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西行游记之三】/Serena

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吐鲁番,这个名字在心里咀嚼几次,恍惚有种遥远的异域色彩。

吐鲁番城市不大,和哈密相比却充满了热力,一个繁荣忙碌的边地小城,到处都是维语的招贴和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阳光如同白雪纷纷扬扬,被它覆盖的事物都有短小的阴影,那些被阳光照得几乎透明的杨树叶子和葡萄藤叶,无不在提醒我:这里是历史上的高昌古国和葡萄的故乡。

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没到吐鲁番之前,我对它印象仅仅停留在高温和葡萄上。其实吐鲁番的气温并非居高不下,"夜穿皮袄昼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当地的民谣就形象地描述了昼夜温差的变化。这座有着"火洲"之称的城市的气温,如同维族姑娘美丽迷人的身段曲线,始终富于起伏。但它闷热的空气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当地民居的墙壁厚实,窗户通常偏小,白天大多是门窗紧闭,将热气拒之户外,而屋前的长廊上蔓生着葡萄、丝瓜等植物,着力营造出一方绿色荫凉的天地。

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 吐鲁番"在维吾尔语中是"低地"的意思。也是中国地势最低和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地表最高温度达到过令人咋舌的82摄氏度。去过火焰山的人曾夸张地说"那里的温度高得令人难以忍受,有的人连鞋底都烫掉了"。但在"丝绸之路"畅通的时候,众多的商旅拖着疲惫的脚步途经吐鲁番时,通常会停歇下来,在这里计算着下一个旅程的距离、时间和利润。那时的吐鲁番是古丝调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西汉时期,吐鲁番绿洲上的交河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中车师国的王都,汉时设高昌,唐设西州,而负责西域军政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就设在附近的交河。

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吐鲁番地区非常炎热,水份蒸发的速度很快,维吾尔族先人们就在地下修筑了数以千计的暗渠。这里唯一的水源,便是天山的博格达峰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夏季融化的雪水,从天山到吐鲁番,古人利用定位等方式,在戈壁滩上掏出了一道道暗渠,演绎成荒漠上的生命线。这些与绿色、生命攸关的流水,带着遥远雪山的声音,终年在大地上流淌不息,现在它已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据说林则徐赴南疆踏勘垦地时,曾途经吐鲁番城,他在日记中曾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有了坎儿井,大地上的葡萄们就有福了。遗憾的是五月的新疆,葡萄尚未现身,离市区十公里的葡萄沟,实际上是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但长满葡萄藤叶的沟壑,已如一道翡翠的画廊。那是吐鲁番最有名的地方,整个葡萄沟遍植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等十多个品种。歌唱家关牧村曾经演唱过《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让克里木的定情信物尽人皆知。我一直觉得对于维吾尔人而言,绿色几乎已融进了他们的灵魂。上帝总是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塔克拉玛干沙丘纵横,寸草不生,而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世上最好的苹果,生长在天山南麓阿克苏的果园中;而吐鲁番出产的葡萄,能与法国波尔图的相媲美。魏文帝曹丕曾对吐鲁番的葡萄大加赞扬,认为南方的龙眼、荔枝远比不上吐鲁番的葡萄。在整个吐鲁番盆地到处都可以看见葡萄晾房,为了通风,晾房的墙壁上开有许多方形花孔,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如同一个个酿造甜蜜的蜂巢。在葡萄沟,我目睹一个卖葡萄干的维族姑娘,在自己的摊位前旁若无人地跳舞,这真是一个快乐,懂得生活的民族!

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约十公里,城门、街道、官署、寺院、民居、窖址、古井等至今保存完好。它最初的建造者,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车师人,唐朝的安西都护府也曾一度设在这里,它是中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毁损严重,现在看到的墙体多为生土墙,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整座城市简直就是一个庞大的古代雕塑。这个季节吐鲁番的气候还算宜人,当我从火焰山巨大的温度计上,读到42度高温时,导游发现我惊鄂的表情,就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小意思啦,最热的时候,这里的气温高达五十多度。我正在为火焰山的岩石并非赤红而表示怀疑,导游却说,天气越热则山体越红,如果下次你夏天来,就会看到火红色的岩石。中午的火焰山景区非常闷热,汗水和气浪让我得以窥见吐鲁番热烈的表情。呈现我前方的这座山,因《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烈火而闻名于世。其实它谈不上巍峨,充其量不过四五百米高,但却逶迤起伏,沟壑纵横。据说每当盛夏时节,在烈日的照射下,赭红色的山体仿佛变成一块炽热的红铁。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岑参途经此地,写下了"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的句子。翻开吴承恩的《西游记》,里面有一段文字如此描述:"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袋、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描写尽管夸张,但是高温和寸草不生的特征,确实与我眼中所见的火焰山如出一辙。

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在火焰山身后的峡谷中,一条绚丽的画廊曾经静静地停留在这里。站在柏兹克里克千佛洞里,从那些已经残破不全的壁画中,可以想象出当年的辉煌,它们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跟敦煌莫高窟壁画类似,笔法飘逸,构图大胆,没有人知道开凿伯孜克里克石窟,并在狭小的洞窟里绘满壁画需要耗费多少时间和银两。在伯孜克里克,人们观看壁画时要带着无边的想象的,因为一个石窟的壁画就可能分散在不同国家的博物馆里。历史上勒科克、鄂登堡、斯坦因等都曾在这里切割并盗走过大量的壁画。

西行游记系列|吐鲁番:一半是绿州,一半是火焰

高昌故城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显然,我对于这样的废墟比风景更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我会独自留下来,坐上一个下午,让时光倒流,想象古人生活的足迹。但我来得太早,午后的阳光明晃晃地直射在断垣残壁上,苍凉、宏大与悲壮,辉煌与历史,可现在,一切都只剩了黄土,只剩下想象和缅怀。但一座古城的残相足以令人震撼无比,哪里是戊已校尉府?哪里是高昌王府?哪里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哪里又是玄奘弘法的寺院?废墟上往日的繁华与喧闹早已成为过眼烟云,偶尔看到保存较为完整的是内外城墙、宫墙、可汗堡、烽火台、佛塔等建筑。而客栈,驼队和来往的商贾,他们都已随着时光的消逝而隐遁无形。据说,当年玄奘西行路过高昌国时,曾被国王麴文泰挽留讲经,司机在远处摁响喇叭,今天我已经无法等到日落,当然也无从知晓夕阳西下时的高昌故城有一种怎样苍茫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