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掌柜的说

“十一档”的两部灾难大片里,个人更喜欢《攀登者》。

两部片子其实都是属于优缺点明显,但优点大过缺点,看了不亏的片子——大家自己看题材和卡司,哪个更喜欢就优先看哪个。

两部电影的缺点也几乎都是一样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真实事件非常动人,但搬上大银幕后,因为种种原因和考量,被人为加了很多戏,而这些戏,反倒削弱了真实事件的动人之处……

区别是《中国机长》的加戏部分更简单明了,作为观众,只要用点脑子,还是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得出来,哪些戏是可以删除,并且可以整段整段的删除的。

而《攀登者》,是把原型人物揉碎了再造,加戏的部分和主线像麻花辫一样纠缠在了一起,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去删那些多余的戏。换言之,这些加戏是融在了故事和人物内核里的,所以剧作上可能更复杂一些。

这是我比较喜欢《攀登者》的原因,它的文本创作部分更艰难、也更厚重一些。

当然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看个电影而已,这样去深入比较没啥意思。大家进电影院,看个热闹,被故事或人物打动到了,就值回票价啦。

万事放轻松,看电影本是娱乐活动,不要那么苦大仇深才是第一要义。#以上代答这几天的后台读者提问#

今天这篇《攀登者》,依然会尽量写得轻松一些——从一个花痴的角度切入,向广大女观众提一个相当拷问灵魂的问题:当胡歌和井柏然站在你面前,为啥有妹子能对井柏然一见钟情而弃胡歌于不顾呢?


1

颜控如我,看《攀登者》产生的第一个很困扰的问题,确实是1975年二次组队的时候。

珠峰脚下的训练基地里,新队员们陆续报道就位,藏族女登山队员“黑牡丹”(曲尼次仁 饰)负责新人登记。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一脸阳光的杨光(胡歌 饰)跳下车来,跟“黑牡丹”做自我介绍,言谈幽默,笑容温柔,整个人闪闪发光,像他的名字一样闪耀、温暖。

然而“黑牡丹”魂不守舍,一边跟杨光心不在焉地应答,一边偷偷地瞄远处的新丁李国梁(井柏然 饰)。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当时银幕外的我内心是orz的:妹子,杨光那么帅,就站在你面前,你怎么做到视若无睹的?

这——不科学啊!

不管在什么情境下,胡歌和井柏然这样的两个美男子要是几乎同时出现在我面前,我总还是要纠结个几分钟来想一想,究竟哪个帅一些适合来追的对伐?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黑牡丹”倒厉害得很呐!彼时彼地,胡歌的杨光已经在她面前露了个全脸,而远处举着相机正拍拍拍的井柏然,她可能连五官都还没有确切看清,就已经发射出了爱的小心心。

——一见钟情了!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我忍不住转头跟朋友吐槽,这姑娘有点缺心眼呐!

朋友嘿嘿一笑,以一个直男的逻辑跟我解释,吸引这姑娘的难道不是井柏然手里的那台照相机?那年代一台照相机在手,美丽的姑娘尽归我有啊!

哈哈哈哈,原话其实也不尽然是这样的啦。

朋友的意思是,1975年那会儿,一个帅小伙手里如果举着个照相机,就相当于脚踩着五彩祥云来到你面前,那种风光和稀有劲儿,绝对是会电倒一大片的。

所以井柏然赢了胡歌,不是因为脸。

而是因为他手里那台家伙。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在那个年代,实在太稀罕、太高端、太洋气了!实打实一枚收割芳心的利器!

我脑子转了一转,点头。

深以为然也!

2

写上面这一细节也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攀登者》的故事距离当代的年轻观众,是有历史鸿沟的。看电影的时候,很多情节、很多人物的行为动机,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去理解,否则观众容易产生一些观影困惑。

也就是说,你没办法全然以当代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些人物展现的行为和逻辑。

比如电影里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曲松林(张译 饰)。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曲松林一开场就出现了,他是1960年第一次珠峰登顶成功的三名队员之一,原本兼职摄影。

但第一次冲顶之前,三人遭遇雪崩。千钧一发之际,队友方五洲(吴京 饰)选择了去救曲松林,扔下了摄影机。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呢?

