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人類和病毒,很可能一戰再戰

“20NN年3月。一種來歷不明的病原體強烈襲擊燕市,初步命名為花冠病毒。主要症狀是發燒、咳嗽、血痰、腹瀉,全身各系統崩潰。罹患人數達數千,死亡病例累計已數百。”

這是畢淑敏所著小說《花冠病毒》的開頭,該小說出版於2012年。

而2020年的畢淑敏,在聽到鍾南山院士明確新冠肺炎人傳人時,頓覺五雷轟頂,肝膽俱顫。

她不敢相信,病毒,又來了。

「她覺得自己聞到了病毒的味道」

2003年,畢淑敏對非典的認識來源於一次次的走訪,曾採訪非典一線醫生、護士、病患,去了外交部、國家氣象總局、軍事醫學科學院等機構,探訪各級衛生防疫部門……

她身穿特種隔離服,在焚化爐前駐留。與SARS病毒如此貼近,她覺得自己聞到了它的味道。病毒其實是沒有味道的,她聞到的也許是病人的排洩物和消毒液混合的味道。袋子密封非常嚴密,其實這味道也是聞不到的,只是她充滿驚懼的想象。

採訪之後,她沒有動筆,而陷入了長長的思考。思考後開始讀書,除了哲學和歷史之外,還有人類災難史、瘟疫史、病毒學、群體心理學、說謊心理學等。

她也曾什麼都不願寫,因為做出預判太難了。但那段時間,她甚至會不斷夢到各式病毒,確信它們潛伏在人類進步的階梯旁,伺機重出江湖。她覺得應該把自己知道的關於病毒的一切寫出來,因為這是一個作家應該做的。

8年沉澱和醞釀,1年伏案疾書,終於完成《花冠病毒》。

畢淑敏希望,小說所描述的,永是預見,而非重現。

「下一次它會不會再來」

“20NN年3月。一種來歷不明的病原體強烈襲擊燕市,初步命名為花冠病毒。主要症狀是發燒、咳嗽、血痰、腹瀉,全身各系統崩潰。罹患人數達數千,死亡病例累計已數百。”

“瘟疫驟起,如果你一直待在家裡,會感覺到並沒那麼危險。家還是原來的家,小環境仍保持穩定。走在大街上,會深刻感到瘟疫剿滅了人們所有的娛樂,取消了工作的快感。”

這是《花冠病毒》中,畢淑敏對病毒的描述。僅僅閱讀就讓人不寒而慄,因為這和現實中我們剛剛經歷的一切是那麼相似。所以,它時隔8年後再度被重溫熱議,網友驚呼它為“神預言”。

當人們覺得她是預言家,畢淑敏回應:“這些天有朋友不斷問我為何在8年前就有此預見?小說中有我對現實的觀察,但更多出自想象,勿需對號入座。”

在她看來,病毒遠遠比人類更為古老。如果一定非要說誰是地球主人,病毒一定比我們更有資格。病毒肆虐,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異?為何從原來的狀態奔逸而出,瘋狂地侵襲損害人類?我們如何與大自然的各種生物和平共處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不然的話,災難驟起時,我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災難離開時,我們也不清楚它因何而去。我們更不知道的是——下一次它會不會再來?人類生活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中。

此次人類和病毒之戰,很可能一戰再戰。她堅信這次疫情一定會過去,我們一定能勝利。不過,不能把病毒的某一次“消失”,當成永遠的勝利。要痛定思痛,要亡羊補牢。我們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慘重了。

「不哭不笑,而是去理解」

《花冠病毒》不只是一個關於病毒的故事,它更多的是探索當代社會人們在災難面前心靈危機的應對之策。表現人性在面臨危難時刻而迸發出的悲憫和無奈,在絕境中展示出的強大和堅韌。

一場疫情,侵害的不僅是人的身體,更有心靈上的傷痛。

作為從業二十多年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學作者,畢淑敏在《花冠病毒》中不僅僅講述了一個關於病毒的故事,更多的是探索當代社會人們在災難面前心靈危機的應對之策。

藉由小說這種震撼心靈的訴說,從而引起人們的警醒,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正如有人說,面對災難“不哭,也不笑,而是去理解”。在災難中思索人性與文明,是這些有關疫情的文學作品中永恆的主題。每一次災難都是一場噩夢,關鍵是夢醒時分的沉澱與洞察。

災難之下考驗了每個人的內心,病毒並不可怕,終會有戰勝它的一天,可怕的是人們的內心在災難面前也感染了這種“花冠病毒”,當我們面對災難,在身體和心靈遭遇突變,像本書中出現的那種極端困厄的狀況,最終能依靠的必是我們的心靈能量。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