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7年,同時“battle”4位老人我全靠這一招


養娃7年,同時“battle”4位老人我全靠這一招

大家都知道我們家是有老人幫忙帶娃的,而且還是我爸媽和公婆兩邊輪著各半個月住在我家,幫著照顧OK。

朋友們知道總是既羨慕又驚訝,羨慕的是我有4個老人幫忙,人手充裕;驚訝的是,搞定一個老人都挺不容易的,你面對的還是4個,帶娃觀念超多不一致咋整?養娃7年,同時“battle”4位老人我全靠這一招

我想說,大家經歷過的隔代養育矛盾,我不僅一點沒少經歷:就比如我總和我婆婆說,少給娃吃糖,但婆婆轉身去超市就會給OK買;比如我和我媽說,你不要總拿“你不乖外婆就不喜歡你了、把你扔出去”嚇唬OK,但她最常用的育兒方法永遠是‘威脅’……

而且更要命的是,公婆和爸媽的養育風格又是截然相反、兩個極端:公公婆婆特別寬鬆、很是溺愛;而輪到我爸我媽了,又會是嚴加管教、很是控制和干涉!

我也曾特別“自信”地認為,憑藉我的高情商,一定可以把大家的思想統一起來。但事實上要想一致真的太難了,千錘百煉7年,我終於發現有一招——“曲線救國”更有用、也更有價值!

養娃7年,同時“battle”4位老人我全靠這一招

你可以成為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那個人

我媽是個“控制慾”很強的人,他對OK的管教風格自然也是相對“控制”的。


比如他一定要給OK安排吃什麼,穿什麼,現在做什麼、待會兒做什麼,可OK恰恰又不像我小時候那樣“大人說什麼,我就乖乖聽話”,他總是有自己的主張。

於是他和我媽總是衝突不斷,一開始,我還會去跟我媽講解一下,現在的育兒方式大不同了,OK也不是我,性格不一樣,用管我的那套管OK不行。但是我媽完全聽不進,她甚至會責怪我:一來,她認為就是因為我的“沒有原則”,孩子那麼有主意。用她的話就是“我在管,你別來插手,都是你平時太寵的緣故”。二來,在她看來,只要我不站她隊,就是站在她的對立面。她那麼管教OK,還不是為了幫我們帶好娃,我不應該有任何質疑!

幾次之後,我發現我參與不僅不解決問題、不能幫孩子爭取到一定的自主權,反而會點燃我媽更大的怒火。

直到有一天,OK因為早上要穿什麼跟我媽又發生了矛盾。明明一早,是我媽問的OK想穿什麼衣服,結果OK說穿哪套後,我媽又竭力反對,希望OK穿上她指定的那套……

兩個人僵持很久後,突然OK說:“外婆,是你問我要穿什麼衣服的,不過今天我穿你說的這套,明天我穿自己選的這套好嗎?”

那一刻,我媽有點呆住了,這番話顯然出乎她的預料。也讓我很驚訝,我在心裡狠狠為OK鼓掌,他顯然在和外婆多年的“battle”中摸索到了方法!

我媽難得很感慨地跟我說,OK真的和你太不一樣了,他沒你小時候那麼“乖”,脾氣倔,有些東西他是一定會去堅持的,但他也真的很有意思~

從那以後,就OK穿什麼衣服的事情,我媽就再也不堅持了。

也是從那天開始,我突然領悟到,過去我們總是想著去拗老人的想法,無非就是怕他們的說法、做法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甚至說是傷害,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平時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給多一些方法的指引、提供看待事件不同的緯度,這對孩子的幫助比去糾正老人的言行更直接、也更有效。

我們原本不就是希望孩子能好好的嗎?孩子OK,那麼老人怎麼做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那天我當著我媽的面,給了OK大大的肯定。我說你怎麼就想出了這個辦法。“媽媽,我後來看看外婆拿的這套,也好看的。我就想也沒什麼啊,那就穿一下,你上次也跟我說過,有些時候就試試!”