即便那一次三人成功登顶,为祖国在边界线谈判的关键时刻赢得了舆论优势,事后依然有国际上的“杠精”提出质疑,没有珠峰峰顶的影像记录,登顶成功也只是你们自己说说而已,我们国际登山界,不认!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这个摄影机,代表了家国荣誉的完整度,也是整部电影戏剧冲突的核心载体。

丢了摄影机去救曲松林,意味着在个体生命和国家荣誉面前,方五洲选择了队友的生命;

即便当时那种千钧一发的环境下压根也容不得方五洲去想太多,但在那个年代,这种二选一的后果,是相当残酷的,也为三名队员此后的人生走向埋下了伏笔。

所以才有了此后——男主角方五洲英雄困顿,一个身手矫健过人的登山英雄,被下放到锅炉房当锅炉工人,面对自己的爱人,原本意气风发的他,一句告白都说不出口。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所以也有了被截肢了半个脚掌的曲松林,黯然回到登山队的大本营,失意十余年,1975年第二次组队看到方五洲时,连一个拥抱都懒得给对方;

才有了半夜三名队友喝老酒,他一杯谢人家救命之恩,一杯怒吼我恨你救了我的纠结和痛苦……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这几场戏,如果不放在时代背景里去品,观众看着会有生硬突兀之感,但是如果你看片之前,对这段历史做过了解,就会发现,电影开头的这种极具戏剧张力的设计,是非常考验编剧功力的。

再加上演员张译细腻饱满的演技,前面和他相关的几场戏,拍得简洁明快,戏剧冲突一目了然,毫不拖泥带水。

他是那个时代里大部分人的代表:家国情怀放第一位,自己的“被救”让祖国蒙羞,就是自己的罪过,就是那个救了自己性命的人的罪过。

集体主义的大旗之下,个体的生命有那么重要吗?

——曲松林的行为逻辑,就通过简单的几场戏,哗哗哗给你甩出来,非常快、准、狠!

这也是之后曲松林在进行队员训练、指挥二次登山时,一系列指令、行为的动机所在。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发狠培训李国梁,不是因为针对他,是因为珍惜他——一个会摄影又能登山的人才,是弥补自己当年遗憾的宝贵苗子。

看到李国梁跟女队员之间暗流涌动,他是恨铁不成钢;

明知有暴风雪的危险,在方五洲负伤的情况下,依然支持让年轻的李国梁带队登顶,一味冒进,何尝不是因为曲松林的追梦心切?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然而,当李国梁也同样再一次面临“保摄影机还是保命”的选择,并给出了和当年截然不同的答案后,曲松林才真的意识到,有时候个体的牺牲,只是徒然。

他拉着李国梁的尸体回营,抱着方五洲大哭,嘶哑地喊着:我错了!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这一幕当时真的还蛮“震”到我的。

电影到此为止,非常赞!人物对立鲜明,主题明确,有自己的历史思考和明确的态度立场。

——家国荣誉诚然至高无上,但个体关怀也非常重要,无谓的牺牲并不提倡。

3

而吴京饰演的方五洲,原本是这一理念的信奉者。

他在追求报效祖国的同时,并没有一味被集体主义裹挟,私底下也是有自己的人生幸福要去追求的——这一点,剧作上特意用他和气象学家徐缨(章子怡 饰)的爱情去体现。

第一次登山成功,方五洲意气风发,跑去图书馆找徐缨告白,那一段写在登山笔记本上的变相表白,太浪漫了。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然而一句“我想娶你”还没说出口,方五洲被叫走,开始面对舆论上的种种质疑,那时候的方五洲,作为个体,遭遇了自己人生路上的“雪崩”。

此后经年,他和徐缨之间,形成了一座无形的“珠穆朗玛峰”。

直到十五年后,再一次珠峰登顶,方五洲也才真正意义上地跨越了心灵上的这座高峰。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只是——虽然理解剧本上的处理是为了塑造方五洲这个人物的饱满度。

但面对这么厚重的题材,爱情戏的重量委实太轻,当爱情戏成了影片后半段的一大支柱,反倒有点扛不住这个故事了。

一方面,是队员们激烈、搏命的登山场景,大雪山的凶险和壮阔,被拍得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看起来超级紧张刺激!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几次冲顶戏都特别赞#

但另一方面,大量男女感情戏不合时宜、见缝插针地插入,也让观众刚刚还觉得紧张刺激,马上又不断地出戏。

出出入入,那是相当消解观影情绪的。

井柏然和胡歌同时站在她面前,妹子为啥一眼选中了井柏然

譬如我,后半段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困惑,为啥方五洲被那么大一块石头压了个结结实实,却只是手臂受伤了?为什么徐缨完全没接受体能训练,也快爬到顶了?

虽然心里也都明白,这是编剧让他受伤,编剧让她去死……但人为编戏的违和感,确实也是扑面而来。

所以,这部电影吧,很有勇气,值得一看,但距离经典,终究差了那么一点点。

十分可惜。

不管怎么说,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假期还有时间的话,进影院去看一下,为这几年大银幕上难得的勇气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