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指的是什麼?

用戶69701497446


杜牧詩中的“後庭花”,不是花。

解釋這個問題,得先從南朝陳後主的一句詩講起:“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在陳後主的詩中,“後庭”是“後庭花”之省。由於歷史上陳後主驕奢淫逸,導致亡國,所以他所作的這首《玉樹後庭花》也被視為亡國之音。

那麼,為何又將一首詩稱作“音”呢?

因為古代的詩、詞是配合樂律吟唱的,有自己的音律,也算是當時是“流行歌曲”。所以,《玉樹後庭花》被稱作“音”,而且是亡國之音。

到唐代時,杜牧在《泊秦淮》中,寫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一句。此詩諷刺意味很濃,將秦淮河上的靡靡之音視為亡國之兆,故將其吟唱的小曲稱之為“後庭花”,也可直接理解為所唱為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

南朝陳後主詩中的“後庭”,所指為“後庭花”,但杜牧詩中的“後庭花”,卻已不再是花,而是指淫糜的亡國之音。至於有人考證推測,說陳後主的後庭到底栽的是什麼花,雖然有趣,但卻並沒什麼必要了。

不過,既然題主提及,倒也不妨提供一個比較貼切的答案,以便大家瞭解下“後庭花”到底是何種植物。

翻閱徐光啟《農政全書》,在第五十九卷中曾引《救荒本草》,稱“後庭花,一名雁來紅,人家園圃多種之”。

那麼,雁來紅又是什麼樣的呢?書中另有記載,稱“其眾葉攢聚,狀如花朵,其色嬌紅可愛”。只是,這樣的解釋未免太過抽象。但可以肯定的是,很多人都曾見過,甚至家中還曾種過,下面這張圖片,便是雁來紅的一種:

再次歸納這個問題的答案:杜牧詩中的“後庭花”,意在諷諭秦淮河淫糜之風,化用了南朝陳後主《玉樹後庭花》中的“後庭”,但所指已不是花,而是亡國之音,亦可直接理解為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


夕陽下的晚楓


“後庭花”被如今某些想法邪惡的人給玩壞了,同樣被玩壞的還有“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這句經典詩詞。

《後庭花》全名《玉樹後庭花》,是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最喜歡聽的曲子,因為陳叔寶當了亡國之君,因此《玉樹後庭花》後來成了亡國之曲的象徵,說起後庭花,就代表了亡國之音。

“後庭花”原本是一種花,因多在江南大戶人家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

後庭花觀賞性強,有紅白兩色,白花盛開時,滿樹傑花,樹冠像白玉一般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又因花色美麗,被民間作為樂府民歌中一首情歌的曲名。

帝陳叔寶(陳後主)喜歡聲樂,擅長創作,他給這個曲子填上了新詞,詞的內容為: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這是一首豔麗的宮詞,典型的花間派風格,再經女樂唱出,就是靡靡之音。

陳叔寶的最愛便是與兩大寵妃張麗華和孔貴嬪玩樂,一邊玩一邊欣賞《玉樹後庭花》,因而不理國政,國力衰弱,最後被隋朝所滅,恥辱亡國。據說隋軍殺入陳朝後宮時,陳後主正抱著張麗華、孔貴嬪三人,躲在一口井裡瑟瑟發抖,於是陳叔寶一下出了名,成了亡國之君的典型代表。

唐代大詩人杜牧有一次夜泊秦淮河,欣賞著秦淮夜景,聽著女妓唱著《玉樹後庭花》,回憶起陳叔寶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故事,不禁感慨萬千,寫就了名詩《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知道了“後庭花”的歷史淵源,希望以後直男們看到“後庭花”就不想想歪了;至於被著名大導演王晶玩兒壞的“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更是“詩聖”杜甫的名作名句,大家一定不能再玩了。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寫了一首七絕,名為《泊秦淮河》: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裡的後庭花指的是什麼呢?其實,杜牧詩裡的後庭花指的是陳朝最後一個皇帝陳後主所作的一首豔曲,名為《玉樹後庭花》: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陳後主陳叔寶是一位亡國之君,凡是與他相關的東西都必然要跟亡國扯上關係。比如他修築高樓,專寵張麗華與孔貴嬪,還把張麗華抱在腿上去見大臣。他只知縱情歌舞,對於隋朝幾十萬大軍壓境卻不聞不問。最終,韓擒虎帶兵攻入陳朝皇宮,他竟然帶著張麗華等人躲進了一口枯井裡。

