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后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堪称“史上最难年”,就业环境也非常艰难,874万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急剧暴增,面临最难就业季。“双难”的环境无疑给毕业生扔了个“王炸”,毕业生的就业动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与此同时,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战火依旧,纷纷出台新一轮人才落户及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毕业生,提升城市人才引进竞争力。


南京成毕业生流入新选择


近日,大学生一站式网申平台梧桐果基于网站数据,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深度分析。根据分析报告,华东地区毕业生流入最多,占毕业生总流入量的39.72%,排名第一;华北地区排名第二,占比15.51%;华南地区排名第三,占比11.86%;华中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紧随其后;东北地区毕业生流入最少,占比5.71%。

报告称,长期以来,华东地区凭借沿海、沿江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国际、国内信息辐射速度快、经济基础较好、教育比较发达、新兴企业发展迅速等优势,成为我国最具就业吸引力的地区。相关人士表示,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往往更青睐百强双一流企业。像阿里巴巴、上汽集团、苏宁控股、浦发银行等知名500强企业都聚集在华东地区且应届生招聘需求旺盛,因此,备受毕业生青睐。

“后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南京高校资源丰富,有超过50所大学聚集在这里。图为南京仙林大学城。

在选择城市方面,北上广深作为一线城市代表,一直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选择地,也是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城市。但从2020届毕业生就业流向排名来看,北上广深不再独领风骚,吸引力在逐渐减弱,排在前三的分别为北京、上海和南京,广州和深圳则排到第六、第十名。其中,南京成为黑马,成功晋级前三名。从梧桐果统计数据来看,流入南京的2020届高校毕业生占比最大的城市是北京,占所有流入毕业生总数的6.47%;其次是来自上海的毕业生,占比为4.3%;来自西安和合肥的毕业生占比分别排在第三、四位。

随着新一线城市逐渐出台的落户、住房补贴、创业基金等“人才新政”,加上新一线城市近年来迅速发展、环境舒适、气候宜人、生活节奏适中、新兴行业逐步兴起,岗位需求也逐渐增多,南京、杭州等新一线城市逐渐成为毕业生就职首选。

卢杰今年从北京某高校毕业后,选择来南京工作。他表示,在北京,工作、生活等各种压力使得自己很焦虑,相比之下南京生活压力就小很多。同时,南京作为长三角的“战略支点”城市,充满着活力和潜力,非常适合年轻人奋斗。

“后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除了毕业生的自主选择之外,南京也积极出台一系列举措,吸引外地大学生来宁。今年4月,为降低疫情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南京出台《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新政明确,今年,南京市将组织本地各类企业推出20万个以上岗位,专项用于高校毕业生招聘。另外,市本级和各区还将安排不少于4000个事业单位岗位,开发1500个社区(村)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专门招录高校毕业生。此外,新政还提出优化就业创业培训,包括见习补贴对象放宽至非本市户籍见习就业大学生,见习期享受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80%的生活费补贴。


除外地毕业生流入,当地毕业生的留存也能充分反映当地城市的吸引力程度。根据梧桐果数据统计,2018届驻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存率为64.28%,2019届驻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存率为66.75%,2020届驻南京高校毕业生留存率上升至69.19%。


深圳“虹吸”武汉,下一个是谁?


通过梧桐果3年以来数据分析来看,企业发展空间大、晋升机制完善、薪水高成为 毕业生求职首选。

前不久,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又一次刷屏。这项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继去年公开8位入选者后,今年新的入选名单也逐一揭开面纱。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开的“天才少年”中,有4名来自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且其中3人拿到了“天才少年”最高档年薪201万元。

有人说“武汉人才留不住,总是深圳得人心”,现实也是如此,武汉与深圳就像两张严丝合缝的拼图。

武汉长于高校资源,“武汉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的说法,一度广为流传。但问题是,武汉缺乏匹配当地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岗位。此前有统计显示,留汉毕业生的专业主要分布在工科类,大部分经济学毕业生没能留在武汉。

“后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在日渐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即便是“人才大市”武汉,仍不乏危机感。图为武汉光谷。

数年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曾向媒体分析,武汉是一个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城市,对于拔尖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机会仅限于经济开发区和光谷,对就业率贡献更大的民营经济,在武汉体量并不够大。

与此相反,作为“高校洼地”的深圳,本地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并不能满足当地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品类更为齐全的产业资源的人才需求。

你的长处恰是我的短处,这样的匹配度,无怪乎缔造了两座城市的“亲密关系”。

早在2000年,华中科技大学就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根据学校官网2018年的介绍,该校累计培养学生5000多名,此外,其开办的MBA学历教育还培养了上千名企业管理人才。

