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按書上說的做,孩子為啥沒變化?”你可能忽視了“環境因素”

“我按書上說的做,孩子為啥沒變化?”你可能忽視了“環境因素”

1、家長總是容易陷入各種育兒焦慮

上週,我去幼兒園參加孩子升班後的家長會,會議結束後,很多家長都沒有走,想要和老師交流一下孩子在園的情況。

有一個媽媽特別急切:“老師,我覺得我們家成成不夠自信,他在幼兒園也是這樣嗎?”

老師回答說,成成確實性格比較慢熱,但感覺還是比上學期有進步。

成成媽媽又說,她原來特別注重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對孩子要求很嚴厲,後來發現,孩子規則意識倒是強了,但性格開始變得懦弱、不自信,她很著急。

老師給成成媽媽建議,對孩子,還是不能太嚴厲,這樣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成成媽媽急了:“我知道啊,書裡也說要給孩子“鬆綁”,但我這樣做了,為什麼沒有效果呢?我特別焦慮,他會不會一直這樣下去呀?”

等著問老師問題的人很多,老師也不好一直只回答成成媽媽的問題,就言簡意賅地告訴她:”給孩子多一點時間。“

我在旁邊聽到,深以為然。現在”焦慮“這個詞,幾乎成為了家長育兒過程中的”標配“:

“我按書上說的做,孩子為啥沒變化?”你可能忽視了“環境因素”

家長總是容易陷入各種育兒焦慮

並且每個媽媽說起自己的育兒焦慮,都有一個理直氣壯的理由:

孩子寫作業太磨蹭、孩子學習上不去、孩子脾氣太大,總之就是一肚子的苦水。

但其實,老師說的那句話特別對---“給孩子多一點時間”。

很多家長的育兒焦慮,在於他們太過於急切地想拿到“結果”,但他們沒有認識到,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

2、什麼是複雜系統呢?

在系統動力學裡,是這樣定義的:具有高階次、多回路和非線性信息反饋結構的系統,叫復雜系統。

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社會經濟範疇裡,複雜系統比比皆是:

比如我們的身體,我們面對的金融市場、每天要接觸的天氣,都是一個複雜系統。

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大多數系統,都屬於複雜系統。

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

3、為什麼說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呢?

很多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理解,就是家庭教育加上學校教育。

其實這個看法是片面的。家庭和學校,都是孩子所處的“環境”,但“環境”遠不止於此。

發展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著名的發展生態理論,用來解釋個體所面臨的環境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環境是“一組嵌套結構,每一個嵌套在下一個中,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發展的個體處在幾個環境系統的中間或嵌套於其中。

具體來說,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分為四個系統,分別是:微系統、中系統、外系統和宏系統,它們共同形成了以孩子為中心的同心圓。

這四個系統,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對兒童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按書上說的做,孩子為啥沒變化?”你可能忽視了“環境因素”

布朗芬布倫納認為,環境是“一組嵌套結構,每一個嵌套在下一個中,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

微觀系統:是孩子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處於環境層次中的最裡層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 微觀系統一開始是家庭,隨著孩子的成長, 活動範圍擴展至幼兒園、學校等。

微觀系統對孩子的影響最為直接,父母、老師的教導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知識經驗的獲得。古時候的孟母三遷,以及現在的家長想盡辦法讓孩子進一個好的學校,其實就是在調整、優化孩子的微觀系統。

中間系統:是孩子在微觀環境中和其他人之間的相處模式

孩子與家人的相處模式,以及孩子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的相處模式,就是孩子的中間系統。

比如,孩子與母親形成的是安全型依戀,還是迴避性依戀,孩子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相處得是否融洽等,這些因素,對孩子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

外層系統:是那些孩子並未直接參與但卻對他們的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

比如家長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她是否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照料孩子,家長是否喜歡自己的工作以及下班回家後的狀態,都有可能影響他們與孩子的情感關係,這也是外層系統的影響因素。

宏觀系統:是最外層的系統,指孩子所處地域的文化、價值觀、法律以及習俗等社會文化環境。

宏觀系統對孩子的影響深遠而綿長。一個重視孩子教育的國家,會對教育進行大力扶持,孩子就更有可能從他們所處的直接環境中受益。

孩子發展的環境是一個由小到大、層層擴散的複雜的生態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會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孩子的發展施以影響,孩子也在反過來影響系統,這個影響是持續、相互的。

因此,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系統中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繫,共同對孩子的發展產生影響。

4、複雜系統有什麼特點呢?

