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次與外國開戰的信號: 每次決定打仗前, 都說過一句相同的話



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有句名言:戰爭是政治的另一種延續。

從歷史上看,新中國成立後與3個邊境國家有過戰爭:1962年的印度邊界自衛反擊戰、1969年的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和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中國3次與外國開戰的信號: 每次決定打仗前, 都說過一句相同的話


(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軍人)

3次反擊戰時間都不長,規模不大,斷斷續續,有的是打打停停,邊打邊談,毛主席說,這是“政治軍事仗”,中心是政治博弈,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革命政權鬥爭。

中印戰爭勝利後,1963年2月19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接見總指揮張國華中將,聽他對中印戰爭的彙報。其間,毛主席再次指出,中國這次打了一個漂亮的“政治軍事仗”。

毛主席說,“政治軍事仗”的目的不是戰爭,而是通過戰爭逼迫對方重回和平談判的道路,通過戰爭的勝利告訴對方,想靠武力解決與中國的糾紛問題,此路不通。

因此,這樣的戰爭不打則已,打則必勝,且打得有理有利有節,適可而止,繼續談判,不服再打。縱覽3場邊境自衛反擊戰,莫不如此。

中國3次與外國開戰的信號: 每次決定打仗前, 都說過一句相同的話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中的印度軍隊)

3場戰爭有意思的是,開戰前,均有國家正式渠道的宣告,或者叫警告,3次開戰前均說過一句話:“勿謂言之不預。”

“勿謂言之不預也”,意思是出事後你別後悔,別怪我當初沒有給你說。原話出自《官場現行記》第十九回:

“次日又通飭各屬辦保甲,辦積穀……又傳諭兩首縣:從本署院起,都不許辦差……凡所屬官吏,有仍蹈故轍……一經察覺,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云云。”

中國3次與外國開戰的信號: 每次決定打仗前, 都說過一句相同的話


(1967年珍寶島戰爭中的解放軍)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報在中印邊界戰爭前夜發表社論:《是可忍,孰不可忍》,文章結尾凝練有力:“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

1967年7月3日,新華社在中蘇邊界衝突中發文,就蘇聯駐華商務代表處人員在我國非法進行竊取情報的活動我國外交部向蘇修提出強烈抗議”,文章結尾也引用了“勿謂言之不預也”。

中國3次與外國開戰的信號: 每次決定打仗前, 都說過一句相同的話


(1979年2月17日的人民日報)

1978年12月25日,面對越南當局對中國邊境不斷侵犯的挑釁,人民日報以《我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為題,再發社論,同樣是在文章結尾最後一句話,再次引用這句意味深長的警示語:“越南當局在反華的道路上已經走得夠遠了。勿謂言之不預。”

之後,在中國官方外交辭令中,再沒有正式使用這句令外國人膽戰心驚的警告了。

中國3次與外國開戰的信號: 每次決定打仗前, 都說過一句相同的話


(珍貴的搪瓷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