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告訴我們"人生沒有意義",但是下一句又說人生有價值

粗讀過樑漱溟老先生的《讀書與做人》,其他的篇章都沒什麼記憶了,唯獨對"人生的三種態度"這一張有很深的印象。梁漱溟老先生的話引起了閱讀者的思考和共鳴,所以才能印象深刻。生而成人在過去的二十幾年中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人生的意義,雖然也會在等待假期時問自己這就是你的生活嗎?每一天天的等待中度過,又迎來下一輪的等待。雖然也會在察覺時光如逝時感覺恍惚感覺如夢,認為人生苦短。但這些有疑問時刻重來沒有更深一步的探討更深一步的去追尋本質,在疑問過後感慨一番繼續自己渾渾噩噩塵事盈心的生活中去。

梁漱溟先生告訴我們

直到不知道前方的路該如何走,該怎麼去活,迷茫和痛苦逼得自己不得不去思考這個一直被忽視的問題"人生的意義",作為一個人"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存在?存在是為了什麼?然而思考不一定能得出答案,就像數學試卷的最後一題一樣,就算絞盡腦汁也不一定以自己的能力得到正確的答案。面對這個人生試卷上的一個大問題,不夠聰明不夠有智慧的自己也不能夠自我解答。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和信息根本無法給這個問題一個徹底的答案。

所有的疑問像雜亂的線團一樣纏繞到一起,解不開只能選著先放在一邊,看到一株小草時突然蹦出這樣一個念頭"一株小草存在有什麼意義,然道必須有什麼意義他才能存在,只是存在嗎?"人類的一生是否和這株小草一樣只是存在根本沒有一個意義可以去追尋,這個想法給我帶來震驚和衝擊。既然沒有意義,為什麼還要活著呢,存在於不存在又有什麼區別,又拿什麼去活呢。

梁漱溟先生告訴我們

也許古人可以為我解答,也許更有智慧的人能過為我解惑,書籍是我的救命解藥,每天跑到圖書館去查找書籍希望能過有那麼一兩句凝結著智慧的話語能夠解救自己。這時梁漱溟先生的《讀書與做人》讓我尋得希望和安慰。希望是梁漱溟先生在書中也提出"人生沒有意義"的觀念,但是人生有其價值。安慰是原來不止我一人為這個問題思考痛苦,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都在發問,都在找尋答案。

梁漱溟先生告訴我們

在書中梁漱溟先生提出人生的三種態度:追逐、厭離、鄭重。但是讀到這一章時心裡是又驚又喜,"沒錯啊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但是鄭重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第一種人生態度是"追逐",追逐一切名色權情。小到飲食男女,追逐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眼裡看著的要是俊男美女,要住好屋開好車,要學位要金錢。大到權利利益的爭鬥。這一切在我們眼裡都是好東西,為了追逐這些世間認為重要的東西不惜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像現在的"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做出努力和奮鬥,這就是認識的意義吧。可是這一切看似美好的必要的外物終究是外物,在追逐過程中停留一下回首反思一下不禁問道"自己真的快樂嗎,追逐物質真的是正確的嗎?"反思反觀之下,人生的第二個態度就誕生了。

梁漱溟先生告訴我們

第二種人生態度是"厭離",在追逐外物過程中,煩惱和痛苦總是伴隨著我們喜悅是那麼的奢侈,快樂彷彿是一件很難得事情。物質帶來的開心稍縱即逝,甚至當物質一件一件堆砌時麻木的心靈已經無法產生快樂的情緒。每天被煩惱痛苦折磨的我們開始懷疑,懷疑自己用生命追逐的東西是值得的嗎,自己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嗎。認識到這是不正確時,厭離心開始產生。這時的我們會發覺太多以前被我們忽視的痛苦,求不得之苦,愛別離之苦,怨憎會之苦,人生又被困難充斥,一切都太沒意思了,人生太無趣了。厭離心之下,人生該如何度過呢。這也是一直想要得到答案的問題,需要明燈指路,需要智者解惑,需要一個答案。厭離心一起,悲觀的人生態度也會隨之而來,既然一切都沒什麼意思,我就隨隨便便的過一天是一天吧,或者選擇終結這個人生,但是悲觀之下的解決方案都不是正確的答案吧。梁漱溟先生又提出"人生沒有意義,但是有其價值"的觀點。這樣第三種人生態度就產生了。

梁漱溟先生告訴我們

第三種人生態度是"鄭重",以一種鄭重的心態去對待人生的每時每刻,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以一種孩童般的天真爛漫不帶著計較心的心思去認真前進在你所選擇的道路上,喜愛一件事時捨棄自己的私慾和外界對自己的影響,真誠的認真的去做,同樣在對待身邊的人時也是這種"鄭重"的態度去面對。當境界到了一定層次,也可達到成己成物,成己成人,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成己。這個成己可不是俗世的達到人生巔峰,而是內觀下自己的道德靈魂是否昇華提高。選擇鄭重的人生態度走完這一生的道路並不輕鬆容易,甚至比起追逐外物遇到的困難還要艱難,但是我們也終將選著這條路不然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呢。

梁漱溟先生用他的智慧我人生的道路上點燃了一盞明燈,可能這盞明燈不足以照明全部路程,可是有了指引我們會遇到更多的明燈,甚至能走出黑暗永遠的擁抱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