因此,後世對於陳後主的評價確實不怎麼樣,儘管他那首《玉樹後庭花》文采不錯,甚至到了唐朝還在傳唱。但是,卻被杜牧指斥為亡國之音,是一種不知亡國將至的隱喻。



後庭花,原本是指開在宮廷花園裡的一種花。由於被陳後主一寫,便被冠以亡國的罪名。只不過,到了後來李後主,宋徽宗的時代,人們對這兩個皇帝就是同情多於指責了。


傅斯鴻


文物小奇談:我看了50個回答,居然沒人解釋“後庭花”是什麼花,悲哀

如題,明明人家題主問的是“後庭花到底是指的什麼花?”歷史上有沒有一種花被稱為“後庭花”?可是翻了好半天,發現居然大家都在東拉西扯,從頭到尾沒講過什麼才是“後庭花”?

普及陳後主是誰?普及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故事?講述這首詞的歷史背景?拜託能不能看清楚題目再來胡說八道。

真相是:當時的確有一種花就叫做“後庭花”,也就是雞冠花。

唐代詩人杜牧在夜泊秦淮時,聽到對岸酒家的歌女聲樂,於是寫下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來呼應隋煬帝的“地下若逢陳後主,豈宜重溫後庭花”的詩句。

北宋年間,大文學家蘇轍在《寓居六詠》中標註:“或(有的人)言,矮雞冠即玉樹後庭花”,這是關於此花最早的解釋。

此後,王灼在《碧雞漫志》中也提到:“吳蜀雞冠花有一種小者,高不過五六尺,或紅或白,世人曰後庭花”。

也就是說,自大北宋年間起,雞冠花的一種就被稱為“後庭花”了,這才是真相。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字,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築的精彩


亦文亦物


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後庭花到底指的是什麼呢?下面堂哥引經據典幫你分析一下。

我們熟知隔江猶唱後庭花是出自於唐朝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這也是引用後庭花的典故而已,也沒說後庭花是什麼?

那麼後庭花是什麼呢?

據公開資料顯示,

後庭花是指花名。雞冠花的一種或者雁來紅的異名。出自於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 吳蜀雞冠花有一種小者,高不過五六寸,或紅,或淺紅,或白,或淺白,世目曰後庭花。”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五九引明·朱橚《救荒本草》:“後庭花,一名雁來紅,人家園圃多種之……其葉眾葉攢聚,狀如花朵,其色嬌紅可愛,故以名之。”這裡是後庭花指花名的意思,但是這首詩中應該不是指花名了,可見後庭花應該是一首曲或者詞牌名。

那麼,到底是什麼呢?

後庭花又指樂府清商曲,是吳聲歌曲名。 在唐代為教坊曲名。出自於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因為其辭輕蕩,而其音甚哀,故後多用以稱亡國之音。《玉樹後庭花》的原詩是: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那麼為什麼成後庭花為亡國之音呢?南朝陳後主是誰呢?

陳後主即是陳叔寶(553年-604年),南朝陳宣帝陳頊長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時期陳朝最後一位皇帝,582年-589年在位。這位仁兄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被俘。也就是那位和妃子躲到井裡,最後被俘的皇帝。大家應該有印象吧!

在歷史上,有幾個亡國之君是比較相似的,類似的還有那個後主李煜,也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被當皇帝耽誤了的文人啊!

那麼,理清了上面的脈絡,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晰地瞭解到,後庭花即是曲牌名,是根據陳後主的那首詩改變的一首曲子,用來比喻亡國之音的,不過我們聽過,如果你有,可以分享一下!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先來了解一下這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後庭花。”意思是:賣唱的歌女不懂什麼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高唱著玉樹後庭花。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南朝陳後主所作樂曲,這靡靡之音導致了南朝的土崩瓦解。如今戰亂紛爭,人們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詩人對國家安全產生了極大的隱憂。

”後庭花“原本是一種花,因多在江南大戶人家庭院中栽培,故稱”後庭花“。後庭花觀賞性強,有紅白兩色,白花盛開時,滿樹皆花,樹冠像白玉一般美麗,故又有”玉樹後庭花“之稱,又因花色美麗,被民間作為樂府民歌中一首情歌的曲名。

詩人看到都亡國了,秦淮河才子佳人還在聽陳後主所作《玉樹後庭花》之曲。故感慨萬分,諷刺當時的達官貴人不在乎國家存亡,猶在夜夜笙歌,各自享受!





