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閨女

“黃花”閨女稱謂在我國十分盛行,人們為什麼管那些沒出嫁的少女(確切講處女)稱為“黃花”閨女 呢?還得從我們的傳統文化說起。

“黃花”閨女

“閨女”一詞,源於古代的封建思想傳統。那時, 不像現在社會講究男女平等。在封建社會,女子地位低下,不能像男子那樣去外面打拼,須遵從三從四德思想,特別是富家女兒,更是如此,講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閨”字,本意是內門,舊時指女子居住的內室,因此,古代人稱女孩子為“閨女”。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就講少女時期的楊玉環為:“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而用“黃花閨女”來稱呼未婚少女,有三個版本。

版本一:源自於南北朝前

在古代,未婚少女在梳妝打扮時,有“貼黃花”一說。就是少女們根據自己的喜好,用黃顏色顏料在額上或臉兩頰上畫成各種花紋,也有用黃紙剪成各種花樣貼上的。同時,“黃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所以,在閨女前面加上“黃花”二字,就說明這個女子還沒有結婚。

“黃花”閨女

《木蘭辭》中木蘭回到闊別多年的家裡,進門後首要事情就是:“推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來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迴歸女兒身,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版本二:梅花落公主額上,成梅花妝

算來歷史悠久。源自於宋代李昉等編修的《太平御覽》:“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黃花”閨女

大意是: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一天,她在宮裡遊玩累了,便躺臥於宮殿的簷下小憩,微風吹過,臘梅花隨風而落,有幾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額頭上,經汗水漬染後,在公主的前額上留下了臘梅花樣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

額頭有臘梅花痕的壽陽公主,更加嬌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皇后見了十分喜歡,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著,三天後才洗掉。

從此,愛美的壽陽公主便時常摘幾片臘梅花,粘貼在自己前額上,就像如今的化妝。宮女們見了也跟著仿效,時人稱之“梅花妝”。

後來,“梅花妝”之後進一步流傳到了民間,那些官宦大戶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們,更是爭相仿效。

“黃花”閨女

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

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版本三:黃花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

這個說法相對簡單,主要是取意。"黃花"在古代時代指菊花,而菊花是“我花開後百花殺”的堅強鬥士,不懼嚴寒,綻放於霜雪之時,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人品性的高潔,所以,就有人把"花黃"兩字顛倒,用在"閨女"一詞前面,構成"黃花閨女"一詞。

用菊花比喻少女,一方面表示少女還沒有結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靈純潔、品性貞潔。後來,這一用法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久而久之,"黃花閨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詞了。

“黃花”閨女

現在,父母長輩們對於女兒的稱呼有很多,溫馨點兒的稱“小棉襖”,寶貝些的叫“掌上明珠”,文雅些的為“小女”,而最受人們喜歡的稱謂,還是流傳千年下來的“閨女”愛聽親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