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山東美術館全省美術人才培養工程”寫生活動

“將自然化為藝術,讓藝術更加自然。”作為省級美術場館,山東美術館始終以扶持、推出優秀藝術家為己任,傳承“筆墨當隨時代”理念,持續打造人才培養品牌——“山東美術館全省美術人才培養工程”。11月4日,2020年度“培養工程”研修活動於山東美術館正式啟動,由山東美術館藝術創作交流中心主任徐康帶隊前往蒙山大窪,開啟了為期五日的寫生活動。

圖片

研修班全體學員合影

本次研修班分為國畫與油畫兩組,中國美協會員、原山東美術館一級美術師張民生和山東省油畫學會秘書長、山東美術館公共教育部主任趙軍分別擔任兩組指導老師,參與成員包括館內及館聘藝術家和省內高校藝術院系優秀畢業生共計21人,老中青三代齊聚,資深名家與藝術新秀並進。蒙山之路百轉千回,鄉村之景天然淳樸,一如研修求藝之途,心向自然、紮根人民,長路漫漫、且尋且行。

探索:取景山林中,執筆繪新農

11月4日下午,載著研修班成員的大巴車駛進了臨沂蒙山大窪。山路蜿蜒、舟車疲累,大家卻迫不及待地探測地形、制定路線,迅速進入寫生狀態,為創作找尋素材。

圖片

登山取景

大窪之地,群峰連綿、巨石林立、溝壑縱橫,農家村落分佈在地勢相對平坦之處,規整的菜園、歡脫的山雞,在這豐收的季節,彰顯著鄉村特有的淳樸氣息。研修班組成員中,不少人都有曾赴蒙山寫生的經歷,有的藝術家還存有二十多年前造訪大窪的記憶,那年農莊貧瘠與今時新農新風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令人震撼與感嘆,也成為了藝術家們渴望用筆墨油彩記錄變遷、見證時代的動力。

圖片

寫生現場

徐康主任在動員講話中談到了自己的感悟和對學員的期待:“對比從前,大窪的道路規整了,基建完善了,村落裡的年輕人也變多了,這都是新農村建設下鄉村發生的改變,希望我們能在畫面中表達出這種新面貌、新氣象,體現新時代藝術家的責任與擔當。”

圖片 圖片

徐康寫生創作《鬼谷子隱居地》

國畫老師張民生則就取景問題與大家分享經驗:“我們習慣了城市裡生活,來到鄉村,要用心感受這種拋卻浮華的寧靜,用心觀察這種了無裝飾的自然,落在筆墨間,才能刻畫出這裡最本土、最本真的民風鄉情。”

圖片 圖片

張民生寫生創作

寫生是直面自然的。對於藝術家們來說,這是一次打開視野、開放胸懷、解鎖未知的求學之旅,更是一次對體力與精力的雙重考驗。山路崎嶇,研修一行中不乏年長藝術家,但是他們揹著沉重的畫具攀緣登高,只為找尋能夠打動自己的景色入畫,這種肯付出、敢吃苦的態度成為了研修隊伍堅實的精神支撐。

圖片 圖片

趙軍寫生創作

寫生也是直面自己的。在寫生之初,很多創作者面對處處皆景的自然環境,難免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興奮與迷茫,導致無從下筆。油畫老師趙軍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他指出,“一方面,我們之中很多藝術家對創作產生了慣性,因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駕輕就熟,反而形成了侷限和束縛;另一方面,對於青年學藝者來說,在尚未形成紮實的知識體系、找到自身語言特色的階段,很難將客觀景物與主觀意識相結合。我們仍需磨練。

磨練:百轉求知路,鋒從磨礪出

深秋的蒙山天氣多變,一時烈日灼灼,一時寒風冷峭。研修成員們沒有因為溫度的不適而散漫拖沓,他們早出晚歸,駐紮在山區村落裡的各個方位,邊創作,邊反思,邊總結。

圖片

王瑞堂、齊凱寫生創作

本次寫生活動中,幾位青年學員表現十分亮眼,他們是省內高等學校藝術院系畢業生的優秀代表,其作品被山東美術館列入本年度收藏計劃。在他們的寫生創作理念和方式中,可以一窺當下青年藝術家富有思想、敢於創新、懂得沉澱的創作面貌。

