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文 | 有料的文史

前幾天在綜藝《我家那閨女》裡出現了這麼一幕:蔣夢婕把自己的假髮片當著鏡頭摘了下來,看到這一幕的觀眾一下懵了,原來女明星也面臨著普通年輕人一樣的困擾,脫髮。

從古至今,頭髮都是人們珍視的東西。一頭秀髮可以非常值錢,不然雨果的《悲慘世界》裡就不會有芳汀用一頭金髮絲換十法郎給孩子買絨線裙,也不會有歐·亨利《麥琪的禮物》裡妻子賣掉頭髮給丈夫白金錶鏈做聖誕禮物。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麥琪的禮物》中頭髮賣掉秀髮換錢

在古代的埃及、中國和歐洲,茂密的頭髮都是一種美的象徵。可這種事大多可遇不可求。因此,便催生了一種有趣的流行文化,那就是“戴假髮”的風潮。而這種時尚,從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一直到如今的美國好萊塢都依然存在。這一期的“萬物小史”,料爺就和您聊假髮文化史。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古代埃及和中國的假髮風靡

有個古希臘歷史學家發現了埃及人的一個秘密,那就是他們禿頭的人明顯比其它國家少,原因是他們“酷愛”佩戴假髮。最早佩戴假髮的當屬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00年前的埃及古王國時期就有這個傳統了。甚至為了方便清涼,直接就把自己的頭髮剃光、直接戴假髮出門。壁畫中的這些古埃及人的頭髮看上去是不是很不自然,沒辦法,這些濃密的“頭髮”,其實是用人的真發混著羊毛或者植物纖維編織成的。這種假髮成本低廉,很受平民的喜愛。再後來,假髮樣式的講究,還代表著人的地位和尊貴。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古埃及壁畫,佩戴假髮

中國人戴假髮的歷史,可能比我想象的要早得多。《莊子·天地》裡有記錄,說大概在上古虞舜的時期,就有禿頭的人開始戴假髮了。要知道,這可是在公元前兩千多年之前的事兒了!而在《詩經·召南·采蘩》中有記載:“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這裡的被通“髲”,指的是用真頭髮編織成的假髮。而到了東周,婦女們流行時尚的一種,就是戴假髮。《左傳》裡還提到了一個衛莊公看到人家女子一頭秀髮、非要強行剪下來給自己夫人做假髮用的搞笑故事。到了漢代,假髮已經是貴族婦女中常見的飾品,還掀起了一股假髮風。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簪花仕女圖》局部,戴假髮的唐代貴婦

歐洲的假髮迷戀

在中國和古埃及的假髮風潮,也逐漸刮到了古希臘和羅馬。

最早戴假髮的自然還是貴族和上層階級,這被視作一種權力和地位。在古羅馬,什麼顏色的頭髮最金貴?當然是“金髮”。於是,一些古羅馬的貴婦們為了讓自己手上能有更多的金髮假髮貨源,甚至還專門蓄養了一批金髮奴隸;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假髮簡直保住了他們的工作——有項叫“禿子法令”的提案,認為禿頭的男性是不能參選議員的。沒有頭髮的公務員們心頭一緊,彷彿仕途堪憂。甚至禿頭的男人在古希臘找工作都會被歧視。於是假髮的出現,挽救了眾多人的職業生涯。很多戰敗的俘虜,都會被剪掉頭髮送進羅馬宮廷,而窮人家的女子們,也靠一頭長髮換得點錢。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古羅馬時期對金色假髮的需求

可以說,古希臘羅馬在全國上下都掀起了一場戴假髮的流行趨勢,雖然各有目的,但最主要的還是為了“美觀”。不過這種審美導向在中世紀衰落了,由於教會的影響,戴假髮的人被看做是戴著魔鬼的面具,戴著它會阻礙上帝進入人的心靈,於是被禁止了。不過,讓假髮潮流再度流行起來的,還得是王室。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極度愛美,晚年禿頭趨勢不可阻擋的時候,她選擇了佩戴假髮,還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了紅髮的。到了1624年法國路易十三,他成為了自古埃及時期以來王室中第一個戴假髮的皇帝,這風尚一直延續了兩百多年,貴族戴假髮成了地位象徵。而且為了保證假髮供應充足,1665年第一個假髮行會也在法國成立了。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路易十三掀起假髮復興

17、18世紀迎來了歐洲假髮復興。除了英國和法國,意大利款式的假髮格外引人注目:很多上流社會去意大利壯遊的貴族們,在發現這種假髮之後都興奮的帶回了國。這對他們來說,不僅是一種飾品,還有點像一種全新的食物。它是高大白色的造型,上面還有緞帶的裝飾,戴上它就是紈絝子弟、花花公子、都市型男,被形容成“帽子上插羽毛就能成為公子哥兒”。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18世紀意大利假髮

當代美國假髮與好萊塢道具

再來看看假髮在當代美國的流行文化趨勢

在美國日常生活領域,購買假髮的人,常常出於不同方面的原因,有隱藏自己生理疾病的,有出於社交壓力的,有因為宗教目的需要遮住頭髮的,有角色需求打造特定外表的,當然,也有純粹為了時尚的。這些假髮造型主要面向女性市場,尤其在非裔美國女性群體中極為受歡迎,願意每個月幾百美金花在假髮打理上的人不再少數。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非裔美國女性對假髮的需求很大

除了日常需要,假髮在好萊塢的流行值得一提。理查德莫比建立了“假髮製品有限公司”他為百老匯和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新興傳媒娛樂產業製作假髮,很多演員僱傭他作為自己的私人假髮師。另一位喬治威斯特摩爾在好萊塢做美髮生意,1917 年,喬治創立了有史以來電影公司的第一個化妝部門。有一日,喬治注意到走進沙龍的女演員比莉·伯克頭髮並不茂盛後,還連夜製作趕工定製了一款假髮給她。而且在戴上假髮之後,眼妝的部分又顯得不夠驚豔,於是從假髮後部剪下少許碎髮,把它們一根一根地黏在睫毛上——這或許成為了個人睫毛嫁接的最早案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電影行業成立了“電影化妝師協會”這個小型團體,假髮作為重要的道具成為了電影化妝的一部分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電影《哈利波特》系列中鄧布利多的假髮造型,就是由莫比製作的。

假髮文化小史:人類戴假髮,從來不只是因為“禿”!| 有料的文史

電影《絕代豔后》中的演員靠假髮實現了18世紀的誇張髮型。

假髮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古希臘戲劇早期,女性角色全都由男性來扮演,當時的演員不需要特別的臉部化妝,一頂假髮就能上臺,觀眾們也能很默契的明白是什麼意思。一頂假髮就能帶來戲劇效果,好萊塢的假髮風潮也不算什麼新鮮了,應該算是一種戲劇形式的呼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