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觀察|中國能夠從容應對全球糧食市場異動

中國智庫

智庫觀察|中國能夠從容應對全球糧食市場異動


文|葉興慶

最近一個時期,部分國家因擔心國內市場供應不足而限制糧食出口,部分國家因疫情防控導致糧食出口物流受阻,疊加乾旱、蟲災等因素,全球糧食市場出現異動,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也引起我國部分消費者擔憂。綜合研判各方面因素,可以認為目前全球糧食市場異動尚未對我國構成實質性威脅,如果未來一個時期全球糧食市場異動升級,我國也有能力從容應對。

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為應對全球糧食市場異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步入長期增長通道,特別是2015年以來連續5年超過65000萬噸,2019年達到66384萬噸的峰值,比2003年提高23314萬噸。這次糧食生產增長期,持續時間之長、增長幅度之大、產量穩定性之高,歷史罕見。我國稻穀和小麥已連續多年產大於需,庫存逐年增加。玉米雖然連續兩年產不足需,但因前些年積累了大量庫存,目前也能維持市場供需平衡。

我國主糧進口以品種調劑為主,為應對全球糧食市場異動提供了寬鬆的選擇空間。2019年我國進口了1792萬噸穀物,其中包括255萬噸大米、349萬噸小麥、479萬噸玉米。看起來量不小,但與我國三大主糧的產量相比就微不足道了。2019年進口量相當於產量的比率,大米僅為1.7%,小麥僅為2.6%,玉米僅為1.8%,少量進口主要是為了調劑品種。尤其要看到,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口受阻的主要是大米等品種,這些品種恰恰是我國目前出現階段性供大於求、庫存充足的品種,也是我國進口依存度較低的品種。部分國家控制出口對我國市場供應並不構成實質性影響,完全沒有必要擔憂,更沒有必要恐慌性囤貨。

我國多元化食物生產結構,為應對全球糧食市場異動提供了巨大的迴旋餘地。衡量糧食安全與否,不僅要看吃米、吃麵能否得到保障,而且收入水平提高後,更要看肉蛋奶、蔬菜、水果需求能否得到保障。我國已具備強大的食物綜合生產能力,除了糧食以外,2019年我國還生產了7649萬噸豬牛羊禽肉、3309萬噸禽蛋、3201萬噸牛奶、6450萬噸水產品,以及3495萬噸油料、12204萬噸糖料。我國常年水果產量達到25000萬噸、蔬菜產量達到70000萬噸。這麼巨大的產能,為保障14億中國人的食物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我國主要進口產品供應鏈基本正常,為應對全球糧食市場異動提供了較好支撐。1995年我國大豆由淨出口轉為淨進口後,大豆進口步入長期持續快速增長通道,不少人對此很擔憂。必須看到,我國大量進口大豆,主要是因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後,油吃得多了,肉蛋奶吃得多了,需要進口大豆壓榨後提供豆油滿足居民日常消費、提供豆粕用作飼料。這一方面有利於滿足國內城鄉居民的改善性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國內土地等農業資源休養生息。當然,進口依存度越高,受全球市場異動影響的概率越大。2019年我國進口8851萬噸大豆,佔國內大豆消費量的83%左右。我國進口大豆主要來自巴西和美國,2019年這兩個國家分別佔我國大豆進口的65%和19%。目前這兩個國家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但對我國的大豆出口貿易通道基本正常,全球大豆市場也保持基本穩定。

在當前複雜局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根本在於抓好國內糧食生產,關鍵在於調動農民和主產區積極性。

從種糧農民來看,要保持其種糧積極性,必須使其獲得基本收益。為此,要推進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生產性服務業,攤薄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糧食生產便利度;調整完善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在合理確定收購量、確保“黃箱”支持量不超標的前提下,穩定小麥最低收購價、提高稻穀最低收購價;推進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提高風險損失補償力度;促進種植結構調整,發展有市場需求的優質糧食生產,通過產銷對接、品牌推廣等途徑實現優質優價。

從主產區來看,要保持其抓糧積極性,必須使其獲得足夠利益激勵。為此,要用好產糧大縣財政獎勵制度,提高糧食在確定財政轉移支付規模中的權重,緩解其財力緊張局面;用好新增耕地指標調劑制度,優先安排產糧大縣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發揮好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的激勵效應,優先安排產糧大縣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4月16日

圖片取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