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美國人的去世,外交部表示沉痛哀悼

12月21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在社交媒體發佈消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佈前主任傅高義去世。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期間,傅高義教授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位很好的朋友,我們將深刻懷念他。”


對這個美國人的去世,外交部表示沉痛哀悼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也在當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傅高義教授是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中方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對於他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傅高義教授為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做出了不懈努力。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做的貢獻。”


在哈佛首開中國社會學課程


傅高義1930年7月11日出生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特拉華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50年,他畢業於美國俄亥俄州威斯理安大學。在服過兩年兵役後,傅高義在哈佛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


開始研究中國是在他30歲那年,在耶魯大學任教的傅高義前往哈佛大學訪友,當時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獲得一筆基金,想培養研究中國的年輕學者,學成後可以留校任教。東亞研究中心教授向傅高義發出邀請,他就這樣走上了中國研究之路。


“傅高義”是他在從事中國研究後給自己起的中文名字。


他的英文全名是Ezra Feivel Vogel。因為Vogel的發音像是中文的“fugao”,再加上他英文名的首字母是E,他給自己取了“義”字。


按照傅高義的解釋,“義”在中文裡屬於很高的道德水準,也恰恰是他心中倫理的至高境界。


在哈佛大學裡,傅高義被稱為“中國先生”,不僅是因為他會講一口流利的漢語,更由於他對中國的研究與諳熟。


1961年,傅高義來到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開始學習中文、中國歷史、社會和政治。1963年他動身前往香港,由於材料和條件限制,他先著手以廣東為例進行研究。


通過大量的走訪和研讀《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他於1969年出版了《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該書詳細介紹了關於社會主義改造、土改的過程,當時在美國很具影響。


1965年,傅高義在哈佛大學開講中國社會,主要介紹1949年之後中國大陸的情況,這是哈佛大學首次開設中國社會學課程。


1973年,傅高義跟隨美國國家科學院贊助的代表團第一次訪問中國,這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美國代表團。


1987年,傅高義再次前往廣東,在7個月的時間裡,他走遍了70多個縣。


1989年,《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出版。這本書是外國學者全面研究和報道中國改革的第一本專著,對廣東改革開放的動因、性質、過程及前景進行了頗為全面系統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後,傅高義每年至少來一次中國。


據新華社2019年10月的報道,傅高義最近一次訪華是在2018年10月,他還從北京到山東體驗了一下中國的高鐵。


“美國人對中國不夠了解”


傅高義與中國有關的著作中,最知名的當屬《鄧小平時代》。


據《光明日報》報道,2000年,傅高義從哈佛大學退休,站在21世紀的起點上,他在思考應該做點什麼最有益於幫助美國人理解亞洲未來的發展。


一位記者朋友毫不遲疑地告訴他:“你應該寫鄧小平!”思索之後,傅高義斷定記者的話是對的:“亞洲最大的焦點是中國,而對中國的現代歷程造成最大影響的人是鄧小平。在改善這麼多人的生活水平方面,20世紀有任何其他領導人比鄧小平做得更好嗎?”


10年之後,2011年9月,《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出版,被譽為“瞭解當代中國的必備著作”。


對這個美國人的去世,外交部表示沉痛哀悼


2013年1月18日,鄧小平南方談話21週年紀念日當天,《鄧小平時代》中文簡體版在北京、深圳、成都三地聯合首發。


傅高義不止一次地表示過,《鄧小平時代》創作的初衷是為了讓美國人更瞭解中國。


2013年1月19日,傅高義以“鄧小平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改革”為題,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舉行了一次講座。


當被問及美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時,他回答說,美國人對中國有複雜的心理。一方面,美國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經濟大國,要是被別的國家超過,會不會有問題?另一方面,美國的失業問題比以前嚴重。一些美國人認為,是中國商品的湧入,令兩國貿易產生不平衡,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失業問題。


