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骂,孩子越不改!如果夸错了,更麻烦!

在陪伴孩子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面临:你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而且你越多说他越不听;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你夸了他,他会在会做的事上显摆。那到底怎么批评孩子,又怎么夸奖孩子,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家长普遍面临的困惑。实际上,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它都是有固定方法,只要你用对了套路,用对了方法,你的批评和表扬就会特别有效。

1、为什么我们的批评无济于事


对于批评大家都不陌生——骂孩子、吼孩子、指责、唠叨、打……估计在孩子刚出生那一刻,我们都曾下定决心,绝不做这些。但是随着孩子年龄长大,我们会忍不住发火,吼孩子成了家常便饭。

有一个妈妈曾和我讲,每天他们家孩子做作业都特别磨蹭,刚开始的时候,她会下定决心今天晚上一定不发火,一定忍住。接着,孩子就会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吃水果,一会儿又去玩他的玩具,大人催他去学习,孩子就会说:“等会儿,等会儿,等会儿。”好不容易开始坐那儿学习的时候,又重新来一轮儿,要喝水,要上厕所,铅笔不行,橡皮不行……然后一堆的事。这个妈妈发现,打骂吼不管用,指责、唠叨、讲道理也不管用,甚至还去贿赂孩子更不管用,那怎么办呢?她想了个办法,在她们家墙上贴了一张纸,上边写着:别磨蹭!别马虎!别走神儿!可是呢,这三条贴上以后,孩子变得更磨蹭了。这位妈妈很困惑:为什么墙上都贴上纸了,还不能够让孩子有所改变,上面明明写着“别磨蹭”,他为什么还磨蹭呢?到底怎么管这个孩子呢?


越骂,孩子越不改!如果夸错了,更麻烦!


我们会发现,“别磨蹭,别马虎,别走神儿”这三个词里面有一个共同的字,就是:别、别、别。这就是孩子不听话的根源。

我们人类的大脑,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他有很多项功能,但是他有一项缺陷,就是听不懂“别”字。比如我们去餐馆点菜,你跟服务员说:“不要青椒、不要土豆、不要西红柿、不要牛肉、不要胡萝卜……服务员会问你想要啥?因为他听不懂“别”和“不”。所以孩子也听不懂“别”和“不”。

人类的大脑神经元有两个功能,这两个功能就象是一对兄弟,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当我们说别做什么的时候,孩子的头脑中就会兴奋起不让做什么的样子,然后如果真的做到不做,得用抑制的力量去把它压抑下去,这个很难,用一个抑制的力量去压一个兴奋的力量,哪怕我们成人也很难做到,更别说孩子。

负责抑制的功能是我们大脑额叶的功能,看大脑的解剖图,额叶就在额头里,就是额头底下的那部分大脑皮层,他主要负责抑制和思维。而孩子在0-14岁之间,他的额叶都处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发展好,所以,他的大脑神经的抑制功能不行,大人跟他说,别这样,别那样的时候,他是做不到的。

每个大人都吼孩子,但是你知道吗?这一吼就麻烦了,伴随着你的咆哮,是孩子的恐惧,人类在恐惧的情绪下,记忆会非常深刻,他会深深地记住,比如你吼他“别磨蹭”,他听不懂“别”,却深深地记住了“磨蹭”。从此以后,他就会把“磨蹭”这两个字作为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他会知道:我是个磨蹭的孩子,我没有办法管控自己的行为,我总是很磨蹭,做事情很拖拉。他会把“磨蹭”两个字作为他的人生脚本,去指导他后面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前面那个妈妈明明写着“别磨蹭”,孩子却变得越来越磨蹭。这恰恰是因为大人的负面言语让孩子变得更磨蹭。


2、如何批评的恰到好处

生活中不是不能批评,但批评也有方法,最核心的宗旨就是:要用正面的言语去表达正面的期许。

教给大家一个易于掌握的批评三步法:

第一步:你批评的时候,先问自己,你内心的期望是什么?你希望孩子做到什么;

第二步:你问孩子完成你的期望的时候,他有什么困难,他难在哪儿。通过对孩子的共情,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以他现在的学习习惯和他的学习能力,去理解他的难处;

第三步:帮助孩子找到突破的支持性的方法,帮助孩子去完成你的期望。

我还拿前面的例子来看,当孩子每次学习的时候,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说这个铅笔长了,短了,不合适了……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干这干那。家长通常会气得不得了,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天天老跟铅笔过不去。

实际上,如果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老跟铅笔过不去,就一定是家长陪学的方法没用对。给大家一个特别简单就能解决这问题的方法:


越骂,孩子越不改!如果夸错了,更麻烦!


在学习之前你可以先跟孩子沟通关于削铅笔的事情,确定铅笔粗细长短对孩子是否很重要,确认好是否把铅笔削到合适的情况他写字就会快一些。然后,在孩子准备开始学习之前,家长先削出五支铅笔来,把粗细长短削到合适的程度,接下来孩子会证明自己铅笔削到合适会写的更快,这就解决了他削铅笔的问题。所以大人要做的不是骂他怎么老削铅笔,是要告诉他希望他在学习前把铅笔都削好。上厕所、喝水也是一样的,你只要对孩子说:“学习前去喝个水、上个厕所,一会儿学习的时候更宽松,更轻松。”

我们以前总觉得是孩子的错,其实孩子学习中的问题都是自来我们家长陪学没陪好,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那孩子就不会卡这里解决不了。

3、提醒!如果夸错了更麻烦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如果夸错了更麻烦。

先看一个经典的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这是心理学家德威克在研究不同的夸奖方法对孩子的行为影响的实验。他把孩子分成二组,第一阶段,分别请二组孩子做简单的数学题,孩子几乎都能做对。等孩子过来交卷的时候,他对其中一组孩子说:“对了,对了,都对了,你很有天赋啊,真棒!”孩子听到后自然很高兴。他对第二组孩子说:“对了,对了,都对了,我刚才注意到你一直在找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真的让你给找到了,真棒!”你是否注意到,德威克一种是夸天赋,一种是夸行为。

接下来,德威克给了他们一道无解的数学难题,请孩子做。二组孩子都做不出来,第一组孩子交卷的时候,他在上面打了个大叉说:“哎哟孩子,不对呀。”孩子听到后拿着卷子,叹了口气走了。第二组交卷时,他同样在上面打个大叉说:“不对呀,孩子。”但第二组孩子就是站着不走,还继续问:“我刚才试了好几种办法都不对的,到底哪种才是正确办法,你能告诉我吗?”

各位,这个实验是不是很神奇?如果你们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即使不会,却能问这句话,你是不是也会很欣慰。所以,夸奖方法上一点点小的差别,在结果上真的是天差地别。


越骂,孩子越不改!如果夸错了,更麻烦!


德威克认为,通过夸天赋,会导致孩子认为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故而形成坚固型思维模式,而另外通过夸行为,会让孩子形成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会让孩子在以后碰到任务的时候,使用不同的方法,而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就是我们特别需要的。像“你真棒,你真有天赋,你真厉害,你跑的真快……”这些指向结果的夸奖,实际上对孩子来讲都是没用的。

很多家长头疼孩子玩手机无节制,规定每次只玩10分钟,但到点孩子从没有自觉停止,家长只能通过吼孩子制止。偶尔一次按时执行,赶紧夸奖说:“你真守时,真棒。”但孩子并没有因为这次的夸奖下次守时。

