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闖敢試,敢為人先------諸城留給改革開放的時代標籤

改革開放四十年——如果說中國經濟是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輪,那麼每位參與者、見證者、推動者和描述者都是由此產生的濤聲。

我們在成長中接受世界的洗禮,我們在壯大中見證祖國的富強。對過去最好的紀念是繼往開來,對未來最好的預想是尋找過去的必然。

在中國偉大的改革開放歷程中,有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一群人正是這個時代的創造者和見證者,他們必將被歷史永恆記憶。

敢闖,是明晰時勢

40年來,和中國的大多數地方一樣,山東諸城也經歷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跌宕起伏,從農村大包乾到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從城市化建設到鄉村振興,諸城始終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如果我們從諸城40年改革開放歷史中截取一段,無疑90年代引領中國的企業股份制改革就是最華麗的篇章,是歷史的驚鴻一瞥。

90年代初,按照中央統一部署,諸城對150家市屬獨立核算企業進行審計。冰冷的數據彷彿告訴當時的人們,這座孕育了舜帝、公冶長、諸葛亮、張擇端的文化名城,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150家企業中103家虧損,43家資不抵債。當時諸城有18000人吃財政飯,但財政收入不足8000萬,幹部工資不能按時發放。半死不活的國企狀況和入不敷出的財政處境,都在告訴他們,諸城經濟已經到了一個“不能按部就班、不能常規推動、不能萎靡不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艱難境地。

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許多,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喪失了對市場現狀的準確判斷、對市場規律的基本遵循、對市場經濟的大膽嘗試。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市場,只有把企業交給市場,只有把企業交給有心力、能力和實力的人,才是對形勢的最好明晰。

今天看來這些司空見慣的認知和做法,在當時可謂石破天驚。歷史往往是人創造和推動的,在這期間以時任諸城市長陳光為代表一大批改革闖將,在諸城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經過調查分析,認為化解企業危機的關鍵是調整產權關係,用“恆產者有恆心”的經濟鐵律,推動企業降本增效、健康發展。企業和財政的雙層困境,讓他們不得不選擇一條在當時還是未知的路:企業改制。

敢試,是辯證方法

1992年4月,就在鄧小平南方談話後不久,以時任諸城市長陳光為代表的一大批改革者,啟動了這項後被廣泛傳播為“賣光”的國企改革。

面對這項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大事,尋找和打造試點,不僅是對企業的負責,更是改革者們對歷史的負責。

1992年10月,諸城市委、市政府首先在諸城市電機廠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於12月份,成立了首家股份合作制公司。全體職工以企業內部持股的形式,將企業的270萬元生產經營性資產全部買下,把國有企業變成由277名股東共同擁有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一時間,諸城轟動了,山東轟動了,全國轟動了。

作為這項工作的主要推動者,當時的陳光一夜成名,有媒體把“陳送光”“大陸私有化突擊隊長”、“陳賣光”的帽子扣在他的頭上。甚至有人說諸城的改革是在走資本化道路。譽之毀之者有,支持反對者有。

陳賣光——與其說是當時送給改革者的貶義綽號,還不如說是歷史給他們的無心褒獎。勇敢者總有勇敢者的勇氣,改革者也總有改革者的定力。因為,他們深知只要遵循了市場規律、只要符合市場經濟大潮,只要能把企業做好,只要能讓人們過上好日子,就是符合共產黨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辯證主義,等待他們的只是時間的玫瑰和改革的結果。

對一座經濟發展風雨飄搖中的城市、對一批置身風口浪尖中的改革闖將,無論是讚美還是詆譭,都不足以讓結果來證實當下、證明自己。

試點成功了!

敢為,是把控全局

試點成功後,諸城市農具廠、諸城市服裝總廠、針織製衣有限責任公司等也紛紛進行改制。從1992年開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全市213家國有和集體企業完成改制,其中90%以上的實行股份合作制。在改制的激勵下,虧損的企業起死回生,本來盈利的企業,也迎來了發展騰飛的契機。由於諸城"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的國企改革,是國企職工的自願選擇,且市政府同時做好了社保等配套體制的改革,整個改革進行得比較順利。

朱鎔基同志為了解諸城企業改制情況,先是在1996年2月份派遣聯合調查組進駐諸城。國家體改委副主任洪虎帶領國家體改委、國家經貿委、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辦公廳、財政部、人民銀行、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國家土地局、中央黨校九部委21人,進行了為期8天的系統調查,基本肯定了諸城的改革做法。

在不到1個月後,朱鎔基同志又親臨諸城。3天時間考察了5家企業,召開了3次座談會。調查期間,他追根問底,認真而不留情面,整個調研氣氛格外嚴肅緊張。1996年2月,中央聯合調查組赴山東諸城處理"賣光國企"事件。最後的結論是:諸城的改革,方向正確,措施有力,效果顯著,群眾滿意。

後來的實踐也證明,“賣光”成了諸城改革的轉折點。諸城這個沒有港口碼頭、沒有鐵路、沒有高速公路、自然條件不好的縣級市,企業面貌在改制後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效益實現飛速提升。

我們可以看看以下這些數據:1996年的諸城與1990年相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由17.3億元增加到72億元;財政收入由0.85億元增加到3.2億元。以諸城機動車輛廠為例,這是一家唯一通過無償轉讓產權改制的公司。發展至今已成為中國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商用車企,輻射帶動了諸城三百多家汽車配套企業,屬地配套率達到60%以上。截止2017年5月,福田公司向諸城貢獻的稅收累計超過30億元,按照當初送出去的576萬元淨資產計算,相當於市裡用22年時間收回了近520個機動車輛廠。

改革在進行時,股份制改革推行一段時間後發現,由於職工持股過於平均,又有了新的大鍋飯苗頭,不利於充分調動廣大幹部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於是,諸城又進行了以“四擴一調”為主的二次改制,就是在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基礎上,通過內部職工增資擴股、轉讓銀行貸款擴股、量化新增資產擴股、吸收社會法人擴股,調整股權結構,打破了持股過於平均導致的決策慢、頭緒多的局面,把中小企業的改制工作又深化了一步。

轉變政府職能,由參與企業內部管理,調整為幫助企業改善外部環境。國有企業不進行產權改革不行,但只講產權改革也不行。產權改革的成功,需要整個國家體制和社會的轉型來配合。1992年底,市委一刀切掉了五個工業主管局,只保留了一個工業委員會。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企業遇到市場風險發生破產,仍有保障制度為依託。1992、1993年的改革之初,建立了養老、醫療、女工生育、工商、失業五大保障制度,給改制企業的員工吃了“定心丸”。

在此後,經濟學家郎鹹平和國企買家顧雛軍,就是否導致鉅額國資流失的問題,展開激烈爭論。隨著顧的經濟問題引起司法介入,郎顧之爭又演化成企業界與經濟學界關於國企改革的得失之爭。諸城以一個縣級市因改革的及時和徹底,走出了一條國有中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先行之路。不但為全國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新鮮的經驗,還完善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內涵,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提供了思路。

1997年9月,創始於諸城的股份合作制經濟寫入了黨的“十五大”報告。報告指出:目前城鄉大量出現的多種多樣的股份合作制經濟,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導,不斷總結經驗,使之逐步完善。

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生的事物,都是在顛覆和質疑中產生的。在偉大的改革開放歷程中,諸城人用企業改制詮釋了他們對時勢的準確判斷、對辯證方法的純熟運用,對全局把控的過人能力,印證了諸城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留下了宏大的改革開發濤聲,這是時代的烙印、發展的動力,應該被今天的我們記住和發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