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腳襆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已經很久不看電視劇了,初不知有《清平樂》。近來,頻頻聽到同事談論此劇,言語之中,透露著對此劇的喜愛之意。於是,我也想試著追趕潮流,一探究竟。和往常一樣,在看電視劇之前,總是喜歡先看看簡介和評分,如果覺得故事情節有意思,便會進行正式觀看。如果覺得不符合我的口味,便作罷,不再觀看。

週末閒暇之餘,我打開手機瀏覽器,一番搜索之後,一張圖片便入我眼簾,再也揮之不去。對,就是下面這一張圖片。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王凱扮演的宋仁宗

這是電視劇《清平樂》的宣傳照,王凱所扮演的宋仁宗,頭戴“長翅帽”,正襟危坐,目光深邃,眼裡蘊含著千里江山,這不就是宋朝皇帝的形象嗎?

不信?請看下圖,有圖有真相。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宋仁宗畫像

《清平樂》的宣傳照和歷史中宋仁宗的畫像可謂是如出一轍,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部電視劇是用心之作,值得一看。

看了這張宣傳照,令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宋仁皇帝戴的帽子,這頂帽子,帽沿兩邊分別有一根大約30釐米長的“翅膀”,造型奇特,搶人眼球。

據我所知,宋朝皇帝和大臣們經常戴這樣的帽子。宋仁宗戴的這頂帽子,按照古代文獻記載,應該稱之為“直腳幞頭”,因帽子兩邊有兩條平直的類似於翅膀的翅帽,民間又形象地將其稱為“長翅帽”。

直腳幞頭是誰發明的呢?它又是怎麼發展演變的?為何宋代皇帝要和大臣一樣,戴同一式樣的帽子?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宋代的歷史世界。

宋太祖趙匡胤發明了直腳幞頭?

關於直腳幞頭的發明,網上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了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新的朝代——宋朝。他登上皇位之後,很不放心當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同僚官員,尤其討厭在上朝時,文武大臣在朝堂之上交頭接耳,褒貶時政。

有一天,在早朝時,趙匡胤正在專心聽取某一大臣奏事,可是,他很快皺起了眉頭。原來是朝堂兩側有不少官員在竊竊私語,極不禮貌。趙匡胤認為官員們的這種行為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他內心十分惱火,但並沒有將內心的不快表現在臉上。下了早朝,他左思右想,終於想到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那就是在官員們原有的幞頭紗帽上加上兩條堅硬的翅帽。並且規定:在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中,官員們必須穿戴這種帽子。

因為有著堅硬的翅帽,官員們並排談話就十分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很難挑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朝堂之上

在這個故事中,宋太祖趙匡胤化身為發明家,發明了直腳幞頭。這種說法流傳甚廣,甚至百度百科和360百科也予以採用。

那麼,真正直腳幞頭真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嗎?如果我們查閱史料,就會發現這種說法不攻自破,是站不住腳的。

至於防止大臣們交頭接耳這種說法,其實最早出自元初人所寫的《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認為堅硬長橫的兩腳能起到避免朝見時“偶語”的功能。但《席上腐談》並不可信,被古人評為“詞意多膚淺無稽”“說法多附會穿鑿不足據”,書中多收錄一些奇聞軼事,史料的真實性值得懷疑。由此可見,宋太祖趙光胤發明直腳幞頭這種說法只是後人的穿鑿附會罷了,並不可信,不能當真。

實際上,直腳幞頭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發明者。

宋人程大昌在《 演繁露 》中說:“幞頭之制,裁紗覆首,盡韜其發,兩腳系腦後……其改為硬腳,史不載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時也。”宋朝人尚且不知道平角幞頭是趙匡胤發明的,元朝距離宋朝這麼遠,怎麼可能知道?

可見,宋太祖趙匡胤發明了直腳幞頭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那平角幞頭是怎麼出現的?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

其實,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所戴的直腳幞頭,是幞頭的發展改進版,而幞頭是由頭巾演變來的。

1.東漢:頭巾的出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耳熟能詳,被人廣為傳頌。周瑜“羽扇綸巾”,手拿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勝負已分,這是何等的雄姿、何等的魅力?在這裡,周瑜頭上所戴的綸巾,就是頭巾。

頭巾出現在東漢時期,《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記載:“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時且寒,賜以頭巾履襪。”在天冷的時候,蔡文姬被賜予頭巾、襪子,可見,頭巾不僅盛行於男士群體之中,連女人也盛行佩戴。