東嶽隱仕


你們想象的那個意思,是後世人們玩壞的,比較早的是《金瓶梅》。杜牧還有一句詩,也被玩壞了,大家可以想想是哪句。

《夜泊秦淮》,作者杜牧: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所謂後庭花,是陳後主陳叔寶所做的一首曲子,大抵是讚揚后妃姿容之淫詞豔曲,後世已有蓋棺論定,以其為亡國之音。




為何這樣說?

可在《陳書·皇后列傳》中一窺端倪。

後主寵愛後宮美人,分別計有張貴妃(張麗華),龔、孔二貴嬪,王、李二美人,張、薛二淑墾,袁昭儀,何婕妤,江修容等。又以後宮女子中識文斷字者,稱為女學士。後主每每引領賓客與眾女學士、貴嬪等遊宴歡娛,共賦新詩、互相贈答,而採其最豔麗者為曲詞,再被以新聲,然後選漂亮的宮女美眉成百上千人,排練演唱、載歌載舞。

這些曲詞中最出名的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曲中所寫,都不過是讚美張麗華、孔貴嬪等后妃的無雙美貌,“大指所歸,皆美張貴妃、孔貴嬪之容色也”。

這其實是把治國當成了節目表演,採新詞譜新聲就相當於現在流行歌曲的作詞作曲,請宮女演練就如同現在歌唱節目後面的伴舞。從這方面來說,陳後主一定滿身的音樂細胞,一個娛樂節目的超級策劃人和忠實觀眾。




然而——

治國不是兒戲,不是表演。

而是經世濟民的大智慧。

用現在的話形容,張麗華並不是一般女人,很厲害。她才辯強記、善於察顏觀色,後主怠於政事,有司啟奏國事政事,需要轉請兩個宦官進來稟告,而後主每每將張麗華抱在膝上,小兩口在打情罵俏中就將一國大事吩咐決定了。如果兩個宦官記不住,或有遺漏,張麗華還給他們列出章程,寫在紙上。

這在後主眼裡當然是非常能幹,於是更加寵愛,冠絕後宮。

有人不守法度,便求告貴妃,或貶逐大臣、或升降官吏,都因張麗華和孔貴嬪一言而決。這事實上會形成一個惡循環,後主越寵愛,兩人越得勢,越能幹政。

終於,“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而“閹宦便佞之徒,內外交結,轉相引進,賄賂公行,賞罰無常,綱紀瞀亂矣

”。

樓頭張麗華門外韓擒虎此時遠在長安的隋朝已勵兵秣馬、磨刀霍霍,江南猶自歌舞昇平、咿咿呀呀。

小杜一句千古興亡之嘆,將這種滑稽放大至了頂峰。




陳叔寶所做曲子如下: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單以詩句而論,確實堪稱辭采華麗,富貴之氣逼人。

然而依一國君主之尊,所親力親為者,竟耽於溫柔鄉鼓搗這等繡花枕頭、銀樣蠟槍頭一樣的東西,則這位君主的雄心壯志,大概已不比眼中之沙礫更多。



和他一樣的還可以舉出兩例,如南唐後主、詞中之帝李煜,其詞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字字泣血,可惜都是亡國後的無奈哀嘆。在其與大小周後飲酒調笑時,賦“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又是何等豔麗!

再如宋徽宗趙佶,工書工畫工詩,且都是蔚為大家,可惜其諸事皆能,惟不能為官家,最終引發了“靖康之亂”,與欽宗一道,被擄北上,囚於五國城,老死於腥羶之地。

當皇帝,宋仁宗才是最佳標本,資質一般,幹啥都不行,可是就是不多說話,秉性善良,因此史家稱其“諸事皆不能,惟能做官家”,這才是國家之幸、社稷之幸!