我曾經跟OK分享過我小時候和他有相似的困擾——“總是被我媽控制著”,我也會跟他講我的那種不舒適,去分享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還會和他探討外婆為什麼會這麼堅持,我希望他了解外婆的“行事風格”……

所有在這件事之前對OK的引導可能都是一種本能,但是那天之後我發現了它的價值,你的三觀就是在點滴間深深影響著你的孩子的,當你對孩子的影響力足夠大時,你完全不用擔心老人的做法可能傷了娃!所以我們要做的,或許不再是糾正老人,而是去成為那個對娃最有影響力的人!

養娃7年,同時“battle”4位老人我全靠這一招

你要成為孩子最信任的人

衣食住行這類事我媽的“霸道”我其實還能接受,但她給OK貼負面標籤,我心裡是很介意的。

“真笨”,“你可真慢”,“你怎麼這麼難搞”...... 一堆負評價我媽幾乎每天掛在嘴邊。

我和我媽聊過很多次,告訴她OK不是我,不像我從小就很有自信,他極度需要外界不斷向他輸送認可,才能積聚起自己的力量。我媽聽進了,也能接受,但常年的否定習慣不是說分分鐘就能改的。

就比如,OK很喜歡畫畫,有空就會想著畫。

但我媽每次在旁邊都會評點,啊呀,你這個沒畫好,一點都不像。

起先OK癟著嘴、很委屈,會申辯幾句。次數多了,他就有點失去了信心。

有一次我媽見他在畫,就跟我講,他喜歡是喜歡,但這麼畫一點長進也沒有,都不像的。見我沒有附和她說的,她又拿出手機,翻出她朋友圈裡那些朋友曬的小孫子孫女的照片給我看,“你看,這個畫比OK好吧,他年紀還沒OK大!”

OK在一旁都聽見了,哇得哭出了聲。

我找了個理由,帶著OK就下樓了:

“外婆說你畫得不好,但是媽媽一直覺得你畫得很好!”

“我畫得不像!”

“不像不代表不好呀,我覺得你畫的那個恐龍還挺有表情的,我看出來他非常生氣!“

“是的,他氣得要爆炸了!”

“你把恐龍心裡的想法都畫出來了,這還不好啊?”

OK有些釋然了,但還是略有遲疑,

“媽媽,可是外婆就是覺得我畫得不好!”

其實畫得好不好,每個人判斷的標準都不一樣。

比如,外婆覺得畫得像就是畫得好,媽媽覺得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在畫裡表現出來,就是畫得好,判斷標準不一樣,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

那你覺得外婆和媽媽兩個人,誰會更懂畫?”

OK想了想,說:

“那肯定是媽媽啊 。”

“如果你喜歡的畫畫,畫的時候你很開心,那就只管去畫,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如果別人來給你提意見,你有想不明白的地方,就來找媽媽,我很喜歡和你討論這些事呢。”我接著說。

嗯!OK答應得很響亮,我能明顯感受到OK的負面情緒得到了排解。

隨意給孩子貼負面標籤是老人身上的“高發病”(其實我們自己也時常有、只是我們可能會有意識提醒自己),想要杜絕的難度太大。


所以如果家有愛給孩子貼標籤的老人,與其讓不斷提醒老人別貼別貼,不如

引導孩子學會怎樣看待負面評價,

教會他們“看淡標籤”!

標籤是一種來自外人的看法,我們可以去面對它,但不要讓它影響到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要有自我的判斷和自我的認可!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成為孩子最信賴的那個人,讓他覺得標籤再醜陋,也有媽媽幫我撕掉。


養娃7年,同時“battle”4位老人我全靠這一招

你要為孩子“判斷是非”保駕護航


我媽的管教方式專治,但另一邊,我婆婆的管教方式太寵溺。

有天晚上,我公公問OK第二天早上想吃什麼。OK很明確,想吃湯圓。第二天早上,公公把湯圓煮好端到了OK面前。但沒想他突然說不想吃湯圓了,想改吃餛飩。

我在一旁說,如果你想吃餛飩明天吧,今天爺爺都做好了!

