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回鄉偶書》賞析:教你讀懂文學名篇背後,中國人的故土情結

公元744年,一位86歲的老者,驅車行駛在去往浙江紹興的路上。

他打繁華的長安城而來,一路向東南而行,紹興,是已別了50多年的故土。

【寫作背景】

眼前的山與水依舊不改從前的青秀,當年離鄉出走的青年如今已兩鬢斑白,路旁的孩童笑眼盈盈,一聲“老爺爺,您從哪裡來?”

老者百感交集,於是便做這篇《回鄉偶書》:

古詩《回鄉偶書》賞析:教你讀懂文學名篇背後,中國人的故土情結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老者名為賀知章,唐朝偉大的詩人、書法家。賀知章的詩文大都通俗易懂,樸素而有韻味,起承轉合自然而然,這首詩也是此種風格。

【詩歌內容賞析】

首句“少小離家老大回”平直而起,交代自己數十年客居他鄉的事實,“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家形成對比,以離家之久寫思鄉之深;

第二句“鄉音未改鬢毛衰”自然承接首句,“鄉音”的不變與“鬢毛”的變衰同樣對比鮮明,鬢髮之白是歲月一點一點刻下的痕跡,時間的流逝不可逆轉、無力改變,想到這些詩人難免傷情無奈,但好在鄉音未改,並且在蒼顏白髮之時能落葉歸根實屬幸運,所以詩人內心悲喜交織。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人筆鋒一轉,不再寫自己種種,而從“兒童”這一角度著筆,使詩句顯得趣味叢生,然而歡樂畫面之中卻裹挾著傷感:人生易老,世事滄桑。有問未答之時,全詩戛然而止,餘韻無窮。

古詩《回鄉偶書》賞析:教你讀懂文學名篇背後,中國人的故土情結

【賀知章的故土情結】

賀知章一生幸運,他生在大唐最繁華的時期,三十多歲便考取狀元,之後在官場平步青雲。在權與名所帶來的華美光環的籠罩之下,有的人縱使邁著年老的步伐也要再往上爬一步,賀知章卻不這樣。

在離開家鄉50多年之後的公元744年,他捨棄功名利祿,辭官還鄉。僅僅因為他瀟灑?不!

從離開家鄉的那一刻,鄉土情結就已在心底悄然生根。五十多載,當年青絲如今已然成雪,這一份情結再也束縛不住了,該回去了,樹高千丈,落葉終究要歸根。

而賀知章,只是擁有濃重的鄉土情結的億萬人中的一個。老來歸鄉,埋骨桑梓地,中國人的鄉土情結一直很重,這一情節貫穿於歷朝歷代,為之而生的像《回鄉偶書》一類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而這一情結包含了很多的複雜的情感,除了思念,還有一種很常見的情感——恐懼。

【中國人的故土情結】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流放多年,宋之問與親人從無書信來往,離家越來越近,心中也越來越害怕,歸去時,那片鄉土是否已物是人非?倘若親人已不在人世,該以怎樣的身份或是方式面對眼前那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這種恐懼總也找不到解,亦無處排解。

還有一種恐懼,源於功不成名不就。毛澤東離開韶山的小村莊時曾寫詩與家人:“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許多人懷揣同樣的情感與抱負離開故土,渴望功成名遂。劉邦功成時,衣錦還鄉,大張旗鼓欲故土人皆知,被劉邦打敗的西楚霸王無言面對家鄉父老,自刎烏江。多得是鬱郁不得志之士,當被冰冷的現實擊垮被無盡的失望拖進深淵,自己也開始嘲笑曾經的理想了,那桑梓地,還回得去嗎?

古詩《回鄉偶書》賞析:教你讀懂文學名篇背後,中國人的故土情結

思念,恐懼,衣錦還鄉的慾望,鄉土情結是中國人心上一張編制的密密麻麻卻雜亂無章的網,也好似烙在中國人身上的疤痕…

回鄉沒多久,賀知章便去世了。返本歸元,這一片葉子,終究還是落到了自己的根之上,他走時,應該很快樂。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一方舊土,讓人魂牽夢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