自東漢以後,頭巾廣受歡迎,許多世家子弟爭相穿戴,成為一種風潮。周瑜、諸葛亮等人也正是在這種潮流中,把自己打扮成“羽扇綸巾”的樣子。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佩戴方巾的周瑜

2.魏晉南北朝:從頭巾到幞頭

魏晉南北朝時,北周武帝宇文邕覺得以方形頭巾裹頭不太容易繫結,所以特地原先的頭巾上裁處四角,並將四角接長,形成闊帶,這就是最早的幞頭。在戴這種帽子時,人們將巾帕覆蓋在頭頂,後面兩腳朝前包抄,繫結於額頭。前面兩腳則從前額繞到腦後,繫結後下垂。

經過北周武帝這樣的改進,幞頭在繫裹時就方便多了,裹在頭上也不利於頭髮散開,可謂是既美觀又實用。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北周武帝畫像

3.唐朝五代:幞頭的盛行

唐朝時,幞頭大為盛行,式樣繁多。在這種情形下,史料中頻頻出現關於幞頭的記載。唐朝《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幞頭之下別施巾,象古冠下之幘也。”

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聞名於世,在這幅畫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坐在步輦圖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就頭戴幞頭。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步輦圖(局部)

在我國曆史的長河中,唐朝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朝代,上到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不論男女,均可穿戴幞頭。在這種相對寬鬆的社會氛圍下,幞頭的樣式不斷被人改進更新,出現了

“平頭小樣”“武家諸王樣”、“內樣巾子”等樣式。

幞頭後面的兩腳,也是唐人展現創意、表現個性的重要元素。初唐時期,幞頭兩腳自然下垂,初唐以後,幞頭的兩腳不再任其下垂,而是刻意調整方向,甚至出現了兩腳上揚的情況,幞頭兩腳的材質也開始由軟變硬,逐漸產生了宋仁宗所戴的“長翅帽”。

五代時,幞頭有很多樣式。《雲麓漫鈔》記載:“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湖南馬希範設二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至唐末,裹幞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晚唐、五代的各種幞頭

4.宋朝:幞頭的階級色彩

唐末五代出現了直腳幞頭,也就是《清平樂》中宋仁宗所戴的帽子,可見,直腳幞頭並不是宋太宗趙匡胤發明的,而是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演變而來的。

宋朝相比於唐朝,變得更加保守,程朱理學對人們的行為方式有了一定規定。在唐朝可以自由穿戴、不分階級的幞頭,到了宋朝,逐漸被官方賦予了階級色彩,成為確立等級觀念、區別身份貴賤的一種手段。

宋朝規定,直腳幞頭供皇帝和大臣專用,《宋史·輿服志》說“五代漸變平直。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交腳、區腳幞頭多為公差、僕從等下層人士使用,而伶人、歌妓多用高腳、卷腳幞頭。當然,普通人,是不能穿戴有翅膀的幞頭的。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宋朝人的日常生活

君臣共用:“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上文說到宋朝是一個注重等級秩序的朝代,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注重等級秩序,那為何皇帝和大臣們穿戴直腳幞頭,而不進行區分呢?其實這與宋代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觀念有關。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吸取了唐朝藩鎮之亂的教訓,他登基以後,為了確保皇位永固,維護自身統治,便採取釋兵權、削藩鎮、偃武修文等措施,對文人士大夫格外尊崇,並確立了“不殺大臣及言事官”的規矩。在這樣的背景下,宋代的文人士大夫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自宋太祖以後,宋朝的歷代皇帝也都遵循祖宗遺訓,自然不敢違背。

當然,對文人、對大臣的尊崇思想,宋代皇帝並不是做做樣子而已,他們也切身地去實行了。皇帝貴為天子,是九五之尊,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般而言,皇帝在穿著打扮方面,會刻意和眾人進行區別,比如說,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穿黃色的衣服,如果一般人穿黃色的衣服,那是犯了大逆不道的大罪,是要喪命的。而宋朝卻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宋仁宗在帽子的穿戴方面,卻沒有和大臣進行區分,反而刻意和大臣戴同一種帽子,直腳幞頭實現了君臣共用這就體現了“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反映了宋朝皇帝對文人士大夫的尊崇。

直腳幞頭的發展演變:從《清平樂》中宋仁宗的帽子說起

《千里江山圖》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宋史·輿服志》,中華書局,1986年。

2.陳炎主編:《中國風尚史·隋唐五代宋遼金卷》,山東友誼出版社,2015年。

3.王俊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國古代鞋帽》,中國商業出版社,201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