王事情


後……後庭……後庭花?說實話,沒有文化的人很容易把這個充滿浪漫詩意的美妙詞彙理解偏了,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稍不留神,古詩詞或者一個簡單的成語就容易被人玩壞了,當然了,不是說這個人的思想有多央髒,而是社會進步了,思想開放了。

先說一下這句帶有歧義的詩詞的出處以及背景。

這句詩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泊秦淮》,詩詞全部為: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詞的大致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瀰漫著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的砂礫之上。傍晚,我把小船停靠在秦淮河畔,一個靠近酒店的地方。金陵賣唱的歌女似乎就像不知道亡國之痛的黍離之悲,竟然肆無忌憚的在對岸高唱著著流行歌曲《玉樹後庭花》。

我們讀完了釋義也能瞭解到,這首詩應該是杜牧的即景生情之做,在建康秦淮河兩岸酒家林立,雖然建康不是唐王朝的首都,但建康是六朝都城,代指的意義不言而喻。

詩詞的前兩句自然不必多說,主要是為了引出後面的“近酒家”、“商女”、“亡國恨”以及“後庭花”。也是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近酒家”這三個字就像是啟動了一道閘門,那滔滔江水汩汩而出。

其實,很明顯,全詩就是要借古諷今,主要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當然更重要的是間接反映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彌補他們腐朽空虛的靈魂,他們可能忘了南朝荒淫 誤國的陳後主因為荒淫無度,最終使陳家王朝壽終正寢了。

我認為應該重點介紹一下南朝陳後主的“光輝事蹟”,自然就明白了這“後庭花”是什麼意思了。

南朝陳後主陳叔寶(553到604),窮兇極奢,沉湎聲色,是一個典型的昏君。當時北方強大的隋朝隨時準備渡長江而南下,陳家王朝馬上面臨著滅頂之災了,可是陳叔寶還在每天寵愛妃子張麗華,因為張麗華頭髮長七尺,油光錚亮,特別招陳叔寶喜歡。

為此,陳叔寶還專門寫了一首歌詞,歌詞的題目就叫《玉樹後庭花》,其中有一句甚是妖豔:“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你聽聽,這樣詩詞文筆,完全沒有任何意境可言,更沒有技巧可言,分明就是赤裸裸地對妃子肉麻的讚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是陳家王朝沒有被隋文帝楊廣滅亡,這首詩詞根本不入流,更不會流傳至今。

而陳叔寶這個人比之劉禪有過之而不及,亡國之後,居然沒有亡國之痛,依然是每天吃喝玩樂,甚至隔三差五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但,隋文帝對他可不賴,不僅免了他的罪,還對他很照顧,每次有宴會也都叫上他,當然了,隋文帝不是問他“樂不思蜀”的事,而是怕他傷心,沒有演奏他家鄉的音樂。

後來,陳叔寶竟然沒心沒肺地去向隋文帝要官職,原因竟然是每次朝集宴會都無法和別人交談,只因為沒有官職名號。這可把隋文帝樂壞了,也更加瞧不起他了。監視陳叔寶的人向隋文帝報告說,陳叔寶每日喝的大醉,隋文帝也就放心了,心想,一個醉鬼,每天醉生夢死的能有啥作為,也就不再管他。最後,陳後主也病死了。

陳後主的事蹟,到了後來,人們經常拿他的事蹟作反面教材,比如李商隱就曾寫過《隋宮》,裡面有一句是這樣的:“……地下若聞陳後主,豈宜重問《後庭花》……”意思就是,昏君楊廣要是死後在地下碰見了陳叔寶,兩個人估計一起在唱《玉樹後庭花》。真是絕妙的諷刺,一針見血。

因此,“隔江猶唱後庭花”中的“後庭花”指的就是陳叔寶作的曲子《玉樹後庭花》的簡稱,陳叔寶沉溺於美色不能自拔,作為一國之君卻整日與後宮妃子尋歡作樂,最終導致亡國,所以後世把這個曲子當成了恥辱的亡國代表作,杜牧就是在六代亡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才創作出千古名作《泊秦淮》,為後世人們警醒。



小小嬴政


博大精深、鞭長莫及、日久生情、操之過急、上下其手、有求必應、光陰似箭、面壁思過、舌戰群儒、深不可測、知根知底、吞吞吐吐、大凶之兆……

咳咳,中國文化不可謂不“博大精深”,諸如這樣被玩壞的詞語可真的是一摞又一摞。

一本正經的說,在這句詩裡的後庭花,可不是大家以為的某些東京很熱或者一本正道中的後庭花,而是生長在江南的一種花的名稱,一般都是在自家的庭院中栽培,因此被稱之為“後庭花”。此花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這種,盛開時如同樹冠如玉般的美麗,故而由“玉樹後庭花”之稱。

