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場穿上新“雨衣”

20天,32000餘平方米垃圾專用覆蓋膜已鋪就,作業面邊坡四級階梯初見雛形,650多米明、暗滲濾液收集溝建成,21000多袋黃土壓實到位。這是市城管局環衛處用行動與擔當書寫復工復產後的首個答卷,預示著該處雨汙分流戰役工程首戰告捷。

垃圾場穿上新“雨衣”

隨著近年來垃圾處理場設施建設規範化、標準化不斷推進,中心城區垃圾處理場雨汙分流建設也提上日程。為切實加強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防止和杜絕雨雪水進入處理環節,最大程度減少滲濾液的產生量,環衛人牢記職責,始終把垃圾處理場雨汙分流問題做為大事來抓。

垃圾場穿上新“雨衣”

根據氣象部門分析預測,今年強對流天氣將增多,降水量大。同時,進一步抓牢抓細環境汙染治理,減少財政投入成本,復工復產後,他們不等不靠,在局黨組領導下,未雨綢繆,與時間賽跑,經過深入調研,在原有雨汙分流系統的基礎上,查缺補漏,聘請專業設計單位,拿出了費用低、投資少、效果大的方案,進一步完善垃圾場雨汙分流工程,經相關部門批准後,迅速組織實施。此次雨汙分流工程細分為四項工作:一是根據方案設計的雨水走向,構建垃圾堆體作業面;二是對新增的垃圾堆體作業面實施專用膜全覆蓋;三是對垃圾場邊坡實施四級階梯式建設;四是對新覆蓋的垃圾專用膜進行土袋壓實。

垃圾場穿上新“雨衣”

垃圾集中堆放會產生異味,隨風吹會對周邊造成不同程度汙染。按照規定垃圾處理場需要定期對新增垃圾區域實施專用膜覆蓋,覆蓋需要兩道程序,首先對垃圾進行黃土壓實,而後在上面鋪上專用膜並用袋裝黃土壓實。垃圾上方鋪就一層黃土可以用機械操作,但最難的是專用膜鋪上後,專用膜壓實工作就要靠人工來完成。這些黃土從取土處到專用膜壓實處,最近距離20米,最遠距離280米,全部需要人抬肩扛。

垃圾場穿上新“雨衣”

自工程開工以來,環衛人深知時間緊迫,全處在編人員100多人,除留下正常值班人員外,環衛處機關、環衛監察隊、垃圾處理場共97人全部投入雨汙分流工作。分為三個突擊隊,一隊背抬組、一隊裝填組、一隊封口組。一袋土大約有三四十斤,連日來,大家齊心協力,充分發揮不怕苦不怕髒的環衛精神,土一身灰一臉,有的手磨得起了水泡,腰都直不起來;有的在封口時,不小心劃傷了手,但輕傷不下火線,依然堅守;有的曬出了“口罩臉”。就是靠著這種拼勁,21000多袋,約400多噸黃土,搬運行程約2000餘公里,垃圾場穿上了新“雨衣”。

垃圾場穿上新“雨衣”

垃圾暴露在空氣和雨水中,會產生大量的垃圾滲濾液,滲濾液主要由雨水以及垃圾自身發酵產生的液體構成。未實施雨汙分流前,垃圾場庫區每天垃圾滲濾液很多,庫區的管理難度和處理成本較大。為了降低成本,此次雨汙分流中,又構建了地上300米、地下350米滲濾液收集溝,使大量的滲濾液與雨水分離,降低了處理成本。與此同時,對垃圾處理場邊坡還實施了四級階梯式建設,緩衝了因坡陡而易發的滑坡風險。

垃圾場穿上新“雨衣”

據測算,通過雨汙分流工程系統的實施,垃圾處理場雨水收集處理將達到90%以上,有效避免雨水混入到滲濾液中,節約了滲濾液處理成本,同時,避免和防範了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的汙染,有力推動了我市“治汙降霾”和環境保護工作。

垃圾場穿上新“雨衣”

(來源: 美麗申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