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用生命完成的《平凡的世界》,为何遭到评论界一片差评?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长河里,要论对读者的影响力,恐怕没有一部作品能超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路遥呕心沥血,花费十年时间完成了百万字巨著,十年间仅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那套晚出版本,总销量就已破1800万册,并以每年300万册的销量递增,而它的盗版更是不计其数。


路遥用生命完成的《平凡的世界》,为何遭到评论界一片差评?


数字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下,有这么多人愿意静下心来读这部百万字的严肃文学,更加彰显了《平凡的世界》的独特魅力。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完结后,《当代》、《收获》、《十月》都拒绝发表,最后只能在已经在文坛边缘化的《花城》杂志上勉强发表,第二部完成后,连《花城》也不愿意发表了,只能放在陕西本地的《黄河》杂志上发表,等第三部问世后,《黄河》也不愿意发了。


路遥用生命完成的《平凡的世界》,为何遭到评论界一片差评?


尽管出版社觉得这部书语言贫乏、情节老套、境界不高拒绝发表,评论家连声叹气,说它平淡无奇,艺术水准比起《人生》是严重的倒退,但正是因为数以亿计读者的支持,才让这部巨著有了它的历史位置。


路遥用生命完成的《平凡的世界》,为何遭到评论界一片差评?


第一次看到《平凡的世界》手稿的是《当代》的主编、副总编周昌义,那时候路遥的《人生》在巴金主编的《收获》杂志上发表,已经成为文坛里知名度很高的大作家,能接到路遥的稿子,周昌义很激动,但是周昌义看完初稿后,并没有跟路遥商量怎么刊登的问题,而是直接做出了退稿的决定。周昌义在十五年后回想起这件事时曾这样说道:“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我感觉就是慢,就是罗嗦,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实在很难往下看。”


路遥用生命完成的《平凡的世界》,为何遭到评论界一片差评?


这并不是周的眼光水准不够,而是当时所有的评论家看完后的一致评价。因为当时流行的是先锋小说、现代主义叙事,诸如余华、莫言、苏童那样的写法才是当时文坛的潮流和方向,路遥这种传统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早已经过时。

路遥为写《平凡的世界》付出的心血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新周刊》说他是“最后一位文学的殉道者”。路遥在42岁就英年早逝,为写《平凡的世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贾平凹看见他找到十年的《人民日报》和地方史料不禁惊叹一声:“写小说还用得着下这么大势?”


路遥用生命完成的《平凡的世界》,为何遭到评论界一片差评?


这十年间,路遥奔走在黄土高原的土地上,街道、田间、学校、矿场,见各色各样的人,甚至下矿井当了一段时间的煤矿工人。在长达四年的写作过程中,路遥几乎是废寝忘食的地步,买几条上好的香烟和一大包咖啡,将自己关在陕北的房子里,日夜颠倒,三餐不定。写完第一部,路遥已经开始吐血,写到第二部,路遥开始出现幻觉,经常无意识地离家出走。由于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路遥的精神世界完全脱离了现实,沉浸在书中的情节之中,与小说的人物在一起,感情随着人物的命运发展而变化。写到第三部,路遥每天几乎是在和生命在赛跑了,他后来在医院写的随笔说到:“内心在不断祈告上苍不要让身体猝然间倒下。只要多写一章,就会少一份遗憾。”

路遥用生命完成的《平凡的世界》,为何遭到评论界一片差评?


批评它的人多半是站在更高的艺术水准上来衡量这部作品,而把它当作精神力量,深受影响的大多是历经磨难,出身底层的人。他们看《平凡的世界》,不会去考虑它的艺术水准高不高,结构完整不完整,有没有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只觉得书中写的故事贴近自己的生活,诸如王满银、孙玉亭就是他们身边的人,而孙少平身上所展示出来对生活顽强坚韧的精神,给了身在底层,还在奋斗的人莫大的精神鼓舞。

马云在杭州登三轮车时,最喜欢的就是路遥的《人生》。潘石屹还是刚走出大山不名一文时,《平凡的世界》给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平凡的世界》不被专业的文学评论家看好而在读者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了。

在北大图书馆借阅榜上,《平凡的世界》多年来都稳居第一。近三十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依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大家推荐这部当代文学里伟大的不朽之作,支持正版,喜欢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购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