沒想婆婆一旁聽到了,就直接跟公公說,你給他去做一份餛飩,也快的!


我一邊跟婆婆說,不能都由著OK,況且這是他昨天自己確認好的。

然後我跟OK說,爺爺年紀這麼大了,一大早給你做早餐,很辛苦的。

做好了不吃,既浪費了食物,也是不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

……

養娃7年,同時“battle”4位老人我全靠這一招

OK雖說一副不想吃湯圓的樣子,但顯然也沒再嘰歪了。沒想,超聽婆婆話但公公已經把餛飩煮好了

我當下的感受,你們都懂!

不舒服的點不是公公婆婆的執意而行,而是長期這種溺愛的做法會讓OK不懂得感恩、變得自私

!儘管此前OK爸也跟婆婆直接表達過,但就是沒辦法完全改變。

不過多年的相處中,我不再糾結是否真的能改變老人的觀念,而是必須讓OK明白什麼是爺爺奶奶的愛。

那我就幫孩子理解這份“寵愛”裡的兩面性,怎麼一分為二地去看這個問題。

後來,我專門和OK聊了一下這件事:

“我看外公外婆在,早上有啥你就吃啥。怎麼爺爺奶奶在,你就這麼挑剔了呢?是不是你發現你怎麼提要求,奶奶都會答應你呀!”

OK笑笑、沒說話。

我說,“

你其實“狡猾狡猾”滴,爺爺奶奶他們愛你,你就‘肆無忌憚‘,但這會讓你變得不這麼可愛了呢

。你遇到那麼難弄的小朋友你會喜歡嗎?”

OK剛還有點嬉皮笑臉,但這會兒不了。“

如果爺爺奶奶的愛沒有讓你變得更好,那這份愛給你就可能不合適咯~”

OK若有所思,在當時我並不確定他是否全都接收了,

但後來我發現就算沒有百分百理解,也是起到作用了。

後來有一次,婆婆跟我說,他們去了超市,要給OK買肯德基的蛋撻。但卻沒想到OK跟她說,

奶奶,你總是對我很好,但是蛋撻糖分很高,不是很健康,我今天還是不吃了。

我也是意外的,內心也是深受觸動,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就不跟他去講。很多東西,不要抱著“孩子一定要聽懂、一定要明白”的心態和他交流,你把事件pou開了給他看,他也是能明辨是非的。

隔代育兒,一定會有老人的各種“陋習”,但強加否定、壓制,換作誰都不太好受。

當孩子具有理解和判斷是非的能力時,不掩蓋家庭的矛盾,直面他,反而可以教孩子學會如何在不同的觀點中做出判斷。

生活本身就是孩子的大型教育現場,利用好了,事半功倍。

就在前兩天,因為不想完成我每天給他佈置的小任務,其實也就剩“寫兩列字”了,OK有點鬧情緒,但我很堅持,因為我很清楚,我不是雞血的媽,定的任務量完全不會超負荷。見他還在懊惱,我笑著說,

你可比媽媽小時候幸運多了,要是我小時候這樣,外婆早就兇我咯。

見他明顯情緒穩定下來,我又說,

你是不是特別希望媽媽像奶奶那樣。


他煞有介事地說:“

那也不行,太寵我我也不會進步咯!

隨後他開始寫字~



你瞧,他們真的明白……


OK媽最後說:

在我們家,老人幫忙帶娃是既定事實,人一多,意見一定會有不統一的時候。你們想夫妻倆育兒觀都時常會有碰撞,更別提兩代人,所以我很早就開始不糾結“一致”的問題(當然能一致一定是最好的);老人帶娃也真的挺辛苦,所以我也不追求他們一定非要按我們的建議去做到!

在蠻早的時候,我就想明白了一件事,孩子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真空的、完美的、我們可以掌控的環境中,他總是要面對一些不一致的聲音。

凡事也都有兩面性,當孩子身處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成為觀察者、思考者。

經歷真的不會100%決定一個人,怎麼理解這些經歷或許更重要,而怎麼幫孩子去理解,就是我們做父母最有發揮空間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