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日解密:探索宇宙的“慧眼”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道】今天是第五個“中國航天日”,國家航天局宣佈公佈了備受關注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攬星九天”成為工程的圖形標識。

2020年是火星探測活動的窗口期。據悉,今年我國將一次性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步走”,這標誌著宇宙探索走向深空探索,同時也意味著更多數據產生和更高的計算需求,高性能計算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浪潮結合多年高性能計算領域的深刻理解和技術創新,先後參與了中國虛擬天文臺、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以及SKA國際大科學工程等項目,以高性能計算技術助力中國和全球科學家在宇宙探測領域的科研工作。

虛擬天文臺, “造”一片星空

在國家天文臺,浪潮設計構建的超級計算機正在服務於中國虛擬天文臺。

虛擬天文臺(Virtual Observatory,簡稱VO)由虛擬的數字天空、天文望遠鏡和探測設備所組成,利用伽馬射線、X射線、紅外線、紫外線和光學巡天所得到的觀測數據,用適當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統一規範的整理、歸檔,構成一個全波段的數字虛擬天空。

航天日解密:探索宇宙的“慧眼”

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探索深空宇宙

SKA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其接收面積達一平方公里,比目前最大釐米波綜合孔徑望遠鏡JVLA靈敏度提高50 倍、搜尋速度提高10000 倍。SKA最終將建設上千面反射面天線和一百多萬個低頻天線,所有這些望遠鏡被等效為一個反射面積高達1平方公里的超大望遠鏡。

航天日解密:探索宇宙的“慧眼”

國際天文合作項目的興起,與天文望遠鏡技術的快速發展息息相關。主動光學技術、自適應光學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天文學的數據收集能力在過去十多年中,以類似摩爾定律的速度快速增長——光學望遠鏡的接收面積每二十五年增長一倍,而天文探測儀器上裝備的CCD像素數更是每兩年即可增長一倍。同時,天文觀測也逐漸進入多波段時代,各種波段的觀測數據使得天文學家可以對天體有更全面的理解。巨大的數據產出使得高性能計算逐漸承擔起數據計算分析和傳輸的重任。浪潮參與了SKA項目高性能計算平臺建設,並牽頭科學數據處理的超級計算與存儲系統的設計研究工作。

目前,浪潮正以全球領先的高性能計算技術助力中國和全球科學家在宇宙探測領域的科研工作。藉助高性能計算在宇宙探索中的應用,人類航天技術可以觸達更遙遠的星辰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