除此之外,民間樂府歌又以此花為曲名,創作了一種情歌的曲子,而後南北朝陳朝末代皇帝陳後主,為此曲填上了新詞後,此曲在宮中大火,陳後主陳叔寶,沉湎聲色,不問政事,不愛江山只愛美人,在北方強大的隋朝準備渡江一統天下時,陳後主還在後宮和美嬌妻妾諸如張麗華張貴妃、孔貴人整日喝酒嬉戲,吟詩作樂。

有這樣的一個皇帝,焉能不亡國,這個江南小王朝陳國在陳叔寶的手裡僅僅不足七年,便被隋朝所滅,相傳陳國滅亡之時,陳後主正和他的美麗姬妾們,聽著這首曲子,嬉戲玩樂呢。

因此,此曲又被稱為亡國之音。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這是唐朝著名詩人杜牧《泊秦淮》中著名的詩句,借商女不知亡國恨,還在歌唱《玉樹後庭花》此等綺豔輕蕩的靡靡之音,來諷刺當時晚唐政治,國家大臣沉湎酒色之中,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


木劍溫不勝


這是唐朝詩人杜牧有名的《夜泊秦淮》中的最後一句。


整首詩為: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後庭花指的是《玉樹後庭花》,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所做。

是歌曲,是被用來唱的:

“麗宇芳林對高閣,新裝豔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
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


這首歌,寫的是陳後主讚美他的的嬪妃嬌羞媚態,堪與鮮花比美競妍,但又充滿了哀怨、不捨的靡麗之音,哪有一點帝王之豪氣,難怪他會亡國,遭後人恥笑。


陳叔寶繼位之時,正值隋文帝開國之初。文帝有削平四海之志,於是隋朝之群臣,爭勸隋文帝伐陳。


南陳朝已是危在旦夕,可陳叔寶卻深居臨春閣,整日裡花天酒地,不問國事。


在他周圍聚集了一批文人騷客,天天和他的妃嬪們群集在一起,飲酒、做詩、聽曲,在所做之詞中選那些豔詞,譜上新曲,由歌女們彈唱。


《玉樹後庭花》就是其中之一。


以後,“後庭花,”就成為了有名的亡國之音。


杜牧生於晚唐,家族顯赫,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


對於自己的家族,杜牧也一直有優越感,他曾寫詩誇耀家中的萬卷藏書,可見他很珍視這種家學傳統,他自己從小飽讀詩書。


可是在他降生的那個年代,“安史之亂”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唐朝廷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宦官專權,貧富不均加劇。


祖父去世後,他目睹了杜氏一門的日漸敗落,再無法依靠家族的世襲庇廕,只有靠自己。


儘管他精通詩賦古文,談兵論政也頗有見地。可是,卻生不逢時,空有滿腔愛國之志,卻報國無門。


因為當時的唐王朝,上行下效,縱情聲色,狎妓輕狂之舉,蔚然成風。


就連詩人自己也是“美容姿,好歌舞,風情頗張,不能自遏”。


這首詩寫於作者遊秦淮時。作為六朝古都的繁華地段,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飲酒享樂的場所。


就連胸懷大志的詩人也常到這種娛樂場所,可見身不由己。


在船上,聽見對面歌女在唱《玉樹後庭花》,歌聲哀傷,心裡不是滋味。


因為此時的唐朝,早已過了鼎盛時代,敏感的詩人已經感到了國家的危機四伏。

國家已是如此,你們還在這裡唱“玉樹流光照後庭。

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唉……


在他的眼前,隋兵當年陳師江北的情形猶在眼前,一江之隔的南陳朝危在旦夕,陳後主們依然終日尋歡,謊言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歷歷在目。


所以,觸景生情,寫下來這首《夜泊秦淮》,來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


此詩有三恨:一恨商女不知此曲的來歷,二恨陳後主的昏庸無能,三恨那些不知吸取教訓,仍醉生夢死的晚唐統治者。


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擔心及深深的無奈的複雜情感。


一方面是詩酒風流,縱情聲色;一方面卻是心懷治國安邦的遠大抱負,卻又報國無門。


在那樣的大環境下,詩人也只能如此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