圖片

王瑞堂寫生作品

王瑞堂是一位訥於言談、沉靜自如的青年藝術家,來自山東建築大學,他對於藝術表達有踏實的認知與堅守。“我在寫生之初的創作都比較保守,慢慢找狀態,現在只能叫做畫,不能算作表達。寫生漸入佳境後,我嘗試並創作了與平日風格迥異的作品,我想這也是一種收穫與成長。作為學生,我在研修中瞭解了自己的欠缺之處,接下來會在與其他藝術家的交流中,多看、多思、多積累。”

圖片

齊凱寫生作品

同樣來自山建大的齊凱談及本次寫生活動,難掩興奮之情:“與這麼多業內高水平藝術家同行寫生,實屬第一次。感覺很緊張,也很充實。”城市裡長大的他,對於鄉間勞作的農民、曝曬的農物、寬闊的農田感到十分新奇。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或許幾年之後,這裡也將煥然如城市一般,趁此時鄉土氣息仍在,他要將這種情愫融在油彩中,記錄在畫板上。

圖片

郭石琳、馬琳寫生創作

來自山東師範大學的郭石琳和馬琳表示,來到大窪寫生,首先感受到的是內心的平靜和視野的開闊。從前多次寫生,都是跟隨學校,本次參與山東美術館的研修活動,體驗到了大館組織規劃的科學性和紀律性,受益匪淺。

圖片

郭石琳寫生作品

圖片

馬琳寫生作品

來自山東藝術學院的趙鵬則顯得更加特立獨行,以畫人物、花鳥為專長的他,在取景方面頗具個性。茄子地裡、白菜園前,他專取一景,“以小見大,用白描的手法做記錄,以備成為日後創作中生動的素材。”

圖片 圖片

趙鵬寫生創作

圖片

方輝寫生創作

不僅是青年學員,對於資深專家來說,寫生同樣是在磨練中尋找自己的過程,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山東美術館學術研究部方輝博士在寫生首日眉頭緊蹙,不斷進行著取景、創作、研究的循環。幾幅畫卷完成之後,他終於展顏道,終於找到感覺了。“走進大自然,就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去尋找每一個景物的生命感。我們講磨練,不僅是技巧、造型,更是心態,在平和之中跟從自己的創作激情。最重要的是,創作者不可以陷入到對於物象無休止的追逐中去,而要通過藝術語言將物象與意識有機組合在一起。所以畫家的痛苦就在於此,要在物我之間尋求聯繫與平衡,找到自己,實現突破”。

圖片

方輝寫生創作

突破:論道皆師友,筆墨上層樓

隨著寫生漸入佳境,研修成員之間的瞭解和交流也越來越深入,相互求教、相互研討成了每日的必修課,大家從創作技法談到審美價值,從藝術談到生活,所有理念的碰撞都成為研修的一部分,浸潤在筆端。關於寫生,諸位藝術家觀點紛呈。

圖片
圖片

樊路明寫生創作

藝術家樊路明談及寫生的意義,語言幽默、一針見血:“為什麼寫生不叫寫熟呢?因為太熟就變成了套路,就容易走向閉門造車。就像一些影視節目一樣,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挑剔了?因為編造的內容佔據了主流,脫離生活談藝術,是不具有生命力的。我們必須走向真實的自然,重體驗、畫特點。我們北方的景緻差別並不大,蒙山的樹如果落筆不經觀察,就與濟南的樹無二。所以,關上門是臆想,打開門才知生活。”

圖片
圖片

米海翔寫生創作《沂蒙深秋》

藝術家米海翔對新時代新風貌高度關注,兼修國畫與油畫的他,用畫筆記錄著科技騰飛和社會變遷。面對大窪新農建設以來發生的變化,他十分感慨:“從前破敗的村子沒有了,塵土飛揚的土路也變成柏油馬路。此情此景,對於一些習慣於描摹傳統山水的藝術家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很感謝山東美術館這次寫生沒有特別選擇那些景色秀美、名氣響亮的寫生基地,而是走進鄉村、貼近生活,讓我們的創作更有人文情懷和煙火氣息。”圖片

圖片

侯博瀚寫生創作

藝術家侯博瀚表示,寫生就是捕捉生活點滴中的生動感與新鮮感,是重新認識自然的過程,也是與平日學習國畫、臨摹古帖相互印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與傳統文化相呼應、與古人古意做對話。寫生不是寫景,是寫意、寫悟,寫心緒、寫情懷。