其实,你光夸奖孩子守时是不够的,你可以尝试拿个定时器让孩子自己定时间,他会一边儿玩儿手机,一会儿去瞄定时器,接着玩儿,又瞄定时器,他又接着玩儿,又看定时器,时间快到了,他会动作加快,然后正好定时器响,他停了。刚才孩子的这一系列行为,可不是守时这么简单两个字就能概括的。实际上孩子是一边儿玩儿手机,一边在监控时间,那你要夸奖他就要把这个具体的形为夸到,可以对孩子说:“我注意到你刚才一边玩手机,眼睛一直瞄定时器。有了定时器你玩起来心里就会有数儿,就知道时间进度了。这样挺好。”根本不用说“你真棒”,只要夸到,孩子一边玩手机,一边自己监控时间进度这个行为就好。这个行为有了好的结果,孩子当然愿意坚持。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做的,把嘴里空洞的夸奖都转变成你看到的具体行为,具体行为中有什么,这个行为有什么好处,把这些都说出来。


4、善用鼓励和批评发展孩子的积极品质

每个孩子的行为中肯定都有好的部分,也有不好的部分,家长看到哪个行为,哪个行为就会被强化,而看到什么取决于家长的眼睛。

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孩子在学习时走神了五分钟,然后突然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说了句:“哎哟,赶紧。”说完又写了起来。

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对孩子会有两种反应:

反应一:“你看你,走神儿5分钟才回来,不看着你就是不行。”

反应二:“刚刚妈妈在外面看到你走神儿了,而且走了五分钟。可是我听到你对自己说了一句,赶快写,然后赶紧拿笔写了起来,妈妈发现你现在能够把自己的注意力拽回来了,是吗?”

对于反应一的孩子,他会反驳说:“我就是磨蹭,没办法。”磨蹭这个行为因此被强化。

对于反应二的孩子,他会说:“是,你说的太对了。”那孩子以后就会逐渐掌握把自己拽回来的方法,因为孩子觉得自己确实有办法了。

所以,家长看到什么,孩子就会被强化到什么。而家长强化什么,孩子的行为就会被保持下来。

记得有一天,孩子跟我说:“妈妈我讨厌我们那个老师,我讨厌上他的课。”原来,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写字,孩子的同桌老跟他说话,孩子制止了他几次都没有效果,同桌不仅不停的跟孩子说话还用手怼他,他最后转过身跟同桌说:“你能不能别说话了。”这个时候老师刚好回头看到孩子在说话,于是批评了他,并让他去旁边站着。孩子对此事非常生气,于是回家来就跟我说了讨厌某某老师的话。


越骂,孩子越不改!如果夸错了,更麻烦!


对于孩子的行为,你该如何处理?你又理解到什么?其实孩子生气的原因不是他真的讨厌那个老师,而是希望这个老师能够好好听他解释,说明他很看重跟老师的关系,希望老师能够理解他。所以不是讨厌不讨厌的问题,而是他想被理解,而现在还没有办法被理解,他需要妈妈帮助他一起找到被理解的办法。

我是这样跟孩子说的:“哦!你希望老师理解你,但他没理解到,也确实是他在上面写字,没看着。当他听到声音,回头时就看到你在说话,所以才让你去站着。那你当时跟老师解释了吗?”孩子说:“没有,我当时想讲,但老师说不要狡辩。”我接着说:“哦!他在气头上,他不肯听,那怎么样才能把这事儿解释给老师听呢?你是不是期望被老师理解?其实你可以下课就给他讲,如果讲了这事儿是不是就解决了?”

其实我们可以帮孩子分析,他到底是讨厌老师还是在乎老师,他看到什么,什么就会被强化。他看到他在乎老师,他就会想办法,晚一点儿再说给老师听。一旦孩子这样做了,你会发现他的情商都提升了,以后工作中遇到领导误解,他也能去想办法跟领导和解,跟恋人吵架他也能想办法和恋人和解,这样积极地面对矛盾多好。

家长的眼睛里边看到孩子什么行为,取决于家长的理念。随着不断地学习,你就会发现,我们的观念变了,以前以为都是孩子的错,慢慢才知道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错。随着学习与成长,我们会慢慢理解孩子,从而改善我们自己的行为。

希望家长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与孩子一起不断成长,改善我们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自然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