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投資升溫的市場背景

文/周序雨 圖片來自於互聯網

1992年北京,隨著一聲拍賣槌敲擊音的落下,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大幕就此拉開,這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品拍賣,那一場拍賣,共計拍得藝術品總價300多萬元。

25年後的2017年,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總值已近640億元。

中國藝術品投資升溫的市場背景

保利拍賣現場

將近30年的時間裡,中國人改革開放容納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從計劃經濟的憑票消費到現金消費,再到如今移動支付,變化的不僅僅是支付手段,更是消費的方式和結構,如今的中國人,已經不滿足於僅僅停留在物質消費領域,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或深或淺的參與進了精神文化消費領域,千家萬戶牆壁上懸掛的繪畫便是佐證,哪怕此幅繪畫來自於南方某地的機器大規模生產。

而在這其中,藝術品消費,更是精神領域消費的金字塔尖,一件件“天價”藝術品的拍出,一次次的刷新著世人的觀念和想象空間。

中國藝術品投資升溫的市場背景

2019胡潤藝術拍賣榜前十名

根據2019胡潤百富研究院發佈的中國藝術品百富榜顯示,2018年,中國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雖然延續了今年來下降頹勢,但仍舊保持在年成交563億元的市場總額,並且傳統水墨書畫日益日漸成為拍賣市場中的寵兒,傳統書畫在所有藝術拍賣品種佔比61%,遙遙領先於油畫36%的市場份額。

拍賣佔據藝術品交易的絕對份額,從時間節點上劃分,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1992年到2003年為初期的探索與發展階段;從2004年到2008年為快速增長階段;從2009年至2012年頂峰階段,也是從此開始進入了分化與整合階段,具備投資價值的真正藝術品開始被市場所熱衷,而價值低下的藝術品逐漸降溫;而2013年至今,市場漸漸恢復到了理智與反思階段。

高端藝術品投資屬性凸顯

不可否認,藝術品投資與經濟大環境息息相關,“亂世黃金,盛世古董”的說法人盡皆知,高端淨值人群更加具有購買和投資藝術品的需求,這不僅僅是精神需求,更是身份與品位的外在表達,國內王健林、馬雲、王中軍等企業家更是在近年來斥重金購買藝術品,從印象派的梵高、莫奈,到民國時期的黃賓虹,再到草間彌生,藝術品塔尖頂級作品,近年來不斷刷新著拍賣市場的神經。

中國藝術品投資升溫的市場背景

草間彌生作品

人均GDP邁過3000美元的門檻

中國大陸藝術品拍賣始於1992年,199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交易,兩者僅僅相差一年的時間,與證券市場頗為巧合的是,藝術品拍賣市場大約也是在2011至2015年前後站上了歷史最高位,最近幾年一直延續緩慢下行的趨勢。

但是兩者的不同點是,藝術拍賣市場雖然整體規模在逐漸震盪下行,但頭部空間卻在始終不斷的增大,也就是說,市場犧牲掉了部分體量,卻贏得了質量。

這其中的原因,有整體宏觀經濟大環境的因素,有高淨值人群增多的因素,也有民眾藝術消費理念不斷成熟的原因,而這所有的原因背後,都是民眾收入以及投資、購買藝術品意願的增強。

參考世界發達經濟體的發展路徑,當民眾收入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藝術品市場將迎來良好的發展環境,而根據國家統計局所公佈的數據,2008年,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3000美元。

中國藝術品投資升溫的市場背景

中國藝術品市場成交總量

是藝術品?還是保值增值的工具?

藝術品作為一種具有投資屬性的商品,具有其他投資標的所不具備的特殊屬性,例如世界上沒有兩件相同的藝術品,這種異它性決定了藝術品具有獨一無二的保值和增值功能,但由於相當多數的商品都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所以上述的保值增值功能勢必會在那些“真正”的藝術品上才能夠發揮而出,也就是投資勢必會向藝術品的頭部塔尖聚集。

中國藝術品投資升溫的市場背景

馬雲、曾梵志共同創作的《桃花源》

幾乎所有的保值增值商品,都具有一定的投機性,尤其是在市場發展和規則並不十分成熟完善的國內市場,因此長時間內魚龍混雜,將貽貝賣出珍珠價格的情況屢見不鮮,但同時可以十分清晰的預見,未來藝術品投資領域一定會像所有成熟發展的市場一樣,漸漸迴歸理性和它應有的價值。

中國藝術品投資升溫的市場背景

國外曾有學者(Baumol)對1650-1965近300年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得出普通藝術品的收益率僅在0.2%左右,與同期的國債與銀行存款收入相比,投資藝術品完全稱不上“高明”的決定,但是藝術品的頭部區域,卻保持了5%-35%甚至更高的收益。

因此可見,只有那些真正具備投資價值的藝術品,才能夠成為保值增值的工具,而能否將手中的藝術品賣出最高價格,考驗的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還有市場的環境和收藏者耐心等等諸多因素,例如當年作品送都送不出去的黃賓虹,幾十年後將一幅留作後世的《黃山湯口》賣出了3.45億的“天價”。

中國藝術品投資升溫的市場背景

黃賓虹《黃山湯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