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眾所周知,在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和印軍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激烈碰撞,打了一場二戰後極為典型的地區性低烈度戰爭。這次戰爭的結果也都知道了,出乎西方人的預料,解放軍一路衝殺氣勢如虹,整個作戰過程一面倒,打得印軍落花流水,大敗虧輸。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在這次戰爭中,解放軍於東西戰區殲滅印軍王牌第7旅在內的3個旅,基本殲滅第48旅等3個旅,部分殲滅第5旅等4個旅,共計斃傷敵第62旅旅長以下4880餘人,俘敵第7旅旅長以下3960餘人,繳獲各種槍支6400多支(挺)、各種火炮380門、火箭筒和擲彈筒144具、坦克9輛、汽車437臺、直升飛機5架、各種槍炮彈420多萬發,以及其他彈藥和軍用物資一大批。解放軍共減員1400餘人,僅為印軍的六分之一,以小的代價取得了大的戰果。

從歷史上看,印軍並不是一支弱旅。最典型的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軍作為大英帝國武裝力量的一部分,動員了幾百萬人加入英軍序列,同世界一流的德軍和亞洲勁旅日軍展開激戰。戰爭期間印軍表現相當不錯,在東非、北非、意大利和中東、西歐、印緬戰場打出了威名,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因此,印軍自視甚高,認為自己的戰鬥力亞洲無敵,解放軍自然也不在話下。

然而,1962年的戰爭結果卻讓印度人大跌眼鏡,既心懷屈辱,又百思不得其解。戰後,印軍上下進行了長時間的調查和反思,最後總結出了幾條戰敗的主要原因。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一是印軍耳聾目瞎,無視對手,仗打得稀裡糊塗。印軍對於中國軍人的瞭解,只是50年代作為國際維和力量參與過管理志願軍戰俘工作,這種印象實在難以說是好。因此,印軍一直認為自己是亞洲一流軍隊,遠遠強於對手,戰則必勝。於是對解放軍的作戰特點、兵力部署、戰備情況等,根本不作認真調查和細緻分析,基本是兩眼一摸黑。印軍甚至認為只要大膽進軍,顯出強硬姿態,就能嚇退對手。在喜馬拉雅山的這次軍事行動,都算不上戰爭,簡直就是一次野營拉練。

二是印軍過於輕敵,指揮紊亂,上下脫節。二戰之後,印軍除了和巴基斯坦軍隊打過一仗外,基本沒有同較強對手較量過。因此,印軍的指揮系統缺乏高強度戰爭檢驗,層次繁多,多頭負責,外行領導內行,上下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印軍高層漠視邊防實際情況,節節下達命令,上下反饋緩慢,完全不知道對面有多少中國軍隊,只派了一個旅執行所謂的“前進政策”。沒想到解放軍一出動就是“藏字419部隊”一個加強師,以閃電般的動作圍殲了印軍第7旅,連准將旅長都被活捉。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印度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三是印軍麻痺大意,缺乏準備,後勤糟糕。高原山區作戰,後勤保障任務繁重,必須提前預判和周密準備。然而印軍高層對戰區的氣候、地形、交通等情況所知了了,情況不明決心大,拍腦袋決策限期進軍。可實際上前線的後勤保障卻非常糟糕,部隊缺乏過冬服裝、運輸載具和構築工事的工具,以致士兵衣著單薄瑟瑟發抖向高原進軍,運輸效率很低,糧食、彈藥、冬衣儲備都遠遠不足,嚴重缺乏持續作戰的能力。等到了實戰中就出現了典型的一幕:印軍和解放軍對射,早早就打光了彈藥,武器成為了燒火棍,而解放軍則火力充足,彈寸如注。最後印軍無法抵擋,防線連連崩潰。

上述幾條原因疊加在一起,就鑄成了印軍在喜馬拉雅山區的慘敗。時間已過去50多年,這次失敗仍然沉重地壓在印度人的心頭,讓他們耿耿於懷,寢食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