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泉下的世界什麼樣?盜墓為何自古不絕?

在古人的世界觀裡,黃泉下的世界既是我們的禁忌也激發敬畏之心。漢代的王充講“閉門幽坐,向冥冥之內,穿壙臥穴,造黃泉之際,人之所惡也”“黃泉”是死亡後的世界、墓葬、眾生永恆歸宿的代名詞。在古人的認知裡,我們在這裡接受善惡的審判,無論你是否願意,你會和你的不共戴天的仇人和自己生前的親人重逢,《玉曆寶鈔》中記載幽冥的十殿閻羅是古人對靈魂歸宿的認知。那我們的肉體歸宿哪?死後肉體成屍,屍是生前的精氣神離開身體後的意思,這個軀殼需要一個地方安放不然死的人會變成厲鬼,因此古人認為無論是罪大惡極的人還是權貴都需要一個墓葬,只是前者可能是一個淺淺的土坑,後者則是恢弘的地下陵寢。

黃泉之下是否有十殿閻羅我們不知道,但是肉體的歸宿——墓葬,自古以來就吸引著貪婪的暗夜中盜墓者、明目張膽的盜墓者,也是普通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是影視劇及故事傳作者的永恆話題,它激發了我們的好奇、想像、及對自身永恆歸宿的思考。

1.黃泉下的世界什麼樣?靈魂及肉體歸宿在哪裡?

2.盜墓為何自古不絕?下面我們來逐一探討這些問題。

一、黃泉下的世界-死於生的意義

這個話題和神鬼無關只和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思考有關,無論你是否相信死後會去幽冥世界接受十殿閻羅或者任何地獄主宰者的審判,但是我們在潛意識都會關心自己的歸宿在哪裡?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最大欲望動機是”性“是各種行為動機的原動力,後來被證明不是很準確,阿德勒研究發現驅動我們的動力是自卑,他寫了一本書《自卑於超越》,但是現在的最新研究發現,我們的原動力是“怕死”,人是唯一知道自己會死的動物,一個農場中的雞、鴨、牛、羊、是不會思考自己會死的,他們活在當下。只有我們人類,會知道自己一定會死並不可抗拒,如一位佛教大德的開示”如果世界上有任何地方能逃避死亡,我將義無反顧的前往,如果你說你能長生不死,那麼一定是你瘋了“。

死亡會給我們帶來恐懼,我們在一生中很早就會認識到無論你多努力都會死,既然結果都是死,為何我們還會如此努力?因此我們要社會價值觀及個體價值感給我們對抗死亡恐懼的力量。

黃泉下的世界什麼樣?盜墓為何自古不絕?

馬王堆漢墓第三層漆棺

用參與有意義的事業來為自己賦予生命的意義。無論這個有意義的事是行善積德,死後去極樂世界的理想天國,還是用血腥的祭祀祈禱上天賜福都是我們相信的一個主流社會價值觀在激勵我們,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人死後和生前只是去了不同的世界這種視死如視生的觀念,及儒家推崇的孝道厚葬會給生前的人帶來社會學意義上的激勵,這就是儒家推崇的社會教化作用,弟子問孔子祭祀不殺羊可不可以,孔子講比起那隻羊我更愛惜禮。

所以無論是死後的幽冥世界神鬼體系、還是凡人可見得恢弘墓葬都是我們對抗死亡恐懼的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先秦模糊的神仙體系,自西漢以後不斷被完善,形成了複雜的黃泉下的世界體系,古人的死亡理論最早建立在魂魄二元論的基礎上,魂在死後離開身體,而魄則和屍體在一起,因此在廟宇中的祭祀是祭祀死去先人的魂,為留在身體裡的魄營建恢弘的墓葬,配以大量隨葬品以期望自己的親人可以在冥界享用。這個思想逐漸演化成死後成仙,並在漢代流行起來,仙界的想像出現在墓葬的壁畫裡,《仙經》第一次講到仙的等級劃分,第一等級永生不死、第二等級先死後蛻,死亡不在是失敗和消失而是變成了達到永恆狀態的途徑,墓葬則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死後的世界不只是墓葬裡的人間在現,也是死後成仙的通往終極永恆的渠道,無論是社會主流認知體系帶來的價值感,還是個體的自尊榮譽帶來的認可感,只要賦予生命以意義,死亡帶給我們的就不只是恐懼也是人生活下去的勇氣。

黃泉下的世界什麼樣?盜墓為何自古不絕?

