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官就要為民做主,百姓對父母官“點差評”,官員如何對待?

當官就要為民做主,百姓對父母官“點差評”,官員如何對待?

古代官員形象

《漢書.循吏傳》記載,朱邑“廉平不苛,以愛利為行,未嘗笞辱人,存問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愛敬焉”。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百姓的意見逐漸成為了統治者治理的執政的依據。在古時候官員雖然身處官職或是高位,但是仍然會常常向身邊的人去打探外間的消息。常常會去問:“外間有何議論?”。

充分聽取民眾的意見,實行民主評議制度。是各地推進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而在現今早已不鮮見了。可是在古時候並沒有和現在一樣的科學技術,而古代官員對於百姓“差評”言論的處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面對百姓的“差評”言論會採取不同程度上的改進。

這民主評議的真正開端,則是是漢魏時代的鄉議選士制度.從最初的選拔官員要聽取群眾評議.逐漸發展到考核官員時也要參考群眾評議。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治國策略

官員消除“差評”方法

縱觀歷朝歷代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民眾的意見會逐漸成為統治者執政的依據。古時候的官員大多數都會重視民間群眾對他們的意見,尤其是“差評”。那麼這些官員會採用怎樣的方法來消除在百姓心中的“差評”形象的呢?

當官就要為民做主,百姓對父母官“點差評”,官員如何對待?

百姓圍觀犯罪官員

1、通過實際行動來消除自己的“差評”形象

東漢漢靈帝時期,朝廷腐敗,一時之間賣官成風之象盛行。其中包括了崔烈通過重重關係花重金買到了一個三公首輔的大官。但是這個官剛當上不久,就聽到了外面百姓議論他德不配位的聲音,他的兒子也對他說外面的人是在如何議論他的。

也許是羞愧的因素,他從那時起便決定要依靠自己幫助百姓做好事來改變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從此以後的他開始在朝堂之上盡心盡力的為群眾做實事,努力洗清身上的銅臭味,改變百姓對他的看法。開始變成了一位為人民著想的好官,這裡讓我們看到了民意的作用。

我們不難發現即使像崔烈這樣通過買官才當上官的人,即使是買到了無窮的權力但是還是要關注群眾的看法,

權力或許可以壓制住一部分的人,但是壓制不住所有人的思想。買官可以成為一種當官的手段,但是在買這個官的同時也要重視在這個官位上的社會責任感。只有通過做實事才會受到百姓的擁戴,會做實事才會得到民心。相反則會失去民心。

2、在古時候有因為“差評”太多會丟了官職

很多時候都不要小看群眾的“差評”,在古代官員因為群眾的“差評”而丟官職的官員可以說是的比比皆是。縱觀歷史發展,在北魏時期的酈道元,也就是那位撰寫《水經注》的著名學者,在任職東荊州刺史時,以“威猛為治”的方式治理東荊州,就受到了當地民眾當面指責他施政苛刻嚴酷,結果毫無意外被就地免職。

當官就要為民做主,百姓對父母官“點差評”,官員如何對待?

酈道元

在明一代朱元璋時期面向全國要求“戶戶有此一本”的《大誥》中明確提出,凡各地“耆宿老人、遍處鄉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對本省各級地方官吏的施政行為與績效進行測評,自己一定根據民眾評議,表揚好的,降免差的,懲辦有罪的。真正做到聽從民眾的意見,依據民意治國。讓群眾幫助他一起治理好這個國家。

體現了國家充分重視群眾對官員的“差評”的意見,並對那些德不配位的官員給予懲處。使得真正有才,為人民著想的官員可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發展。聯繫當今社會的時代主題,就是官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可以貫徹到底。然而一個國家的治理不可能僅僅單純依靠單個人或者是單個事物的發展就可以成功的。是需要這個國家裡的所有人一起參與治理才行。

3、有一些官員對這些群眾“差評”不以為然

秦始皇修建長城動用了無盡的民力,使得百姓怨聲載道民怨滔天,但是秦始皇並沒有因為這些民怨而停止征伐勞役。或許那時的人們只知道長城徵用了無盡的勞役,卻不知道秦始皇心中的雄心壯志。面對民間的群眾“差評”總是不以為然,不聽取意見。

即使最終秦朝在不久之後就滅國了,但是卻為中國的後世子孫留下了抵抗外來侵略的有力武器。即使秦始皇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中是殘暴的,但是卻功在千秋。以致與後人對秦始皇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的。

當官就要為民做主,百姓對父母官“點差評”,官員如何對待?

