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20年未歸,傻妻無人問津:共苦卻不能同甘,婚姻將如何抉擇?

幼時,上學必經路某處的邊上,坐落著一間用土磚堆砌的平房。裡面住著一對三十上下的夫妻。男的是大人們口中的“憨貨”,又矮又瘦又黑,面目也相當醜陋,像極了一隻消瘦的猩猩。女的不曾得知姓名,長得倒清秀,只可惜是個傻子。兩個人除了清貧,似乎沒有其他親朋。但彼此還算親近,至少看起是形影不離。

男子20年未歸,傻妻無人問津:共苦卻不能同甘,婚姻將如何抉擇?


憨貨人雖然窮,可也算是有些頭腦。在那個年代,他是少有的懂得種植經濟作物的人。夏天的時候,他的瓜田總少不了我們一群小夥伴的光顧。偶爾被抓個正著,夫妻倆就會一前一後,手持鐮刀一路追趕,嚇得我們一群人屁股生煙。憨貨把每個西瓜當作寶貝,只怪那時候農作物賤,他並沒能走出一條致富的路。

或許是受夠了了窮,也可能是忍不了譏諷,憨貨後來進了城,只留下傻妻一人來同我們一群小孩爭鬥。傻子鬥不過我們,氣急敗壞的說:“等我男人回來收拾你們!”然而,打那以後,就再也沒見過她的男人。

二十多年過去了。有人說憨貨發達了,不要傻子了。也有人說他另外找了女人,生了孩子,回不來了。不論哪種說法,憨貨無疑早就把和傻子在土房子裡吃過的苦拋諸腦後。

男子20年未歸,傻妻無人問津:共苦卻不能同甘,婚姻將如何抉擇?


能共苦卻不能同甘,看似有違常理,實則卻有其特殊的必然性。有時,共同吃苦僅僅是迫於無奈的選擇,如果有更多的路,自然會有不同的決斷。那麼,對於廣大的未婚配人群,共苦就不是婚姻的選項嗎?也並非如此。

能否同甘的關鍵並不在於是否能共苦,而是在於是否有感情牽絆能將彼此連接。何謂感情牽絆?說得直白些,主要就是愛情。像憨貨和傻子的例子中,就是毫無愛情可言的。充其量有些依賴的意思罷了。這種結合往往是迫於現實,不得已為之。

且不論特殊人群,生活中許多正常人的婚姻也是迫於形勢。有的是因為權勢,有的是迫於年齡,有的是先上車後補票,更有甚者僅僅是為了搭夥過日子。而婚姻出現問題的,往往是這類鮮存愛情的人群。

當然,也並不是說,婚姻只需要愛情為支撐就足夠了。在美好愛情的基礎上,能有一段共苦經歷才是最好。很多影視作品中描繪的不就是如此。一個一無所有的窮青年,邂逅一段甜蜜的愛情,兩人共同奮鬥度過艱難困苦的日子,最終財富婚姻雙豐收。為什麼要這麼設定?原因很簡單,因為

經歷過磨難的感情才能經得住考驗

不過,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痛苦折磨,撕心裂肺的橋段。眼光往回倒退幾十年,看看我們爺爺奶奶輩的婚姻或愛情。在那一段中華民族​迫切渴望站起來的時代,所有人可謂是萬眾一心。先是同仇敵愾抵禦外敵,接著是為偉大民族復興齊心協力。民眾如此,夫妻更是秉持著共同的信仰,他們都不畏困苦,都期待著共赴無限美好的新生活。而現在,若有幸看見一對這樣的老夫妻,無不是幸福恩愛,溫馨和美,實在羨煞旁人。

男子20年未歸,傻妻無人問津:共苦卻不能同甘,婚姻將如何抉擇?


再看看憨貨和傻子的例子。這兩人對生活的追求出現了明顯的衝突,男的不服命運,想著的是更好的生活。而女的,由於智力的缺陷,壓根就不會覺得當前的生活有何不妥。這種衝突就是一股離心力,將兩人的生活越來越遠

共苦的經歷只是一種檢驗,而在這場檢驗中,能始終保持一致的生活追求的,才得以修成正果。這種追求說得具體些,就是共赴美好的願景與信念。


男子20年未歸,傻妻無人問津:共苦卻不能同甘,婚姻將如何抉擇?

綜上所述,婚姻當如何抉擇,便是顯而易見的了。愛情是基礎,共苦是必要過程,一致的追求是穩固長遠的根基。如此的婚姻,幸福恩愛、溫馨和美,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