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我们的“自我”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不断充入他人的爱才能保持形状,而经不起哪怕是针尖麦芒大的刺伤。

文丨能量小栈

前言:

《过春天》,是导演白雪的第一部长篇处女作。

相比于以往其他的青春类影片,它没有那些充斥着“陈词滥调”的俗套剧情,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反映社会现实的核心价值构建上,聚焦了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在游历社会与现实之后的成长。

故事源自于一个共赴日本的约定,主人公佩佩与好朋友Jo相约圣诞节一同前往日本旅游,家境宽裕的Jo自然不必为了钱而发愁,但经济吃紧的佩佩却不得不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积攒经费,以至于后来她甚至当起了“水客”,通过“走私”的途径来赚取快钱。

可残酷的现实社会终究还是给了这位涉世未深的越界少女一记“当头棒喝”,让她在认清自己的同时,走上了一条和解与救赎的成长之路。

而令人疑惑的是,究竟是怎样的动机,能驱使着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有勇气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呢?

其实,《过春天》不仅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场青春悸动下的“冒险”,它还在三条鲜明的情感线下为我们支撑起了一个更加庞大的社会性话题——对于身份的思考。

造成佩佩敢于不断铤而走险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相关。

今天,我们便从亲情、友情、爱情三条情感线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浅析《过春天》背后所呈现出的身份危机。


《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01

身份的焦虑可能来自于情感关系、原生家庭环境、社会阶级乃至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 佩佩的母亲阿兰:情感关系的紊乱,带来自我认知的错位

阿兰是一个没有丈夫的单亲妈妈,她在十六年前生下了与香港人勇哥的私生女,佩佩。

但早已有了家室的勇哥显然不可能与阿兰重新组建家庭,她也因此注定无法得到身为妻子的名分,只能独自承受着流言将佩佩抚养成人。

没有结过婚却有了孩子,阿兰的身份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轻浮的小三,根本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就连自己的女儿也不列外。

在影片中,通过佩佩对待自己母亲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每天搓麻将到深夜、作息颠倒、还时常带男人回家的阿兰在佩佩眼中是一个不合格的妈妈,她看不上甚至想逃离这个乌烟瘴气的家。

但对于阿兰来说,佩佩的态度却冲击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

情感关系的紊乱,给阿兰带来了难以排解的身份焦虑,她十分渴望通过构建一个稳定的家庭来获得作为妻子的身份,同时也对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表现出了无比珍视的态度。

可面对身份危机时,她却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坐标,而是一味的企图依靠男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影片中阿兰幻想着男友会带自己和女儿移民西班牙,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体现)

《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 佩佩和Jo:缺爱的原生家庭环境,催生对身份认同的渴望

佩佩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单非家庭体系中,拥有香港身份证的佩佩在香港和深圳之间当起了“跨境学童”。

在香港,佩佩没有家,但拥有自己的学业、朋友、生活,在深圳,她有家,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地域上的割裂感让佩佩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此外,作为私生女,佩佩从小便成长在一个不完整的原生家庭环境下,母亲虽然照料着她日常的生活起居,但却从未走进过她的内心,而来自于父亲的关爱也始终只是停留在物质的表面。

影片中,佩佩与自己父亲的三次见面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第二次,佩佩在餐厅外看着父亲与他在香港的家人齐聚一堂,而自己只能和他相视一眼后默默离去,仿佛自己作为女儿的身份在父亲那永远都被世俗隔离在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之外。

对于Jo而言,她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也不用承受地域差异所带来的身份割裂感。

但在Jo的原生成长环境中,却满满的充斥着父母重男轻女的观念,在Jo的父母看来,送弟弟出国留学是理所应当,而考不上高中的Jo老老实实留在香港嫁人才是本分。

这样的区别对待让Jo无法理解,同样作为子女身份的自己却没能得到父母平等的认同。

缺爱的原生家庭环境,给正处在青春期的佩佩和Jo带来了深深的身份焦虑,同时也滋生了她们两人对身份认同感的极度渴望。


《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 佩佩的暗恋对象(Jo的男朋友)阿豪:挣扎于社会底层,身份的焦虑已是常态,转运改命成了信仰

影片对阿豪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比较突出的,他一边当着“水客”干着违法的“走私”勾当,另一边又是一家大排档的打工小弟,是一个典型的为了金钱而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阿豪之所以想尽办法的拼命挣钱,本质上其实是为了解决自己底层身份带来的焦虑和烦恼,他渴望实现阶级跃升。