西安陽陵21號隨葬坑,西漢-公元前2世紀

二、孝道倫理下的厚葬習俗必然導致盜墓活動的常勝不衰

厚葬習俗是古代先民在發展初期即以形成的觀念,並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在不斷演進,提倡節用反對厚葬的墨家在先秦也曾經想要掌握對死後世界安排的話語權,但在歷史長河裡轉瞬即逝,厚葬風氣相沿千年。

葬法自古即有,土葬、火葬、樹葬、懸棺葬、崖葬、二次葬等多種方式,儒家孝道倫理維繫著土葬習俗的長期盛行,《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朱熹《朱子大全》“葬之言藏也……使其形體全而靈魂得安,則其子孫盛而祭祀不絕,此自然之理也。”應該肯定的是,土葬確實起到了應有的效果,對於倫理維繫起到很大積極的意義,但土葬、厚葬也導致下層民眾無力負擔,在佛教傳入中國後,火葬的風氣逐漸在下層百姓中興起,《宋史》記載“貧下之家,送葬之具,唯務從簡,是以從來率以火化為便,相習成風,勢難遽革。”漢族始終視火葬為異端,火葬焚屍被認為是有悖孝道倫理的惡俗,即使今天在中國農村廣泛運用的依舊以土葬為主,明、清政府則對火葬持有取締禁絕的態度,《大明律·禮律》:“其從尊長遺言將屍燒化乃棄置水中者,杖一百。”可以說土葬、厚葬是導致有墓可盜的重要原因。

埃及人喜歡地上的恢弘陵寢,我們則喜歡營建地下的恢弘墓穴。這和文化基因有關這裡不做論述,對墓穴恢弘壯麗的描述當屬《史記》中對秦始皇墓葬的描述"葬始皇酈山.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鑄塞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始皇墓葬沒有發掘,不知道具體的情況如何,解放後國家組織保護性發掘的墓葬大小几百座,保持完好的多陪葬珍玩,生前用具無所不備,漢代以前墓葬對死後家園的在現是通過豐富的陪葬品體現,而不是對生前建築的地下在現,墓室的發明開啟了對地下宮殿的營造過程,這可以承載更多隨葬物品,展現更加豐富的地下家園圖景。

黃泉下的世界什麼樣?盜墓為何自古不絕?

南越王墓平面圖

在唐代有一則這樣的故事,一位名叫崔煒的士人意外掉到了一個洞裡,結果發現這裡面相去數十里,在一間裝飾華麗的房間,受到了古裝美女的招待,被這些女子稱為皇帝的人不在場,他回到家中之後得知自己去的是公元208年建立的南越國趙坨墓葬,他的墓至今沒有被發現,但是他的繼承者趙沫的墓葬在1983年被髮掘,已經是配備完整的地下宮殿樣式,包括四個石室,及墓道,裝飾華麗的棺槨內趙沫葬以玉衣,墓室恢弘的地下宮殿形制,在歲月的長河裡長勝不衰,河南永城保安山2號墓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墓主是一位卒於122年的顯赫太后,全墓210,5米,其甬道橫貫一座石山山體,連接36個墓室。墓誌銘稱墓室為,東宮、西宮、此墓就是按照宮殿模式設計建造的,配以禮器、微縮人俑、生前的珍玩,當時的奢侈品一應俱全,如此豐富的陪葬品必然導致盜墓成為一項十分有利可圖的勾當,這是任何嚴刑峻法都無法杜絕的行為。更是在亂世引起軍閥的公然盜掘,如著名的項羽毀秦始皇墓挖走大量兵器以充軍用,曹操設立專業的官員,摸金校尉來公然盜掘王侯墓葬以充軍需、黃巢起義軍試圖盜掘武則天及唐太宗的墓葬,史不絕書,每逢亂世則如此反覆。

黃泉下的世界對生者來講永遠充滿神秘的氤氳,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你生的意義,人最了不起的是知道必死卻能直面恐懼,給生命以意義,給個體以尊嚴,在這個層面講死亡不過是生的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