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人變老”的底層邏輯

花甲喜循環,

風霜變老顏。

閒身留泮水,

歸夢滿湖山。

——[宋] 仇遠《丁未元日》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一般人都相信是正確的常識常理作為自己的推理基礎。它強調在具體對象的特定信念、意圖、興趣、利益、目標、情感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目的有效地使用語言。

  一段時間以來“老人摔倒扶不扶問題”引發了太多爭議,其中的難題主要不是法律的選擇和運用,而是獲取證據的難度和成本。當然,分析並消除各種道德負面影響,才是最根本的難題。彭宇案被認為是惡例的開端,其一審判決認定“本案中,原告趕車到達前一輛公交車後門時和剛從該車第一個下車的被告瞬間相撞,發生事故。原告在乘車過程中無法預見將與被告相撞;同時,被告在下車過程中因為視野受到限制,無法準確判斷車後門左右的情況,故對本次事故雙方均不具有過錯。如果被告是見義勇為做好事,更符合實際的做法應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僅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達後,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實經過並讓原告的家人將原告送往醫院,然後自行離開,但被告未作此等選擇,其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正如孟德斯鳩所言:“有兩種腐化,一種是由於人民不遵守法律,另一種是人民被法律腐化了。”

  在法律領域中,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僅僅只有形式邏輯的因素,法官從來都不是僅僅依據法律引出其裁判,而是始終以一種確定的先入之見,即由傳統和情景確定的成見來形成其判斷。經得起理性檢驗的法律決策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法官決策的任意性並保證其正確性,但是,即使在法律上是正確的結論,也不一定能夠順理成章地被當事人或社會所接受。至少對當事人來講,爭議糾紛涉及到的是切實的利益之爭,那些對一方當事人不利的判決,即使在法律上是多麼地正確,也很難讓判決不利方輕易接受。但司法判決必須要經得起理性論證的拷問,以保證其結論的正確性,提高結論的可接受性。影響其能否被社會接受的主要因素還是判決本身是否合法、合理。

  歲月忽流駛,

  形骸變老蒼。

  淹留應有命,

  通塞詎能量。

  ——[宋] 張耒《夜初涼》

  對彭宇事件的法律判決引起了人們對法律公正性的質疑,緣於該案判決中法官更多的應用邏輯推理和常識分析來彌補證據的不足並以此做出判決顯然有失偏頗。法學研究給出的觀點主要為:現實無需迴避,社會深陷養老危機,某些老人沒有醫療保障,又不願意給兒女增加負擔,只能豁出老臉,將金錢負擔轉嫁給陌生人。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人只活在熟人中”,與陌生人沒有長期交往的需要,因而對陌生人做壞事即便有些負罪感,但沒什麼精神負擔,反正一錘子買賣。所以,即便冒一定的風險,只要風險不太大,也就“值了”。風險的確不太大,對這些老人動用法律,無異於執法者自找麻煩。可以預見,如果社會的醫保、養老制度短期內沒有根本改善,摔倒的老人問題就不可能立時消除。制度的作用,可以使人棄惡揚善,也可以使人棄善揚惡。沒有一種制度,公開表明自己要倡導人們棄善揚惡,但是很多制度,事實上起到了這種效果。“不應追問人們有沒有道德,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的社會環境、相關的法律制度,是否進步到了讓人們“可以展現道德”的時候。城市社區成為“公民文化的熔爐”。可以說“對話是城市存在的理由,城市的第三空間”的社交更能以一種質樸的方式促成美德與政治生活恰如其分的結合。然而中國的城市化並未給城市市民提供足夠的社交空間。

  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同時跨越的、具有高度時空壓縮特徵的雙重轉型中,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結構重新定義,導致制度真空、監控失效、結構失調等問題會引發各種制度風險和結構風險,如社會關係不穩定、公民權利缺少制度化保障、維權困難、社會共同價值缺少共識、社區力量薄弱等。

  然而法律植根於人類進步的過程,這種進步並非指向恆定的和最終的真理,而是處在永不停歇的動態。一個沒有終點的法學具有怎樣的意義,主要取決於它在文化的進程中扮演什麼角色。學術有助於人類認識其周圍的世界,瞭解生活的真諦和真實性,從這個角度說,學術變成了一個學者得到救贖的道德義務,它不是達到某種終極目標的手段和工具,而是目的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為了學術而從事學術。“老人摔倒扶不扶”中,民眾對制度和法律賦予了太多期待,然而缺少對個體老人的深層次分析,簡單以“老人變壞、壞人變老”的道德同質性限定老人,未免缺乏慈悲和共情。武志紅的心理分析認為,老人普遍存在“嬰兒心理發展水平”,每一個老人都存在一個輝煌、骨力強勁的過去,然而時間流逝的殘忍逐漸發生,對於摔倒是心理上根本無法承認的現實,既然不是現實,然而摔倒發生的現實肯定由第三人造成。

