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 孤獨

“當你走進這歡樂場,背上所有的夢與想,各色的臉上各色的妝,沒人記得你的模樣。”這是今年大火的歌曲《消愁》中的歌詞。而提及這首歌的火爆原因就是它提及了“孤獨”這個現代人普遍的心理感受。

而提及孤獨,一般人認為它是可怕的並且是難以忍受的,但我卻有別樣的感受。相反,我覺得人要習慣孤獨,擁抱孤獨。因為總有些路需要自己一個人走,可就算自己一個人走,也要把這路走的四平八穩。

一直很欣賞韓國導演金基德拍的電影,他本人是一個被孤獨包圍的人,他拍的帶有自傳性質的紀錄片《阿里郎》裡有個情節:金基德自己住在荒郊野外,下完雪的早晨老聽見有人敲自己的門,開了好幾次門,門外什麼都沒有,可後一個鏡頭,雪地裡一串腳印。這個場景深深震撼了我,有一種“與我心有慼慼焉”的感覺。我由衷的佩服金基德能夠忍受孤獨的勇氣與耐性,這也導致了他在電影藝術上獲得的超高成就,給我們帶來邊緣死亡美學的視覺享受與關於人性的思考。

我一直偏愛一些關於孤獨的藝術品,每每欣賞完,總讓我獲得一些禪思並且開始反省內心、思考人生。我總相信著孤獨是每一個通向成功的人必經的一個過程,因為那孤獨帶與你獨特的人生經驗與思考是會讓我們終身受益的。

似乎每個人心中都害怕孤獨,但他們卻不知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又嚮往著孤獨而不自知。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再相愛得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久了也會厭倦產生矛盾,天天和朋友聚會吃喝玩樂也會覺得無趣,身處名利場許多成功人士地下一幫屬下對他們阿諛奉承惟命是從卻擺脫不了孤獨感。因為孤獨在一定意義上又是自由,而人的天性便是嚮往自由,渴望自己有一雙隱形的翅膀能夠飛出這俗世,不再理會人間這些雜亂而又令人傷心的一些瑣事。而正因達不到這種自由程度,我們會覺得孤獨,孤獨只不過是追求自由而不得的慰藉罷了。

盧梭在《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寫道;“對孤寂生活抱有強烈的興味,甚而再也不想離開這種生活。”可以說盧梭對孤獨二字的體會之深了,這本書寫於他的晚年時期,那時的他是非常孤獨的,沒有兄弟、鄰人、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遭到大家一致的摒棄,而這種孤寂的痛苦讓她重新找回了“靈魂的安寧”,使他更為真實更為感人,更為親切一些。因為他是在試圖瞭解自己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瞭解自己作為一個基本的人的根本所在。使這本書成為他臨終前的善言,啟發著我們。

我發現中國許多作家筆下的女主角都帶有孤獨憂鬱的氣質,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沙菲女士日記》中的莎菲,《〈蝕〉三部曲》中的章靜等。我很喜歡他們身上獨有的這種氣質,正是這種氣質帶給她們對生命的無比感受力,讓我們感受到有思想、有深度的知識女性獨特的人格魅力。

我們是需要孤獨的,每天留給自己一些獨處的時光,在這段時間裡,你會覺得內心是異常平靜的,任何事都不足以擾亂你那波瀾不驚的心境,在這時你的所有注意力全在自己身上了,去重新審視你自己,思考自己人生下一步方向與計劃。這是你做的所有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非常理智的,此時的孤獨自成世界,自成體系,是一種“圓融”的高貴。

觀世音問鯉魚:“不知你是否願大隱還是小隱?”鯉魚回問:“大隱怎的,小隱何來?”觀世音回道:“大隱拔魚鱗三片,打入凡間受苦,小隱隨吾南海修煉,五百年後,得道昇仙。”我想孤獨的人只是小隱於世,他們看似不合群,但並非脫離於世,只是以一種雲淡風輕的姿態面對世間萬事,以上帝的視角俯瞰眾生,以天使的翅膀擁抱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