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改變了消費理念:66%受訪者表示儘量不到實體店消費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商家都期待“報復性消費”。然而,4月23日,廣東省消委會發布的調查卻顯示,超八成受訪者表示不會進行補償性消費!

廣東是消費大省,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尤為明顯。這個調查雖然只在廣東進行,但數據對全國商家都具有借鑑意義。面對消費意願並不強烈、顧慮重重的消費者,商家該怎麼辦?如何才能調動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保障商品供應、穩定商品價格最能增加消費意願

調查結果顯示,42%的消費者表示在疫情解除後會外出正常消費,29%表示先觀望一段時間再外出消費,僅18%的消費者表示會進行補償性消費。也就是說,對於超過8成受訪者來說,並不打算報復性消費。

這對於翹首以盼的商家來說,可不是好消息。

好消息也有,首先,有一些品類的消費意願還是很強勁。調查顯示,防護及衛生健康用品仍是商品領域的消費重點,房屋、汽車等大宗消費意欲不強,而近6成受訪者表示保障商品供應、穩定商品價格最能增加消費意願,開展促銷、發放消費券、搭建品牌商品營銷平臺、分期免息等舉措也有利於增加消費意願。

值得關注的是,服務業在疫情後有望率先迎來反彈,其中“吃、遊、娛”最為突出,6成受訪者在疫情後最想進行餐飲消費,其次文體、娛樂消費佔5成,旅遊消費佔46%。

此外,疫情過後,受訪者對廣東消費環境也有了新的要求,包括消費各方面更加健康衛生(43%),商品質量和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40%),更多采取無接觸式服務等新消費模式(37%),提升消費便利度(27%),優化線下消費(27%),加強線上交易監管(20%)等。

疫情改變了消費理念:66%受訪者表示儘量不到實體店消費

調查結果顯示,從總體上看,近7成受訪者在疫情期間消費能力、總量、類別及支出總額髮生變化,出現明顯兩極分化,但疫情對廣東省總體消費水平影響有限,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居民消費主要變化體現在:

一是消費結構方面。商品類消費中,與疫情相關的商品消費大幅增加,64%受訪者增加防護及衛生健康用品消費,醫藥保健品(54%)、生活日用品(47%)則分別緊隨其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家用交通工具、家用電子電器、文體用品方面消費減少均超過三成;

服務類消費中,受訪者認為自己在旅遊(65%)、餐飲(55%)及文化、娛樂、體育(54%)、美髮服務(53%)等方面減少了支出,但受惠於在線休閒娛樂火熱,42%受訪者在通信與網絡服務領域增加了消費;

二是消費方式方面。線下消費向線上轉移趨勢明顯,66%受訪者表示儘量不到實體店消費,逐步轉移線上或全部採用線上消費都佔5成左右。免接觸式服務更受消費者青睞,4成受訪者優先選擇;

三是消費觀念方面。近乎全數受訪者因疫情改變了消費觀念,健康、品質、安全、理性、節約等消費理念更受大多數受訪者重視,超5成受訪者表示會拒絕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

擔心感染、收入下降等因素制約現階段消費恢復

調查結果顯示,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地政府推出各項促進消費政策廣東省消費市場逐步復甦,數據反映,逾9成消費者已逐步恢復正常消費,基本恢復的佔40%,部分恢復的佔51%。

但近7成受訪者對外出消費仍有顧慮,其中5成表示在確保安全情況才會逐步外出消費,近2成表示不應該外出消費。

經綜合分析,礙於疫情尚未完全解除,消費者對外出消費仍存有健康安全顧慮,加上疫情導致各類經濟活動的停擺,也使部分消費者的收入下降,削弱了其消費能力,這兩方面成為了制約消費者恢復正常消費的主要因素,其餘的因素還有商家的服務或質量跟不上(41%)、擔心商家轉嫁損失(40%)、物價上漲(35%)、合同消費糾紛(15%)等,消費者整體消費信心仍未完全恢復。

因此,促進市場回暖,還需要政府、企業、消費者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疫情雖然對消費市場產生了一定的衝擊,但也帶來了一些新的趨勢變化,出現新的發展機遇和新的增長點。

為更好加快推進消費信心恢復、消費市場回暖,廣東省消委會建議:一是加快衛生安全立法立規,強化公共消費場所的衛生標準,維護好鞏固好疫情防控成果,增強消費者安全消費信心。二是落實租金減免、政策扶持、信貸支持、人力紓困、強化指導、防疫保障等舉措,促進服務業重回正軌,提升服務業供給水平,滿足消費者疫情後的消費需求。三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線上線下融合消費模式,大力發展“互聯網+社會服務”消費模式,以“智能+消費”激活消費潛力。四是加大短期刺激和中長期保障,穩定和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意願和能力。同時,進一步優化和改善消費環境,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推進“放心消費承諾單位”“線下無理由退貨承諾店”創建,提振消費信心。五是大力倡導科學生活方式,培養良好衛生習慣,摒棄不良消費陋習,堅持理性消費、依法維權,讓文明、健康消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