萬里長城

聯繫現在的時代主題,有時候不是官員做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得到民眾的理解。官員在做事時應該多與群眾溝通,爭取到群眾的理解。而不是不管不顧的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不去與群眾溝通爭取群眾的理解。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應群眾的需求,爭取諒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有時候官員和群眾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是平等的。

4、通過虛假民意秀來營造官員的好官形象,消除群眾“差評”,來欺騙統治者

虛假民意秀就是那些被爆出來的面子工程,過分誇大了官員的在當地治理中的作用。《明史》中就有記載關於河南府新安縣主簿宋圮因違法亂紀被朝廷捉去,與其“同惡相濟”的該縣典史李繼業,為救同夥也為自救,居然想到了打民意牌以達到自救的目的。

明太祖推行的人人都可以參與評議官員的制度

,使得一些官員為了升官或者是讓自己的政績更加好看。就通過收買的手段群眾的手段來達到自己升遷的目的,讓群眾誇大其詞的讚揚他當官時在這裡的作用等等。

就虛假的民意秀而言,在無論是在哪個朝代都是一個無法去避免的問題。但也無法去避免這一問題,矛盾總是相互存在的,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總是不可逆。並沒有一種政治制度是以一種完美的姿態呈現的。那麼對於虛假民意秀應該如何去處理呢?首先應該要提高民眾判斷事物的能力,其次階級的管理者應該擦亮眼睛,不被表象所迷惑。通過暗訪來找到事件的真相。

當官就要為民做主,百姓對父母官“點差評”,官員如何對待?

教化百姓、提高綜合素質

古代統治者向民眾收集官員“差評”的方式

君主和官員大臣對人民群眾所反映建議的收集方式,其實並沒有太大的特別之處,最為常見的便是調查問卷。

1、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向民眾收集官員的“差評”

這種問卷調查方式從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自上而下,一種是自下而上。根據不同的客觀事物來最大程度上反映群眾民意的訴求。

自上而下則是統治者就是上起朝廷,下至郡縣,都要定期派遣使臣、刺史,或者是統治者的微服私訪等,分級分區巡行視察,聽取群眾對各級政府吏治官風的評價。然後對其官員進行獎懲處理等。而自下而上則是通過徵求百姓的意見作為官員政績評價的標準,後世將其概括為“欲考吏治,莫若詢諸民言”。

這種問卷調查的方式,推進著當時國家對官員的治理,促進著社會的發展。是一種在最大程度上向民眾收集官員的“差評”的一種方式,也是推動社會階級管理的一種最為有利的手段。而這種問卷調查的方式就現代社會國家的政治治理具有思想啟迪的作用。綜合不同人的意見和想法,使得政務方方面面可以考慮的更加全面,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決策的失敗。

當官就要為民做主,百姓對父母官“點差評”,官員如何對待?

欽差大臣

總結

古代官員對待群眾“差評”的方法和態度總是會有所不同的,或許是統治階級的重視。使得官員不得不去重視群眾“差評”的影響,並要想辦法去消除這種影響。當然虛假的民意作秀是其中最不可取的一種方法。一個社會發展的矛盾是會始終存在的,無法消除,只能磨合。

古代官員對待群眾“差評”的方法就現代社會而言,具有學習和借鑑的作用。只有充分的鼓勵群眾參與到民主治理國家當中,增強民眾的歸屬感。才能使得國家治理從方方面面都可以符合時代的潮流,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參考文獻;

1、《漢書循吏傳》

2、《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