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反駁“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為什麼?

劉驃


庚子年初,大疫肆虐。時至初春開學之季,學生依然不能返校就學。平時熱鬧的學校歸於沉寂,我獨自散步在空蕩的校園,只有早春的景色陪伴著我。

看到春花無病開放,大疫有如劍懸威逼人命,不由地在這個春天對春花有了更深的感覺,升起對生命的無限憐惜,突然對陽明先生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這句話有了頓悟。遂吟詩一首,暢吐感懷:

未看花時同歸寂,看時方知心有寄。

我與春風一路行,解得陽明真實意。

——《七言•春悟》

過去,我們大都是將陽明先生的這句話當作唯心主義來看的,這難免有不識聖人賢之弊,降維聖人觀點,是我們的無知和淺陋。這裡不想大談主體客體,心體性體,體用等等高深的哲學概念,只從我剎那間的體悟說起。

"寂",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理解的無和空,恰恰是一種存在的方式。正如道家說的"無",釋家說的"空"。是一種狀態,一種存在的方式。陽明這句話的重點其實是強調人的實踐性的,即"知行合一"的。誰人不知世上有各種各樣的花,有自己沒見過、叫不上名的花,多了去了。只有你去尋了,有機緣見了,才真正成為了你的認識,成了你所掌握的東西了,你不去實踐,不去"行千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去實踐了,去"道阻且長"了,才能認識事物的本體,才能"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難道不是這樣嗎?!








文杏君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這句話出自明代王陽明,是其“心即理”思想的貼切詮釋。為便於後面的討論,暫且給這句話起個名字叫王陽明的“花說”。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在他令人眼花繚亂的傑出成就中,最為後世樂道的是其以“心即理”為核心思想的“心學”,也稱“王學”和“明陽學”。他因此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花說”闡述的“心即理”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大家知道,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最高的學問就是研究人怎樣去認識世界,由此衍生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流派。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人的任務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只是人的內心的表象。柏拉圖說“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黑格爾說“物質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老子說“道生萬物”;朱熹說“理生萬物”;王陽明說“心即理,心外無物”。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心學”應歸於唯心主義範疇,再具體一點,屬於“主觀唯心主義”。他還有一句話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用直白的話說就是“我心裡怎麼想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花說”詮釋的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要駁斥王陽明的“花說”,很簡單,只消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學說搬出來即可將其駁斥得體無完膚。世界是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此花就在那裡,花開花落,不管你是否看見,它們都在那兒,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

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唯物主義賴以認識世界的科學似乎正在顛覆唯物主義者採用“科學”的方法所認識的世界。物理學的巔峰理論量子力學通過“波粒二象性”、“薛定諤的貓”、“量子糾纏”等現象模糊了質與量、主觀與客觀、可知和不可知之間的界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不是也在相互否定中走向互相模糊?


一文思索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這句話出自明代王陽明,是其“心即理”思想的貼切詮釋。為便於後面的討論,暫且給這句話起個名字叫王陽明的“花說”。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釋、道。在他令人眼花繚亂的傑出成就中,最為後世樂道的是其以“心即理”為核心思想的“心學”,也稱“王學”和“明陽學”。他因此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孔孟朱王”,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花說”闡述的“心即理”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大家知道,不管東方還是西方,最高的學問就是研究人怎樣去認識世界,由此衍生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流派。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人的任務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唯心主義者認為世界只是人的內心的表象。柏拉圖說“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黑格爾說“物質世界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老子說“道生萬物”;朱熹說“理生萬物”;王陽明說“心即理,心外無物”。由此可見,王陽明的“心學”應歸於唯心主義範疇,再具體一點,屬於“主觀唯心主義”。他還有一句話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用直白的話說就是“我心裡怎麼想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花說”詮釋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要駁斥王陽明的“花說”,很簡單,只消將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學說搬出來即可將其駁斥得體無完膚。世界是客觀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此花就在那裡,花開花落,不管你是否看見,它們都在那兒,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然而,隨著科學的發展,唯物主義賴以認識世界的科學似乎正在顛覆唯物主義者採用“科學”的方法所認識的世界。物理學的巔峰理論量子力學通過“波粒二象性”、“薛定諤的貓”、“量子糾纏”等現象模糊了質與量、主觀與客觀、可知和不可知之間的界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不是也在相互否定中走向互相模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