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人與黑頸鶴共生

近日,記者到會澤念湖採訪,成群的黑頸鶴,鳴叫著,呼朋喚友,分批離開冬天的棲息地——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會澤,人與黑頸鶴共生

“舊曆九月九來,三月三走,黑頸鶴有近半年的時間,要呆在越冬地。今年最後一批鶴群離開後,保護區將大量植樹種花,讓保護區成為秋冬護鶴,春夏觀花,人與鶴共生共發展的保護區。”念湖保護區管理所副所長陳南英興奮地說。

從拍鶴到護鶴的志願者

已經十多次來會澤縣念湖保護區的志願者老趙高興地說,今年不一樣了,在志願者登記表簽上字,自己就是名符其實的志願者了。

掛著志願者胸牌的老趙,第一次在唸湖保護區宣教中心認真地聽著介紹。宣教中心的沙盤上,標示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形地貌。擁有大橋與長海子兩個片區組成的保護區,是雲貴高原黑頸鶴重要的越冬地。大橋片區的黑頸鶴,主要棲息於李家灣附近的淺水沼澤中,長海子片區的黑頸鶴主要棲息于山坡上。

會澤,人與黑頸鶴共生

一張黑頸鶴遷徙路線圖,告訴老趙會澤保護區裡黑頸鶴的來處與去處。國家高原溼地研究中心2015年對黑頸鶴的衛星跟蹤結果顯示:會澤黑頸鶴春季遷徙,離開會澤縣到達四川省若爾蓋縣,飛行距離749千米,遷徙用時2天;秋季遷徙,離開四川省紅原縣到達雲南省會澤縣,飛行距離701千米,遷徙用時3天。

沿著這條遷徙路線,會澤黑頸鶴保護區從1986年發現21只黑頸鶴,發展到今天上千只黑頸鶴,黑頸鶴已經愛上了會澤越冬棲息的溼地生態環境。

沿著保護區生態科普路線,護鶴志願者老趙從宣教中心到生態科普長廊、觀鶴堤、自然教育基地、監測點、投食點、農耕活動與鄉土植物觀賞區,體驗著對黑頸鶴的細心呵護。一路走來,始於心,志願者們對保護區護鶴愛鳥多了一份神聖職責。

會澤,人與黑頸鶴共生

讓鶴有份安全的天地

護鶴30多年,如今已是65歲的蔣仕學,早已習慣了與鶴相伴的日子。每當黑頸鶴鳴叫,在頭上盤旋告別離去時,蔣仕學都在祈禱著,它們秋天能順利返回。

早年間,大橋片區只有2個護鶴員,蔣仕學就是其中一員。為了護鶴,他收過獵槍,與人對峙;為了護鶴,他收過無人機;為了護鶴,他賠過糧食,苦口婆心地勸說;為了護鶴,他日夜守護著受傷的鶴……

說起護鶴,蔣仕學有說不完的話。如今,保護區的護鶴員有50多名。

90後的蔣濤,2017年正式成為保護區裡的一名護鶴員。從小在保護區里長大的蔣濤自認為對黑頸鶴一點都不陌生。可真當上護鶴員時,才發現對黑頸鶴的瞭解太少太少。

一次追鶴,騎著電動車在保護區裡白白跑了一大圈,結果鶴飛回原地;一次數鶴,打著手電筒,天黑摸叉了路;一次投食、一次租地……有了一次又一次,蔣濤護鶴有了經驗。

如今,保護區裡護鶴員有了目標責任制管理。越冬期,護鶴員分成哨卡組、巡護組、綜合協調組,實行組長負責、組內輪班,讓黑頸鶴安全越冬。非越冬期,哨卡組和綜合協調組人員分流到巡護組中開展工作,保護著黑頸鶴棲息地。

春天,鶴走了,租用的土地上,護鶴員們忙著種洋芋,帶頭不用農膜覆蓋,減少汙染。規劃區裡,他們忙著種花,紅的粉的,各色鮮花妝點大地。核心保護區裡,他們勸說著農戶們折舊建房……鶴走了,護鶴員更忙了,為了秋來黑頸鶴有一個安全放心的越冬棲息地。

會澤,人與黑頸鶴共生

農技站裡燕麥實驗

大橋鄉農技站站長趙東奇說,黑頸鶴最喜歡吃燕麥、洋芋。

歷史上就有種燕麥的大橋鄉這些年由於產量低,加上黑頸鶴喜歡吃燕麥,老百姓種得少了。如何解決人與鶴共生同發展的問題?保護區的人們苦苦尋找著辦法。

一次機遇,中國工程院掛鉤幫扶會澤縣,專家們針對大橋鄉海拔、氣候、土壤等方面特點,確立了引進優質高產燕麥新品種試驗示範和推廣種植,發展高原特色燕麥種植業的好思路。

2019年開始,農技站開展試驗種植,從春播試驗、夏播試驗、肥效試驗到秋季播種試驗,從品比試驗、播期試驗、肥效試驗到密度試驗,從白燕系列、香燕系列到壩莜系列,從有糧食型到飼草型,農技站有了第一手資料。最終發現秋季播種燕麥長勢最好,正好能提供部份燕麥小苗為越冬的黑頸鶴提供部份食物。春季燕麥收後,黑頸鶴離開,燕麥地又可以種上洋芋,兩番輪種下來,一畝地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因為僅新品種的燕麥畝產大幅提高後,收入可達2000多元。

會澤,人與黑頸鶴共生

去年秋天,大橋鄉試種了1萬多畝優質高產燕麥。今年大橋鄉將種植3萬畝,即可實現年增收5000餘萬元,全鄉農村居民可戶均增收5000元。

秋播燕麥,夏種洋芋,不蓋薄膜,保護區開展示範種植,為高寒山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找到一條新的出路,為越冬的黑頸鶴提供了最天然環保的食物。

會澤,人與黑頸鶴共生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走出了一條人與鶴同舞共生之路。春天、夏天,鮮花大道山花浪漫,綠滿山鄉;秋天、冬天,高山高產燕麥綠滿田野,青山綠水迎遠客,人與黑頸鶴共生同發展。

曲靖日報記者 邱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