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 "登":疫情結束後,依舊會看到“五穀豐登”的景象

文字的故事 |

最近,兒子迷上了聽書,正在聽的便是《水滸傳》。

故事的第一回講的是《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仁宗降生之時,晝夜啼哭不止。朝廷出了皇榜,召人醫治,感動了天庭,於是遣太白金星下人間來治仁宗的啼哭之病。太白金星只在仁宗耳邊說了“文有文曲,武有武曲”八字,仁宗自此便不再啼哭了。

太白金星嘴中所說的文曲星便是眾所周知的龍圖閣大學士包拯,武曲星便是徵西夏國大元帥狄青,這二位賢臣輔佐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宋朝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施耐庵也不得不讚嘆:“自天聖元年癸亥登基,至天聖九年,那時天下太平,五穀豐登,萬民樂業,路不拾遺,戶不夜閉。”

這讓我不得不想到現在我們所經歷的,不得不承認新冠疫情的確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影響,但我依然相信一切終究會好起來,我們依舊會看到五穀豐登的景象。

文字的故事 |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聊聊“五穀豐登”的“登”字。

“五穀豐登”,最早見於《六韜•龍韜•立將》篇:

周武王曾向太公請教,如何任命將帥。太公告訴武王,但凡國家遭遇危難,國君就應即刻召見主將,並向他下達詔令,同時國君還應齋戒,並選擇吉日,將斧鉞頒授於主將。當這立將的儀式舉行完畢之後,主將便有了裁決軍中一切事務的權力。

授權之後的主將辭別君主率軍出征,軍中一切事務,將不再聽命於國君,而是任由主將裁決,這便是我們常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太公認為,只有這樣,臨敵作戰之時,主將才可專心一意,心無旁騖。從而取勝於國外,建功於朝廷。這樣才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家安寧。

此處“五穀豐登”的“登”為“豐收”之義,但這並非是“登”的本義,而並非我們所常用的“登車攬轡”的意義。

文字的故事 |

文字的故事 |

文字的故事 |

文字的故事 |

因而,在對“登”字字形釋義後,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登”字的本義為進獻祭品。

進獻祭品,必有向上進奉的意義,所以“登”便有了一個引申義——“上”、“升”。

文字的故事 |

慶曆五年,巴陵郡太守滕子京擴建岳陽樓,樓宇建成之後,滕子京囑託范仲淹為重建的岳陽樓寫一篇記。

當受邀的范仲淹登上雄壯的岳陽樓遠眺之時,洞庭湖水浩浩湯湯,與天地相連,天光一色,碧波萬頃。沙鷗迴旋,飛魚躍起;岸邊香草小花,鬱鬱蔥蔥,生機一片。

美景如斯,范仲淹不覺神清氣爽,從而感嘆道:“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此處的“登”便是“上”“升”之義。

文字的故事 |

文字的故事 |

我們在文章開始便說“五穀豐登”,說“登”還有一個意思為“豐收”,這個意思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在古代,舉行祭祀不僅僅要有牛、羊、豬這樣的“犧牲”,同時還會在“豆”這種祭器內盛上供祭祀的穀物。《公羊傳•桓公十四年》便有這樣的記載:”御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什麼是“粢盛”呢?何休解釋說:“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所以唯有五穀豐收之時,在祭器“豆”中,盛滿黍稷,上天神明才會感受到祭者的真誠。如若五穀不登,祭祀時沒有了粢,神明則是不會高興的。這也是為何五穀豐登便會國家安寧的原因了。

文字的故事 |

-END-

作者 |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裡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杜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