圖片

油畫組點評現場

11月6日,在駐紮酒店的畫室中,油畫班與國畫班先後組織開展了作品點評交流會,全員齊聚現場,聽取老師的指導建議。趙軍老師對於學員整體創作風貌表示欣賞,也對其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客觀分析:“作品反映情況來看,存在兩個問題:有的學員練習不足,導致語言表達不夠精準;有的學員取景未經思考,創作主題不夠突出。好的作品應該像樂譜,色彩相撞就是一首和諧的樂章。寫生的目的不在於畫,而在於提取素材、打開思路,權衡輕重、學會取捨。”

圖片

國畫組點評現場

張民生老師對展示作品中展現出的新色彩、新思路、新構圖十分欣喜。他對大家的作品進行了一一點評,從技巧、語言和結構等多方面傳授經驗。他同時建議大家要廣開思路,促進山水創作與花鳥人物創作互相借鑑,國畫與油畫兩大畫種之間切磋共賞,互通有無,博採眾長。

圖片 圖片

張書鸞寫生創作

張書鸞與於霞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在點評會中得到了眾人的廣泛關注與探討。善畫花鳥的張書鸞老師在寫生之初,對於山水畫創作並不熟悉,於是不斷向同行藝術家虛心求教、反覆琢磨,最終呈現出的作品筆力深厚,備受好評;於霞老師幾年間筆耕不輟,創作水準實現了質的飛躍,畫面風韻獨特,如清風徐來,清雅宜人。

圖片 圖片

於霞寫生創作

藝術家李鳴表示,隨著寫生、交流與點評的層層深入,見證了資深畫家的創作過程,也看到了藝術新秀的創新思路,自己的創作方式與理念都實現了精進,啟發很大、受益很多,可謂不虛此行。

圖片 圖片

李鳴寫生創作

在山東美術館油畫·素描興趣課堂中擔任油畫老師的崔藝,是本次寫生活動中的勤奮擔當,作品高產。他不斷錘鍊繪畫技巧,意在把這次研修活動中的收穫轉化為美育語言,帶回課堂,分享給更多熱愛美術的人;本次國畫班班主任張豔霞、李瀟,在做好研修活動服務保障工作的同時,也充分發揮專業能力,與同道交流學術、實踐創作。

圖片

崔藝寫生作品

圖片

張豔霞寫生作品

圖片

李瀟寫生作品

當作品在畫室中鋪陳開來,猶如一個自然樸實的展覽,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作品交相呼應,相映成趣。有人畫中似有山澗泉湧溪流的清冽之聲,有人筆下伴隨葉落滿地、空山無人的清冷孤寂。有人畫遠山煙雲繚繞,有人畫近水樓階石橋......

圖片
圖片

陳元奎寫生創作

別有情趣的是,藝術家陳元奎的幾幅作品中,都有一隻小小的貓,源於他在鄉村的一次暖心邂逅。“蒙山迎得一狸奴,護我山房萬卷書”,他準備在返程後為這隻小貓形象做系列作品,紀念此次研修之行。寫生活動後,陳元奎先生特意編輯了一段文字,講述他的所得所獲:“感謝山東美術館給我這次學習機會,通過與各位藝術家的交流,促使我在繪畫技巧和理論知識上,都實現了突破與飛躍。古人云,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這是中國畫的美學原則,我在這次寫生中得以開悟與踐行。”

五日之後,研修班成員意猶未盡,踏上歸途。雖然時間相對短暫,但是緊密的研修安排、科學的規劃設置,對引導藝術創作者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從自然中尋找素材產生了積極影響。山東美術館連續五年打造“全省美術人才培養工程”品牌,通過組織研修培訓等方式,發現、培養了一批銳意創新、富有潛質的拔尖美術人才,倡導創作者主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如今,沂蒙老區在新農村建設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研修班帶領成員在這片紅色文化的沃土上,挖掘當地風土人情,描繪人民生活願景,為強國建設謳歌,為祖國山河立傳。以期美術人才們在今後的藝術創作中,開拓視野、開闊胸懷,觀照歷史、觀照時代。(山東美術館 文/張楚杭)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