反过来,武汉人才的大量涌入,也让深圳企业看到了武汉的潜力。

2018年,华为武汉研发基地投用。作为在中部地区最大的研发基地,其将重点聚焦光能力中心、智能终端研发中心等前沿科技。

而此前落户的腾讯科技武汉研发中心,同样定位为“腾讯在中部最大的研发中心和人才基地”,重点瞄准移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

事实上,在日渐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即便是“人才大市”武汉,仍不乏危机感。

2017年,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争取“五年留下100万大学生”。去年底,武汉向外宣称,截至当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过100万,提前完成目标。从今年4月起,武汉又提出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扩大招聘规模的具体措施,如取消毕业生落户限制、加大就业创业补贴、提供住房保障等优惠政策,力争全年留汉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不低于去年的水平。

“后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随着新一线城市推出人才吸引政策,不少毕业生选择“逃离北上广”。

武汉在留人,而深圳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武汉。

近日,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教师拟聘名单登上了网络热搜——该校高中部招聘的20位2020届毕业生中,居然有19人来自清华北大,其中有13人更是清北本硕连读,这阵容堪称“炸裂。”

当然,这还不是深圳个别学校才有的现象。去年年底,媒体多次报道深圳多所中小学招收清北毕业生为新进教师。

除了教育行业,近年来,清北毕业生奔赴深圳的现象,出现在金融、科技等各个行业。

去年有媒体根据各大名校的就业质量报告写了一篇《清北复交的毕业生都去哪了?》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来看,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些北京、上海名校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流向,全部为腾讯、华为等深圳企业。事实上,不仅是顶尖高校的人才,观察每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就能发现,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自2016年开始就接近零增长,而深圳每年的增量均超过40万,常年排名全国第一。

所以说“深圳正在虹吸北上广”,也并非夸张。


广州、宁波打响跨城市群抢人“第一枪”


近日,正在征求意见的《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提出:完善人才积分落户政策,推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户籍准入年限在广州累计认可。

这意味着,在长三角、珠三角相关城市的户籍准入年限,可以无缝对接到广州落户。换言之,在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缴纳的社保年限,可以直接纳入广州的社保年限,获得优先落户资格。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表示,广州的这一做法是一个创举,在此之前,没有城市有这样的“玩法”。长三角和珠三角有相互竞争的关系,广州的做法是一种“破冰之举 ”,能够让二者打破壁垒。

“后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北上广深不再是互联网人才的第一选择,新一线城市正在成为”掘金洼地“。图为杭州阿里巴巴滨江园区。

在过去,从杭州、南京等地到广州工作,除了大学以上学历可直接落户之外,其他人群多数都要重新累计社保年限,相当于一切都要从零积累,不利于人才的正常流动。

广州此举,开创了跨城、跨省乃至跨地区落户互认的先河,进一步消除了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的户籍壁垒,为自身“抢人”、也为全国户籍门槛放开做了率先示范。

这也意味着,珠三角向长三角发出了跨城市群“抢人”的第一枪。

不过,长期以来,在广深的主要流入人口来源地中,长三角占比不算高。根据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的统计数据,广州人才的主要来源地为深圳、北京、佛山和东莞,杭州、苏州、南京更是都在10名开外。同样,深圳也是如此。深圳的主要人才来源地为广州、北京、天津、东莞,而杭州、苏州、南京同样在10名开外。

这背后固然存在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也与珠三角、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主要产业结构不同有关,但两地户籍壁垒的存在,影响不容低估。

所以,珠三角向长三角掀起“跨城市群抢人”的新潮,无疑有着现实意义。广州迈开的这一步,同样有益于两大城市群的良性竞争。

“后浪”入海:人才去哪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就业,教育部也发布了最新的就业政策。

无独有偶,长三角城市也掀起了“跨省抢人”的新热潮。

近日,宁波发布人才新政,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缴纳的社会保险在申请落户时可累计纳入宁波缴纳年限。

与广州不同,宁波面向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走的是“长三角一体化”之路。相同的是,两城都不再集中于一省之内,而是向其他省市打开落户之门。

相比广州版的草案,宁波这一政策已经落地,并于9月11日正式执行,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跨省互认“社保”的城市。

广州、宁波的先行先试,得益于今年4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长三角、珠三角户籍准入同城化”的探索权,而且进一步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

此次广州、宁波率先开启跨省、跨地区乃至跨城市群的户籍互认,不仅加速了城市群之间的人才争夺,也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