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Python-Day37-面向對象編程

OOP–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對象編程,是一種程序設計思想。OOP把對象作為程序的基本單元,一個對象包含了數據和操作數據的函數。面向過程的程序設計把計算機程序視為一系列的命令集合,即一組函數的順序執行。為了簡化程序設計,面向過程把函數繼續切分為子函數,即把大塊函數通過切割成小塊函數來降低系統的複雜度。而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把計算機程序視為一組對象的集合,而每個對象都可以接收其他對象發過來的消息,並處理這些消息,計算機程序的執行就是一系列消息在各個對象之間傳遞。在Python中,所有數據類型都可以視為對象,當然也可以自定義對象。自定義的對象數據類型就是面向對象中的類(Class)的概念。我們以一個例子來說明面向過程和麵向對象在程序流程上的不同之處。假設我們要處理學生的成績表,為了表示一個學生的成績,面向過程的程序可以用一個dict表示:

<code>

std1

= {

'name'

:

'Michael'

,

'score'

:

98

}

std2

= {

'name'

:

'Bob'

,

'score'

:

81

}/<code>

而處理學生成績可以通過函數實現,比如打印學生的成績:

<code>

def

print_score

(std)

:

print(

'%s: %s'

% (std[

'name'

], std[

'score'

]))/<code>

如果採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思想,我們首選思考的不是程序的執行流程,而是Student這種數據類型應該被視為一個對象,這個對象擁有name和score這兩個屬性(Property)。如果要打印一個學生的成績,首先必須創建出這個學生對應的對象,然後,給對象發一個print_score消息,讓對象自己把自己的數據打印出來。

<code>

class

Student

(

object

):

def

__init__

(

self

, name, score)

:

self

.name = name

self

.score = score

def

print_score

(

self

)

: print(

'%s: %s'

% (

self

.name,

self

.score))/<code>

給對象發消息實際上就是調用對象對應的關聯函數,我們稱之為對象的方法(Method)。面向對象的程序寫出來就像這樣:

<code>

bart

= Student(

'Bart Simpson'

,

59

) lisa = Student(

'Lisa Simpson'

,

87

) bart.print_score() lisa.print_score()/<code>

面向對象的設計思想是從自然界中來的,因為在自然界中,類(Class)和實例(Instance)的概念是很自然的。Class是一種抽象概念,比如我們定義的Class——Student,是指學生這個概念,而實例(Instance)則是一個個具體的Student,比如,Bart Simpson和Lisa Simpson是兩個具體的Student。所以,面向對象的設計思想是抽象出Class,根據Class創建Instance。面向對象的抽象程度又比函數要高,因為一個Class既包含數據,又包含操作數據的方法。

小結數據封裝、繼承和多態是面向對象的三大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