  於是,更深刻的分析,可能延伸於歷史與文學創作。歷史,向以成敗結果論得失,文學向以個人冷暖體察社會。《紅樓夢》的大觀園,亦無非作者個人體察的投射。只有建立在歷史真實之上的詩性關懷,才真正抵達了藝術的真實。成功文學在於其對歷史真實記錄之外另有一份溫情的關懷。反過來,法律謀求個案公正與社會預期的平衡,社會公眾亦應感知個體心理的不易,這才是社會健康的良好向度。

  村上春樹說:“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行行無已時,

  朱顏變老色。

  至人棲一方,

  庭戶羅八極。

  ——[宋] 戴復古《客行河水東》

  老年是不斷加碼的瑣碎。道德不是疊加在他人身上的簡單負累。這世界永遠欠老人一個理解。這個世界所有的因果邏輯都是循著用途連接和推動,那些邊緣的次要的性質從因果鏈上碎裂下來,被淘汰出局,判斷和效率總是以目的論的,事實上,我們都是處在過程中,這大約可說是生活的本質,只是這過程越來越被劃分成細小短促的目的,偷竊了我們對個體應有的體察和溫度。

  現代社會在“祛魅”之後,只能而且必然趨向於通過形式理性的法律規則及其解釋理論,在於用法律的規則和程序取代情理的倫理和規範,代之作為行使公共權力保護公民自由的最高準則,從而剔除人與人之間的情理羈絆,將原本通過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人情關係連結在一起的人們剝離開來,成為一個個相互孤立因而平等自由的公民。阿倫特說:良知的本質是一個人的這一半不能和那一半打架。每個人身上其實都存在兩個“我”,這個“我”就是那個“我”的行為的見證者,反之亦然。

  “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法律以事物中的不確定性為研究基礎,以將這種不確定性轉化為某種意義上的確定性為己任。但過於機械的科學主義由於輕視人文精神,易造成法律發展缺乏道德之魂。

  “你知不知道有一種鳥沒有腳的?他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飛來飛去。一輩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他死的時候。” 是否還記得那一首叫做《春天裡》的歌:“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裡,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離去,請把我埋在,這春天裡。”(楊榮寬)

  (作者為: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法學博士)


“壞人變老”的底層邏輯

注 釋:

  1. (法)羅曼·羅蘭 《約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9月版 頁176
  2. 劉亞猛 《追求象徵的力量:關於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頁49
  3. 李丹 王立東 《也談“老人摔倒扶不扶”——關於社會道德問題的一個案例》《教育教學論壇》2016年11月 “道德作為一種與人類相伴始終的社會歷史現象,在人類社會長河中處於重要地位,對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沖刷,從故時孔子就言傳身教我們儒家道德思想,而現如今我們又剩下什麼道德思想在約束自己?” 老人突然摔倒扶不扶?這些人給出“標準答案”《濱海時報》2019年2月24日
  4. 鄧子濱 《碰瓷問題治理綱要》《中國法律評論》2014年第3期
  5. 彭宇案一審判決書[Z/OL].(2007-09-10)[2012-04-02].東方法眼:http://www.dffy.com/sifashijian/ws/200709/20070910142637.htm.
  6.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張雁深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頁86
  7. [德]考夫曼 《後現代法哲:告別演講》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頁22
  8. 侯學勇:《法律修辭在中國興起的背景及其在司法審判中的作用》《政法論叢》2012年第4期。
  9. 侯學勇 《司法修辭方法在社會正義實現中的作用》《法律科學》2012年1期.
  10. 車五林 鄔松 朱明藝:道德的囚徒—對彭宇困境及其社會效應的解讀
  11. 鄧子濱 《碰瓷問題治理綱要》《中國法律評論》2014年第3期
  12. 黃秩和:彭宇,悅悅,還有“蝴蝶效應”?
  13. 白巖松:《摔倒的中國老人為什麼要訛救他的人?》《瀟湘頭條》2018年6月3日
  14. 車五林 鄔松 朱明藝:《道德的囚徒—對彭宇困境及其社會效應的解讀》
  15. 刁生富 李章印 《尋找衝突的和諧》《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年2期.
  16. 張雲昊 《轉型風險社會的特點及風險控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期
  17. 金壽福 《韋伯以學術為志業發表百年》《文匯報》2017年11月24日
  18. 武志紅:《倒地老人為何訛人?》《氧分子網》2014 年 05 月 17 日
  19. 徐岱 範昀 《文學書寫與歷史記憶——當代中國小說個案批評三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 第3期
  20. 參見(德)韋伯:《支配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頁31-88
  21. (英)洛克:《政府論》(下篇),葉啟芳、瞿菊農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頁16、35-37、 59
  22. 陶東風:《脆弱的良知經不起風吹雨打》
  23. 韓婷婷 《警惕“泛娛樂化”思潮》 《中國青年網》2018年4月24日
  24. 劉亞猛 《追求象徵的力量:關於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頁67
  25. 魏建國 《科學主義"對大陸法系影響的考察與反思》《北方法學》2010年5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