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煙究竟是什麼煙

“狼煙起,江山北望,龍旗卷,馬長嘶,劍氣如霜……”一首《精忠報國》讓人聽了蕩氣迴腸,熱血澎湃。

那麼問題來了,歌詞中提到的狼煙究竟是什麼煙?有博學的網友說了,狼煙就是用狼糞燒的煙,又黑又直,風吹不散,所以被古代用作邊防警報。一看到烽火臺上有狼煙升起,就表示有敵軍入侵。

狼煙究竟是什麼煙

據晚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毛篇·狼》記載: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則更一步指明:凡邊疆放火號,常用狼糞燒之以為煙,煙氣直上,雖烈風吹之不斜。烽火常用此,故謂“堠”曰“狼煙”也。

狼煙究竟是什麼煙

就連古代著名軍事家,明朝戚繼光也在《紀效新書》中提到:伏睹祖宗墩法舉狼煙,南方狼糞既少,煙火失制,拱把之草,火燃不久,十里之外,豈能目視!為南方缺少狼糞感到遺憾。

再查一下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升起的煙。《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燃狼糞升起的煙。古時邊防用作軍事上的報警信號,比喻戰火或戰爭。

有戚繼光背書,詞典中又有明確記載,看來可以實錘了,狼煙就是狼糞燒的煙。然而問題並沒有這麼簡單,歷來一直有許多人對這個說法表示反對。

美國學者威廉·林賽就是其中之一。他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質疑。2007年至2009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曾對明長城進行了全面的勘測。

狼煙究竟是什麼煙

明長城全長8851公里,其中守護京師的部分長388公里,有敵樓和烽火樓共1675座。林賽說:“我們設想一下,為每座敵樓和烽火樓準備一筐兩公斤的幹狼糞以備用,那麼總共需要3350公斤,即3噸多狼糞。以此類推,用在整個明長城上的狼糞得重達50多噸。”

而狼的活動範圍相當大,並不集中在一個地方。據現代研究表明,一個狼群的領地小到十幾平方公里,大到上千平方公里。在如此廣闊的區域蒐集狼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明朝烽火使用又相當頻繁,不打仗也要早晚放“平安火”,即便是每次僅用兩公斤的幹狼糞,那邊軍將士也有的忙了,估計一個烽火臺得專門養一群狼才夠用。可是邊軍補給困難,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除了林賽,還有很多學者實地做過檢測。《狼圖騰》的作者呂嘉民就專門做過這個實驗,結果發現燒狼糞就像是燒羊毛氈一樣,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干柴堆冒出的煙還要淡。狼糞全部燒起來,會像乾柴一樣燒成明火,煙幾乎看不到,哪有沖天的黑煙?就連沖天的白煙也沒有。

學者李正宇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敦煌考察時,特意收集乾燥狼糞點燃實驗,發現其煙遇風而散,既非聚而不散,更非風吹不斜。這就引起了懷疑,為此他專門在各烽火臺遺址檢查,發現裡面遺留的殘餘物,基本上都是蘆葦和紅柳等植物的殘跡,並未發現有狼糞堆積或遺存。

這就奇怪了,看來狼糞一說恐怕並不準確。再查古代相關資料。唐兵部《烽式》記載:每歲秋前,別採艾蒿、莖葉、葦條、草節,皆要相雜,為放煙之薪。居延漢簡、敦煌漢簡中也多有此類此載。雖然有些資料中提到狼糞,但並不是主要成分,也沒有強調說是必要成分,僅僅是作為燃料之一。那麼狼煙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狼煙這個詞最早出自晚唐,杜牧《邊上聞鳴笳三首》:何處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鳥沒狼煙。李商隱《寄太原盧司空三十韻》:雞塞誰生事,狼煙不暫停。趙嘏《降虜》:鐵馬半嘶邊草去,狼煙高映塞鴻飛。劉駕《塞下曲》:下營看鬥建,傳號信狼煙。溫庭筠《遐水謠》:狼煙堡上霜漫漫,枯葉飄風天地幹。僅《全唐詩》中提到狼煙的就有十餘處,篇幅有限,這裡不一一列舉。其它文獻中就更多了。

值得注意的是,晚唐以前,各類文獻中只有“烽火”、“烽燧”、“烽煙”的說法,並無“狼煙”一詞出現,表明在中唐以前是沒有這個說法的。

而晚唐時期出現的狼煙也僅限於詩詞之中,其它的文體如史、傳、論、疏、雜文、小說,均未出現。以此推測,這個詞多半是詩人創造出來的,而這個人很可能就是杜牧,因為他用的最早。

狼煙這個詞相當有意境,所以被詩人群體爭相沿用,並引起了其他學者的關注。但古代文人群體很少去過邊塞,就算去了,多半也沒有實地考證過,多是穿鑿附會,以訛傳訛。所以漸漸就被歪曲了。先被段世式、錢易等人附會,之後陋陳相襲,越傳越不靠譜。

比如北宋陸佃在《埤雅》中寫道:古之烽火曰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或曰狼駢脅、腸直,其糞煙直,為是故也。

陸佃可能是看了段成式、錢易等人的著作,沒有驗證便信以為真,並自行腦補了“狼煙直而聚,風吹之不斜”的原因。他認為狼的腸子直,所以糞煙就直。

有趣的是,這個明顯荒誕不經的說法竟然廣為流傳。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狼,其腸直,故鳴則後竅皆沸,而糞為烽煙,直上不斜。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識》也重複了這一謬論:狼腸直,故邊塞以狼矢為煙。

這些古代有名的專業人士、學者都中了招,可見任何事情都不要迷信前人,也不能迷信老師,迷信權威。還是陸游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