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西行遊記之三】/Serena

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吐魯番,這個名字在心裡咀嚼幾次,恍惚有種遙遠的異域色彩。

吐魯番城市不大,和哈密相比卻充滿了熱力,一個繁榮忙碌的邊地小城,到處都是維語的招貼和帶有伊斯蘭風格的建築。陽光如同白雪紛紛揚揚,被它覆蓋的事物都有短小的陰影,那些被陽光照得幾乎透明的楊樹葉子和葡萄藤葉,無不在提醒我:這裡是歷史上的高昌古國和葡萄的故鄉。

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沒到吐魯番之前,我對它印象僅僅停留在高溫和葡萄上。其實吐魯番的氣溫並非居高不下,"夜穿皮襖晝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當地的民謠就形象地描述了晝夜溫差的變化。這座有著"火洲"之稱的城市的氣溫,如同維族姑娘美麗迷人的身段曲線,始終富於起伏。但它悶熱的空氣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當地民居的牆壁厚實,窗戶通常偏小,白天大多是門窗緊閉,將熱氣拒之戶外,而屋前的長廊上蔓生著葡萄、絲瓜等植物,著力營造出一方綠色蔭涼的天地。

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 吐魯番"在維吾爾語中是"低地"的意思。也是中國地勢最低和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地表最高溫度達到過令人咋舌的82攝氏度。去過火焰山的人曾誇張地說"那裡的溫度高得令人難以忍受,有的人連鞋底都燙掉了"。但在"絲綢之路"暢通的時候,眾多的商旅拖著疲憊的腳步途經吐魯番時,通常會停歇下來,在這裡計算著下一個旅程的距離、時間和利潤。那時的吐魯番是古絲調之路上的一個重鎮,西漢時期,吐魯番綠洲上的交河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中車師國的王都,漢時設高昌,唐設西州,而負責西域軍政的安西都護府治所就設在附近的交河。

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吐魯番地區非常炎熱,水份蒸發的速度很快,維吾爾族先人們就在地下修築了數以千計的暗渠。這裡唯一的水源,便是天山的博格達峰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夏季融化的雪水,從天山到吐魯番,古人利用定位等方式,在戈壁灘上掏出了一道道暗渠,演繹成荒漠上的生命線。這些與綠色、生命攸關的流水,帶著遙遠雪山的聲音,終年在大地上流淌不息,現在它已與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據說林則徐赴南疆踏勘墾地時,曾途經吐魯番城,他在日記中曾寫道:"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有了坎兒井,大地上的葡萄們就有福了。遺憾的是五月的新疆,葡萄尚未現身,離市區十公里的葡萄溝,實際上是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峽谷,但長滿葡萄藤葉的溝壑,已如一道翡翠的畫廊。那是吐魯番最有名的地方,整個葡萄溝遍植無核白葡萄、馬奶子、紅葡萄等十多個品種。歌唱家關牧村曾經演唱過《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這首歌讓克里木的定情信物盡人皆知。我一直覺得對於維吾爾人而言,綠色幾乎已融進了他們的靈魂。上帝總是公平地分配各種資源,塔克拉瑪干沙丘縱橫,寸草不生,而地下卻蘊藏著豐富的石油;世上最好的蘋果,生長在天山南麓阿克蘇的果園中;而吐魯番出產的葡萄,能與法國波爾圖的相媲美。魏文帝曹丕曾對吐魯番的葡萄大加讚揚,認為南方的龍眼、荔枝遠比不上吐魯番的葡萄。在整個吐魯番盆地到處都可以看見葡萄晾房,為了通風,晾房的牆壁上開有許多方形花孔,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如同一個個釀造甜蜜的蜂巢。在葡萄溝,我目睹一個賣葡萄乾的維族姑娘,在自己的攤位前旁若無人地跳舞,這真是一個快樂,懂得生活的民族!

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約十公里,城門、街道、官署、寺院、民居、窖址、古井等至今保存完好。它最初的建造者,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車師人,唐朝的安西都護府也曾一度設在這裡,它是中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元末察合臺時期,吐魯番一帶連年戰火,交河城毀損嚴重,現在看到的牆體多為生土牆,街巷狹長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戰壕,整座城市簡直就是一個龐大的古代雕塑。這個季節吐魯番的氣候還算宜人,當我從火焰山巨大的溫度計上,讀到42度高溫時,導遊發現我驚鄂的表情,就輕描淡寫地說,這是小意思啦,最熱的時候,這裡的氣溫高達五十多度。我正在為火焰山的岩石並非赤紅而表示懷疑,導遊卻說,天氣越熱則山體越紅,如果下次你夏天來,就會看到火紅色的岩石。中午的火焰山景區非常悶熱,汗水和氣浪讓我得以窺見吐魯番熱烈的表情。呈現我前方的這座山,因《西遊記》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烈火而聞名於世。其實它談不上巍峨,充其量不過四五百米高,但卻逶迤起伏,溝壑縱橫。據說每當盛夏時節,在烈日的照射下,赭紅色的山體彷彿變成一塊熾熱的紅鐵。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岑參途經此地,寫下了"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的句子。翻開吳承恩的《西遊記》,裡面有一段文字如此描述:"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裡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描寫儘管誇張,但是高溫和寸草不生的特徵,確實與我眼中所見的火焰山如出一轍。

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在火焰山身後的峽谷中,一條絢麗的畫廊曾經靜靜地停留在這裡。站在柏茲克里克千佛洞裡,從那些已經殘破不全的壁畫中,可以想象出當年的輝煌,它們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跟敦煌莫高窟壁畫類似,筆法飄逸,構圖大膽,沒有人知道開鑿伯孜克里克石窟,並在狹小的洞窟裡繪滿壁畫需要耗費多少時間和銀兩。在伯孜克里克,人們觀看壁畫時要帶著無邊的想象的,因為一個石窟的壁畫就可能分散在不同國家的博物館裡。歷史上勒科克、鄂登堡、斯坦因等都曾在這裡切割並盜走過大量的壁畫。

西行遊記系列|吐魯番:一半是綠州,一半是火焰

高昌故城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漢代。顯然,我對於這樣的廢墟比風景更感興趣,如果時間允許,我會獨自留下來,坐上一個下午,讓時光倒流,想象古人生活的足跡。但我來得太早,午後的陽光明晃晃地直射在斷垣殘壁上,蒼涼、宏大與悲壯,輝煌與歷史,可現在,一切都只剩了黃土,只剩下想象和緬懷。但一座古城的殘相足以令人震撼無比,哪裡是戊已校尉府?哪裡是高昌王府?哪裡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哪裡又是玄奘弘法的寺院?廢墟上往日的繁華與喧鬧早已成為過眼煙雲,偶爾看到保存較為完整的是內外城牆、宮牆、可汗堡、烽火臺、佛塔等建築。而客棧,駝隊和來往的商賈,他們都已隨著時光的消逝而隱遁無形。據說,當年玄奘西行路過高昌國時,曾被國王麴文泰挽留講經,司機在遠處摁響喇叭,今天我已經無法等到日落,當然也無從知曉夕陽西下時的高昌故城有一種怎樣蒼茫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