他還介紹說,有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大學裡的知識分子和比較瞭解中國的人,認為應該在政治、貿易方面和中國搞好關係。但很多普通人,那些教育水平不高、不瞭解中國的美國老百姓,則有顧慮、擔憂的心理。


“美國人對中國人不夠了解。在21世紀,美國人應該瞭解中國。中國的GDP已經超過日本,在10年、20年之內一定會超過美國,這毫無疑問。”傅高義說。


跨越半個世紀的三封信


作為“中國先生”,傅高義多次於關鍵時刻在中美關係的問題上發聲。


1969年,尼克松當選為新一任美國總統。費正清、傅高義等十幾位研究中國的著名學者給尼克松寫信,建議尼克松政府改變對華政策,與中國建立關係。


傅高義在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時回憶了寫信的契機。他表示,當時在哈佛的中國研究學者都認為當下是與中國接觸的最佳時機,於是便有了這封聯名信。


“我們說,現在是跟中國接觸的好機會。”傅高義回憶。


2019年7月,《華盛頓郵報》發表了題為《與中國為敵適得其反》的公開信。


該信由史文、傅高義、芮孝儉、董雲裳和傅泰林等長期從事中國問題的美國學者和政策制定人士撰寫。公開信在發表之際取得了百名學者的聯署簽名,此後又有大批學者通過網絡形式繼續簽名。


“我們寫這封信的原因,就是要呼籲和中國合作。要積極想辦法合作,避免衝突。”傅高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美國政府裡有一批人,對中國沒有好感,不願意和中國合作。但是寫這封信的人都認為,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仍舊要談合作,與中國合作。

必須要想辦法合作,不應該把中國當做敵人。


對這個美國人的去世,外交部表示沉痛哀悼


2020年4月,美國智庫亞洲協會中美關係中心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21世紀中國研究中心聯合發表題為《拯救來自美國、中國和全球的生命》的聲明。


聲明得到了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前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珊·賴斯、前美國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等93名美國前政府高官和專家學者的聯名支持,傅高義也在聲明上署名。


聲明表示,美中兩國若不展開合作,無論在美國國內還是全球範圍內抗擊疫情都不會取得成功。


“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就在近期,傅高義還在頻繁參加中國各種論壇、接受中國媒體採訪,解讀現階段的中美關係。


7月,在接受《環球時報》專訪時,傅高義表示,中國的增長潛力大得多,中國經濟可能會持續增長並在未來超過美國的規模。美國人屆時會發現很難接受這一點,但必須學會慢慢接受。


“美國曾犯過很多錯誤,比如,我們中的很多人不願接受中國的崛起。但我和很多人都在努力,爭取更好地和中國打交道。”傅高義說。


10月,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傅高義用流利的中文連說了幾個“沒想到”,“中國發展這麼快,我沒有想到,恐怕沒一個外國人能想得到。”在傅高義看來,中國的改革開放決策“了不起”,是它將中國推上了飛速發展之路。


11月26日,傅高義在線上參加在京舉行的第十八屆《財經》論壇時表示,在商業合作領域,美中雙方都應該有開放的政策。他建議美中雙方減少在投資等方面的限制,美中企業在知識產權等領域瞭解彼此關切,找到更好的方式來進行合作。


對這個美國人的去世,外交部表示沉痛哀悼


12月1日,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召開。這是傅高義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參加香山論壇。


對這個美國人的去世,外交部表示沉痛哀悼


他在發言中表示,目前中美關係處於歷史的低谷,這對兩個國家都是不利的。美國的一些政治家非常反華,他們對新疆、西藏和香港問題進行批評,但拜登為中美關係帶來了一個機會。


“我認為我們需要在高層、專業人士以及工作層三個層次做出努力,儘快推動美中兩國高層會晤、專業人士進行專業應對,工作層則在細節方面進行溝通。”他說。


傅高義還表示,美國不應該詆譭中國在世界範圍內所做的建設性努力,美國應該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地對待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