在影片中,有关阿豪的剧情多次出现了鲨鱼这个意象,不论是“把你丢到海里喂鲨鱼”这样的口头禅,或是身上的鲨鱼纹身,鲨鱼对阿豪而言似乎存在着某种特殊的隐喻。

阿豪为什么对鲨鱼有着强烈的执念,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两个解读中管窥一二。

一方面,很多香港人都有着“鲨鱼情结”,他们将鲨鱼当成一种精神寄托,信奉着在家养鲨鱼可以改运这样的迷信。

另一方面,在弱肉强食的海洋世界中,鲨鱼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地位,象征着海洋食物链的霸主身份。

因此,在我看来,鲨鱼是阿豪的信仰,是他渴望摆脱底层身份跻身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一种映射。

《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在他人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几乎是每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的内心,也都无一例外的潜藏着对自我身份的一种难言的焦虑,它可能来自于情感关系的破裂、家庭成员的忽视、现实社会的压迫乃至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但当我们抛开外界因素,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时,便会发现,产生身份焦虑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来自于我们每个人自身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02

不被认同和尊重的人,往往更容易怀疑自身的价值,爱与归属感的缺失,是导致身份焦虑的原罪

身份的概念,在狭义上指个人在团体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在广义上则指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常常表现为一个人是否获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马斯洛曾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爱与归属是一个人“自我实现”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

不论是来自亲人的爱、或是伴侣的爱、或是朋友的爱、亦或是陌生人的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对爱的本能需求。

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因为在群体中受到关注、被人认可、获得尊重,可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心,让我们体验到存在的价值。

亚当·斯密曾说: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这个说法很好的解释了影片中的佩佩敢于不断铤而走险,持续“走私”的潜在动机。

在缺爱的原生家庭环境里,她只是一个身份尴尬、备受忽视的存在,但在这个“走私团伙”中,她却是花姐手下的得力干将,是众人口中的“佩佩姐”。

这样的身份认同让佩佩的归属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同时也让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难发现,佩佩的母亲阿兰以及好朋友Jo,她们两人所表现出来的身份焦虑,同样也都是源自于爱和归属感的缺失。

对此,我便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思考——爱与归属感的缺失,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构建,从而带来身份焦虑的呢?

阿兰·德波顿曾说过:

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缺乏爱与归属感的人,往往存在一定的认知缺陷,他们习惯将自我价值的判断与他人的态度相绑定。

如果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关注和认同便会感觉十分良好,而一旦受到忽视或背叛便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由于对自身的认知和定位相对模糊,在追求爱与归属感时,他们总是更倾向于向外索取,忽略了向内构建。

因此,一旦外界无法满足他们自身对爱与归属感的需求时,身份的焦虑便也油然而生了。


《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03

在摆脱身份焦虑,追求爱与归属感的道路上,我们很难去改变环境,但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可塑性

  • 明确自身定位,在专注自我提升的同时,学会悦纳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对爱与归属感的渴求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要对自身有着清晰而明确的定位,要有独立判断自我价值的能力。

如果是一味的为了追求爱和归属感,而将自己活成了由他人意志所操控的“傀儡”,这便本末倒置了。

此外,我们还要专注于自我能力的提升,尽力在自己的领域和专业上做到最好,因为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有能力的人不论走到哪都会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日本心理学家水岛广子曾说过:“如果做不到自我接纳,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会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或者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学会悦纳自己是一个人拥有归属感的心理根基,也摆脱身份焦虑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们做不到被所有人都认可,当外界无法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时,内在自我构建起的爱与归属感便是我们最强有力的心灵依靠。

  • 积极与他人建立起真切的联系,给人以爱与归属,自会得爱与归属

水岛广子曾说:“所谓的归属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能否真正的与周围他人建立关联。”

许多缺乏爱和归属感的人,习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矛盾的人际交往体系中,不愿意主动去与他人建立关系,却又十分渴望有人能闯进自己的生活,驱散孤独和焦虑。

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不妨打开心扉,积极主动的去与他人建立起真切的联系,要知道爱与归属感的建立是相互的,当你在给予别人爱,帮助他人建立归属感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在体验着被人所接纳和认可的过程。

因此,摆脱身份焦虑,追求爱与归属感,从来都不是向外索取,而是要在自我接纳的前提下先学会给予和奉献!


《过春天》:以青春之名,呈现裹挟于现实生活之下的身份危机

结语:

《过春天》,在讨巧的青春外衣下,包裹着丰富的现实社会肌理。一个身份特殊的“走私”少女,用她的青春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裹挟于生活环境之下的身份危机,同时也让我们对爱与归属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