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通道“另闢蹊徑”

蓋房後的公共通道不足4米寬,鄉鄰間因此產生糾紛,所幸司法所調解員靈機一動,找到了讓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法。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4月22日訊 “謝謝你們的調解!”近日,建甌市小橋鎮小橋村村民陳某和妻子邱某來到小橋司法所,給調解員送來一面題有“大公無私、為民排憂”字樣的錦旗,感謝調解員公平公正高效地調解了他與鄉鄰的公共通道糾紛。

公共通道引糾紛

事情還得從陳某的鄰居葉某說起。家住建甌市小橋村的葉某長年在外打工,積攢了些錢,準備在自家宅基地上蓋建新房。恰好此次遇到新冠肺炎疫情,好一段時間無事可做,習慣於忙碌的葉某便與妻子一道為新房打基築梁。誰料,剛一動土就出麻煩了。

陳某與葉某共用一條寬窄不一的公共通道,隨著葉某將新建房屋“劃線”後,陳某發現葉某佔用了公共通道,隨後便與葉某發生爭執。

?如今,蓋房喜事竟成為周邊村民的八卦話題,令葉某頭痛不已。雙方的糾紛在村裡及相關部門的調停下並沒有出現多大轉機,於是調解工作被移交到了小橋司法所。

詳細調查尋“病根”

接手工作後,調解員第一時間到現場瞭解情況。誰知雙方家屬正發生激烈爭吵,調解員好不容易將雙方分別“隔離”,全力“診斷”雙方的具體“病因”。

經詳細詢問了解,雙方的矛盾焦點逐步被“確診”。陳某的意願是葉某必須將自家門前至303國道這段道路留有4米寬的公共通道,方便大家通行;葉某則主張自己蓋建的是自己的宅基地,沒有侵犯到其他人的利益……為防止雙方糾紛升級,調解員暫時通過做思想工作等“非處方藥”來緩和雙方情緒,待日後再“對症下藥”。

勸退雙方後,調解員再次來到了爭議通道現場。調解員經過詳細的調查,發現該公共通道直通某村民小組的農田,為必經之路;利用該通道進行生產生活的主要有陳某等3戶住宅戶和10多戶農戶,陳某來往山、田和住宅均從此路通行。

“縮水後的通道是否真的會嚴重影響大家的生產、生活呢?”調解員通過認真測量,發現陳某所說不無道理,公共通道在被葉某侵佔後已不能進行農用三輪車交匯,而農用三輪車為農村最常見的運輸車輛。

另闢蹊徑開“良方”

“能否有其他變通辦法解決雙方紛爭呢?”調解員通過細緻的觀察,發現在該通道左側有一干涸魚塘,且現權屬於葉某的胞兄。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調解員腦中產生:“是否可以通過做思想工作或以附加條件為前提促使葉某胞兄同意讓出一部分面積的魚塘,並通過堆砌等方式將道路保持在4米寬?”

方案敲定後,調解員開始對雙方開具“處方藥”,並促使雙方自願配合“醫治”。隨即,調解員到葉某家中說明實情,又以日後可能會因路窄導致過往車輛對葉某的新房牆角造成損害等諸多潛在可能,為葉某展開全方位解析。

調解員的話語最終感動了葉某,同意同調解員一道去做其胞兄的思想工作,最終促使葉某胞兄同意無償讓出一部分魚塘作為公共通道使用。而在陳某處,調解員受到的阻力頗大,陳某夫妻倆屬於“直腸子”,對認定的事情總是不依不饒。為此,調解員打了不少“宗族親情牌”和“睦鄰友好牌”。

近日,雙方在同意調解員意見建議後,共同來到司法所簽訂協議。在擬定協議期間,雙方又因協議細節多次拌嘴鬥舌,調解員此後4次到糾紛現場確認相關數據,確保雙方所籤協議的權威性,使雙方日後不落下任何“病根”。

最終,這起因鄉村道路引發的“急恙”,在調解員耐心、用心“醫治”下得到徹底“治癒”。

(本報記者 湯仙念 通訊員 鄭淵 張建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