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鴻雁,捎一封信箋

鴻雁永遠是詩詞和國畫中最完美的代表著思緒的,在古代,鴻雁亦是書信的代稱託鴻雁,古人也會常常借用鴻雁傳書的傳說,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如王灣的那句:

歸雁洛陽邊

鄉書何處達

託鴻雁,捎去那個永遠,換取一封有你的信箋...



託鴻雁,捎一封信箋

在這句詩中,我們看見的是思鄉之情,雁歸洛陽,那是我的故鄉。

雁是歸鄉的過往,亦是對愛情美好象徵的形容。


託鴻雁,捎一封信箋

《秋蒲蓉賓圖》

詩句中的雁歸是思鄉,而這幅畫中的雁卻描繪得是兩情繾綣。

北宋畫家崔白的一幅《秋蒲蓉賓圖》更是美得出神入化。

此畫用工筆畫作就而成,畫功精細至美,此圖繪荷葉枯黃,芙蓉展豔,一派秋光旖旎,花間鶺鴒騰躍,翡翠踞,兩鴻雁振翅凌空,意在千里。

兩隻大雁飛行方向的變化形成對比,蓉枝和荷梗的方向又和他們的動勢保持一致。

大雁亦是代表愛情,即是忠貞之鳥,一生只悅一伴。

這幅《秋蒲蓉賓圖》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院。

小時候的秋天,最喜歡站在麥子收割完的田野裡。

抬頭看天空一群群南歸的雁群,從課文中學到的是大雁的寄鄉思。

原來古人對於大雁的喜歡並不無道理。


湘靈月色鼓瑟,月光清冷。

錢起的一首《歸雁》,

瀟湘何事等閒回

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絃彈夜月

不勝清怨卻飛來


託鴻雁,捎一封信箋

古人把大雁比作忠貞的伴侶,比作歸鄉的代表,比作孤單的哀愁。

我們常聽說鴻雁傳書這個詞,古人更把大雁比作寄信的郵差,關於鴻雁傳書,出自一個漢朝的典故:


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

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

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

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

這隻雁足上繫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

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

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大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視為“五常俱全”的靈物——哪五常?仁、義、禮、智、信是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為一隊雁陣當中,總有老弱病殘之輩,不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打食為生,其餘的壯年大雁,絕不會棄之不顧,養其老送其終,此為仁者之心。

這樣的飛禽總是惹人喜愛的,那種不棄忠誠的精神,難怪古人會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