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我不是好媽媽?合格的父母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孩子說我不是好媽媽?合格的父母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中午休息的時候,同事李姐講述了她滿肚子的委屈。

原來昨天晚上她檢查兒子的作業時,發現他因為馬虎算錯了兩道題。本來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她想著,把孩子叫過來改了就可以了。可是當她召喚正在打遊戲的兒子來改作業時,兒子根本聽不見。“我覺得我一下就被點燃了”,她用力地說。

她搶過兒子的Ipad,嚴厲地對他說,“一共就做了五道題,你錯了兩道。不是你不會,就是太馬虎了。除了玩遊戲,你就不會幹點別的事情嗎?......”兒子正玩得上癮,不但被奪了玩遊戲的機會,還被數落了一頓,心中非常憤怒,哭喊著,“壞媽媽”“臭媽媽”“你不是個好媽媽”。

李姐一聽兒子頂嘴,更是火上澆油。又是罰立站,又是軟硬兼施,折騰到10點,作業也沒有改,兩個人都滿肚子的委屈和憤怒。

李姐覺得很委屈。她說,為了兒子,她犧牲了所有的自由和時間。怕耽誤孩子的興趣班拒絕參加公司週末的團建,為了讓孩子英語課上認真聽講,她放棄個人時間堅持陪讀;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均衡全面的飲食,她費盡心思給孩子準備營養餐.......

如此付出的一位媽媽遭遇“壞媽媽”的指責,而指責她的卻是她最愛的兒子,這位全身心付出的媽媽實在無法接受,也無法理解。

像李姐這樣的媽媽,在我們身邊有很多。

我也遭遇過兒子的控訴,“我恨你”“我討厭媽媽”。毫不掩飾地說,聽到這樣的話,我的心真的如同刀絞一般,沮喪,失落,一下子湧上心頭。

成為合格的媽媽是每一個媽媽的願望,但是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媽媽,一個好媽媽呢?合格的媽媽長成什麼樣子呢?

孩子說我不是好媽媽?合格的父母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這本書認為一個合格的媽媽需要具備在改變孩子行為習慣之前,先改變自己的能力。本書還提出養育孩子是一種技能,可以通過後天習得,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反覆實踐。因此本書列出了75條黃金法則,為父母提供方法和工具,來應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教育挑戰,建立和諧健康的家庭關係。可謂是成就合格爸媽的一本育兒教材,是一本指導家長成為合格父母的訓練手冊。

本書的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是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普林斯頓大學的榮譽畢業生。她是“幸福健康寶貝”顧問委員會委員,在加州大學,哈比托特兒童博物館等學校和機構創辦了父母教育研討班,撰寫了大量關於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並且發表於《今日心理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大西洋月刊》等諸多雜誌上。

艾麗卡·雷斯切爾指出,養育孩子是一種技能,而所有的教育理念都源自三個方面:接受(Acceptable),界線(Boundaries)和一致性(Consistency),我們稱之為優質教育之ABC法。

孩子說我不是好媽媽?合格的父母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第一個方面,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奇葩說》節目中,辯手龐穎說,她小時候一定要做到“別人家的孩子”,爸爸才會對她好,這讓她感覺到只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才配得到父母的愛。

常常聽到有家長說,“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就不愛你了”,“如果這次考試不能得100分,我就不喜歡你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全世界。失去了父母的愛,就等於失去了全世界。而父母的愛卻要用“聽話”“考一百分”來換,所以他們不得不用努力取悅父母,來“換取”父母的愛。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取悅別人,在意別人的看法,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德國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分析學家埃裡希·弗洛姆對於無條件的愛和接受給出瞭如下定義:無條件的愛和接受是指堅定地愛和接受某個人,而不取決於當時的條件

無條件的愛是說,我愛你,因為你是你,而不是因為你做到了什麼。

沒有人是完美的,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一個孩子呢?

而我們卻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對孩子來說有失公平。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難道就是讓我們對孩子的缺點放任不管嗎?

