根據《大清會典》和《清史稿》的記錄,正、從一品為縷花金座,中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正、從二品為縷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珊瑚。正從三品為縷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藍寶石;正、從四品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青金石;正、從五品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水晶;正、從六品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硨磲;正、從七品為縷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顆,上銜素金;正、從八品為縷花陰文金頂,無其他裝飾;正、從九品為縷花陽紋金頂,無其他裝飾。

文玩佛珠講形制,參考他們的做法

各種材質帽頂

文玩佛珠講形制,參考他們的做法

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