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馬鞍山省考申論技巧:如何提高數據型材料的閱讀效率

在申論材料中,材料可分為案例型材料、數據型材料和觀點型材料這三種主要類型,而數據型材料在三種中佔比雖然不多,但是經常會遇到。而對數據性材料,很多考生都拿捏不準材料想要表達的觀點,甚至有的考生直接把數據抄上去。其實,中公教育並不建議大家把數據直接抄上去,我們要做的是將數據轉化成文字性表達,這正好符合考官需要考查的提煉概括分析能力。

如何將數據型材料的意思把握準確,如何將數據轉化成文字表達,中公教育專家就結合材料給大家介紹三個小技巧。

一、抓材料前後結論

數據一般都是為了說明某種觀點的證據,所以在數據型材料的前後,往往會有一些結論性表述,各位考生在遇到數據型材料時,首先要關注的就是數據型前後的結論。

例如:“鄉鎮企業佈局不當、治理不力產生的工業汙染迅速蔓延。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汙灌面積由1978年的約40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3年的3000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灌溉面積的10%,受重金屬汙染的土地面積已佔汙灌區面積的64.8%。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被佔用或毀損的農田為1300平方公里”。在該段落中,有大量的數據型材料,但是前面試有一個結論性表述,閱讀後發現,後面的數據證實為了證明前面的“工業汙染蔓延”這一觀點。所以這段材料可以提取為:“鄉鎮企業佈局不當、治理不力產生致的工業汙染嚴重”。

二、對比數據得結論

有的數據材料前後可能沒有結論性表述,只有很多數據放在一起,這個時候就需要將數據進行對比,得出結論。

例如: 據統計,2008年我國內地人均購書經費是0.794元。在購書經費的投入上,全國絕大部分省份都沒有達到平均水平,其中,上海的人均購書經費達到了7.612元,而河南只有0.158元。在該段材料中,沒有明顯的結論,但是觀察這些數據,提到“我國內地人均購書經費是0.794元”,後面接著闡述“絕大部分省份都沒有達到平均水平”,顯然人均購書經費是不足的,下面用了上海和河南的例子進行說明,因此,這部分材料的核心意思是:我國人均購書經費低。

三、注意數據前面的限定詞

大家要清楚,如果只是給你一個數據是無法判斷其語義的,比如“2019年應屆畢業生中已經就業的學生是500萬”,就這樣一個數據是無法得出這個數字到底是多還是少,而剛才在第二條中講到,如果進行對比便可得知。但是有時候材料中是沒有對比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注意數據前面的限定詞,例如:僅有、達到、只有、高達、增長等。

例如:2019年國考副省試卷第二則材料第一段中提到“201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為3800元”,通過前面的“僅為”可知,全村人均收入較少。

數據型材料的梳理相對其他類型的來說比較簡單,各位考生只要將這三種技巧運用熟練,在遇到數據型材料時準確把握,中公教育相信大家一定能更好的提煉材料的意思,準確表達材料的原意,拿到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