當然不是。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是讓孩子堅定不移地相信:“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都是愛我的。”

艾麗卡·雷斯切爾指出,用愛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一條重要的教育原則。管教孩子的時候,家長應該專注於問題本身,所有的語言都應該反映出你不認可的是孩子的錯誤行為,而非他本人。

孩子說我不是好媽媽?合格的父母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第二方面,合格的父母會給孩子分寸感和界限感

熱播劇《都挺好》中,蘇家老二蘇明成從上學到工作,從單身到成家,都是蘇媽媽一手包辦。蘇媽媽的這種行為造成了蘇明成沒有任何的責任感和目標感。

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家長,替孩子做作業,不讓孩子參與任何的家務勞動,每天親自給孩子整理書包,檢查文具盒,替孩子收拾玩具。他們總是說,“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了。”等到孩子大了,又說,“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指出合格的父母會與孩子保持距離,給孩子留出參與實踐,吸取教訓的空間。

著名的教育專家尹建莉有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兒圓圓,北京市市級三好學生,曾跳級兩次,16歲參加高考,考試分數超過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20分,2013年獲得美國常春藤盟校碩士學位。

尹建莉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兒,跟她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難道她家的孩子天生就是聽話的乖孩子嗎?當然不是。她講述過她的一個經歷。

有一次放學回來,圓圓沒有按時寫作業。她和老公看到後,故意裝作不知道。直到該睡覺了,圓圓才想起來今天的作業還沒有完成,急得大哭起來。尹建莉和老公裝作很著急的樣子,問,“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然後他們親親圓圓,心平氣和地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麼辦吧。”

父母的理解給了圓圓很大的安慰,她平靜下來。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媽媽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叫你起床;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忘了寫了,這一次不寫了。”

圓圓知道不寫不行,雖然很想睡覺,但是不寫完作業心裡不踏實,於是決定晚上寫。寫完後,才回屋睡覺。第二天早上,誰也沒有提起這件事,

從那以後,圓圓再也沒有忘記過寫作業。

人生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

只有讓孩子親自體會,感受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孩子才能從中吸取教訓。

但是面對孩子的過錯,家長不能一味地批評,甚至諷刺,要讓孩子感受到錯誤帶來的損失和後果,然後教給孩子做出調整,解決問題。

既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要給孩子合適的空間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需要父母掌握好分寸和尺度。不同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需要的關切程度也不一樣,需要作父母的自己去多多觀察,多多練習,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那個度。

孩子說我不是好媽媽?合格的父母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第三個方面,言出必行,讓孩子可以預測你的行為

古時候有一個曾子殺彘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出門,小兒子一直哭鬧要跟著去。她就哄小兒子說,“別哭了,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妻子買完東西回來,曾子就準備殺豬。妻子攔住他說:“我只是為了哄孩子才說要殺豬的。”曾子卻堅持要殺豬,他說,“小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對錯,你說了殺豬,如今要是不殺,就等於對孩子說謊。這樣教孩子是不對的。”於是真的把豬殺了。

曾子用自己的行為來給孩子樹立榜樣,做到言出必行。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指出,言出必行是優質父母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石。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為了緩和孩子的激動情緒而輕易地許下承諾,事後卻拒絕兌現承諾。這樣的做法只能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從而給親子關係蒙上一層陰影。

曾經在商場看到過這樣的一幕:孩子說要買變形金剛,媽媽說買完衣服就來買。等媽媽買完衣服,再次經過玩具店時,媽媽卻認為家裡有同款的變形金剛而拒絕給孩子買。孩子會認為媽媽說過的話不一定會變成現實,慢慢地就會不再相信媽媽的話,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遠。

本書的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認為,言出必行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如果你不能或不會強制執行你對孩子制定的規則,那就不要制定這樣的規則。二是遵守你的承諾。

簡單說,就是家長要做到要麼不要定規矩,定了規矩就要執行;要麼不要許諾,許諾了就要兌現承諾。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模仿著家長的行為和言語。

答應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讓孩子能夠看到未來的結果。

家長能做到言而有信,知行一致,孩子才能做到遵守承諾,表裡如一。

孩子說我不是好媽媽?合格的父母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說文解字》中對“教育”一詞的解釋為:“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意思是說,教育就是師者(父母或者老師)做事情,讓孩子效仿,以此讓孩子學習做好事。這也說明了家長的言行是多麼的重要。

對於什麼是合格的家長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所有合格的家長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認為養育孩子是一種技能。但是任何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只能在不斷地學習和摸索中,經過許多的訓練來提高自己的育兒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