複雜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非線性。

非線性的意思就是“所得非所望”,也就是說,複雜系統並不像我們小時候學習數理化那樣,給出條件和公式,就能計算出準確的答案,因為它有無數的變量相互關聯,只可能被優化,不可能精確控制。

“我按書上說的做,孩子為啥沒變化?”你可能忽視了“環境因素”

複雜系統是“非線性”的,不可能精確控制

比如,我們是無法對天氣進行準確預測的:南美洲熱帶雨林中的一隻蝴蝶扇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兩週後,引起得克薩斯周的一場龍捲風。

我們對身體,也是不可準確預測的:全國知名的健身教練馬華,天天都在屏幕前帶著大家鍛鍊,卻在41歲就得了白血病;有些人又煙又酒,也能頤養天年。

金融系統也無法被準確預測,要不怎麼會說,“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呢?

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孩子生活在社會環境中, 他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適應環境,時刻對自我進行重塑的過程。孩子並不是一張可以隨意塗上顏色的白紙,家長不可能對他的教育進行精準的調控。

就像上面的成成媽媽:她焦慮於自己已經給孩子“鬆綁”了,孩子卻還是不自信,但她沒有意識到,孩子不自信的外在表現,是多種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就從我觀察到的來說:

  • 中間系統:

成成媽媽是個急性子,從她不停抓著老師追問,並且焦慮於孩子沒有馬上轉變就可以看出來。雖然她說,在規則意識方面,已經給孩子放鬆了,但是可以想象,

她在家裡與孩子相處的整體模式,應該還是偏嚴苛的。

  • 外層系統:

我聽到成成媽媽在家長會前,以及家長會進行中,都在不停地接打電話,安排工作事宜,態度非常強硬,有幾次甚至對著電話吼了起來。因此,她在工作中的狀態,也會影響她回家後的狀態,她可能會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裡,比如對孩子缺乏耐心,用命令的口吻與孩子溝通等,引起孩子的一系列反應。

  • 宏觀系統:

受傳統儒家文化“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影響,成成媽媽更多認識到的是規矩對孩子的重要性,不自信只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附加問題。思想上的認識,讓她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偏向於管制孩子。

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現在不夠自信的成成。

孩子的“問題”,是“系統運行”的最終結果,家長找來一套“標準”的方法,想要像鑰匙開鎖一樣,點對點,直接快速地解決問題,無異於刻舟求劍。這也是家長陷入育兒焦慮的根源。

5、面對“複雜”,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複雜系統,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對此就無能為力了,家長作為孩子微觀系統和中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的影響是直接而深刻的。在這裡,給陷入育兒焦慮的家長提三點建議。

“我按書上說的做,孩子為啥沒變化?”你可能忽視了“環境因素”

三點建議,讓家長面對“複雜”


(1)打破追求確定性的思維模式

育兒焦慮,更多的是一種情緒內耗,家長也很容易把這種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

家長首先應該打破追求確定性的思維模式,才能從育兒焦慮中掙脫出來,用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給孩子打造一個良好互動的中間系統。

(2)放棄控制

放棄控制,這是是最重要但也最難做到的一條。

《失控》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人們試圖製造一個智能的機器人,用的是中心控制的方式。為了讓它完成穿過院子的指令,它需要實時對院子的地形進行巨大的計算,以確定自己的準確定位。最終科學家造了個巨大的大腦,以至於它的頭只能被放在院子中間。它自己無法負擔它頭的重量。
 後來,科學家們換了個思路。小小的一個機器人,沒有大腦。當它感應到前面有垃圾,就告訴自己的腿停下來;腿停下後,手接著抓起來;手抓起來之後,它的腿執行繼續向前走的指令,直到碰到垃圾箱;然後腿停下來,手向前伸放下垃圾。幾條簡單的指令,它能快速把一間屋子收拾乾淨。
 

放棄控制,群智才能湧現。

“我按書上說的做,孩子為啥沒變化?”你可能忽視了“環境因素”

放棄控制,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才會湧現出來

家長放棄對孩子的控制,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性才會湧現出來。

(3)升級環境系統

  • 激活核心:

孩子在環境系統中處於“圓心”的位置,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和本源。

升級系統,激活核心開始。家長可以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激活他的思想,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激活他的身體。

  • 優化環境:

家長在充分了解孩子所面臨的系統環境後,可以在每個層面都進行力所能及的優化。比如,為孩子選擇合適的學校,調整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加強家校溝通等。

家長應該從系統的層面對孩子面臨的環境進行優化,用合力推動孩子成長。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師曾說:如果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獨立的個體,堅信在這個孩子的內部,早已具備了“成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就像一顆麥粒具備了所有成為一顆麥穗的要素一樣,那麼他就會完全安心於去做最簡單的澆水除草工作,而不會精細安排這粒種子何時出苗,何時開花,更不用擔心它會長成一株野草。

育兒即育己。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長需要耐心觀察、不斷嘗試,不要急於要確定的結果,不要試圖去控制,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