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匈奴戰":衛青、霍去病扶搖直上?新式打發成功完成蛻變

引言:

在我們印象當中,中原王朝在與遊牧民族征戰的過程當中,都是輸多贏少。 而漢武帝時期對抗匈奴的一系列戰役可能是中原王朝為數不多的勝利之一。我們現在都自豪的稱自己為漢族人,也和這時期的一系列戰役有關。因為漢族一直被異族壓著打,好不容易來了一回高光時刻,當然會被大書特書。

在漢代最有名的兩個將勵應該就是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個人在於匈奴人的戰役當中可謂是百戰百勝,戰功彪炳。 自衛青之後,冠軍侯也成了中原王朝對於將領的最高獎賞。我們現在都知道霍去病打得匈奴潰不成軍,一直追悼狼居胥山,就是匈奴人的神山。現在有一個成語叫做封狼居胥,就是來源於這個典故。

與

狼居胥山

不過現在有另一派的觀點認為,霍去病根本就沒有到達狼居胥山。因為這兩座山現在都在內蒙古境內,是現在的陰山和賀蘭山,而當時漢朝還不具有穿越重重大漠的方法,所以說他們一直追趕匈奴到了狼居胥山可信度並不高。 這個結論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議,引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者來研究。

根據現代考古學的發展,得出了一個最終結論,那就是霍去病的確到過狼居胥山。 2017年的時候,考古學家發現了最直接的證據,那就是班固寫了一篇"燕然山銘",刻在了燕然山的山體之上 。燕然山的位置也在內蒙古的邊緣,所以可以確定漢朝人的確到達過蒙古。不過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衛青和霍去病能封狼居胥,而李廣卻淪落到"李廣難封"的地步?

"馬邑之謀"漢朝和匈奴正式撕破臉

漢武帝和匈奴最早的戰爭是"馬邑之謀",那是在公元前133年左右,年輕氣盛的漢武帝終於受夠了在匈奴面前的唯唯諾諾,打算用一場酣暢淋漓的戰爭來抒發漢朝心中的這一口惡氣。這口氣已經憋得太久了,從開國君主劉邦開始漢朝就一直受著匈奴的氣,甚至有一次匈奴的使者直接來向呂雉提親,這對於漢武帝來說是一個奇恥大辱,也是許多漢族人心中永遠的痛。

與

漢武帝畫像

《宋書》記載:"且漢文和親,豈止彭陽之寇;武帝修約,不廢馬邑之謀。故有餘則經略,不足則閉關。何為屈冠帶之邦,通引弓之俗,樹無益之軌,招塵點之風。"

雖然馬邑之謀的過程非常平淡,漢武帝派遣了二三十萬軍隊打算在馬邑附近伏擊匈奴,可是匈奴並沒有上當,而是很快就看破了漢朝的陰謀主動撤退。可以說這場戰爭幾乎沒有打起來,可是這卻代表了漢朝政策的一個大轉向。 這場軍事行動徹底撕破了漢朝和匈奴之間的遮羞布,從那以後開始雙方大大小小的戰爭如影隨形。

4年之後,漢武帝派出了4路大軍打算圍剿匈奴,但是三路大軍都吃了敗仗或者是徒勞無功,本來以為這是又一次的無功而返,但是卻有人送了漢武帝一個小驚喜,自己的小舅子衛青小勝一場,殺敵700餘人。 這對於漢武帝來說的確是個驚喜,也是衛青成名之路的開始。 自此之後衛青的崛起之路就一發不可收拾。

與

衛青:電視劇劇照

公元前124年,漢朝軍隊主動發起了對匈奴的進攻,這次的重點放在了右賢王所在的匈奴西部,東部和中部只是派了小股部隊進行牽制。 這一次衛青率領3萬騎兵深入了匈奴內部,打了右賢王一個措手不及,衛青獲得了巨大的戰果,右賢王只有狼狽的帶著自己幾百名親衛倉皇逃走。

霍去病的崛起,李廣的沒落

和衛青的一帆風順,李廣可謂是前途艱澀。我們現在都知道一句話,那就是李廣難封 ,李廣雖然已經成名多年,也是匈奴眼中的心腹大患,但是在衛青斬敵700的時候,李廣卻倒黴的遇上了匈奴的主力部隊,搞得全軍覆沒,連自己都搭了進去成為了俘虜,最後也是依靠運氣才僥倖逃脫。不過這並不是李廣最倒黴的時候,他的倒黴之路還有很長。

公元前121年,另一位名將登上了歷史舞臺,那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接連發動了兩場戰爭,一場戰爭在春天,一場戰爭在夏天。 在春天那場戰役當中霍去病橫掃匈奴部隊,殺敵8000多人,甚至還活捉了匈奴王的兒子。 這一場戰役霍去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殺敵,機動性是最大的關鍵,所以並沒有收穫很多俘虜。

與

霍去病畫像

但是在夏天那場戰爭當中,或許便徹底打通了河西走廊,把河西走廊上的匈奴人全部驅離,殺敵3萬多人。這場戰爭還導致了匈奴徹底的分裂, 其中一個派系的集團率領10萬人直接投降了漢朝。 河西走廊的打通應該能算是漢武帝征伐匈奴最大的成果,之後的絲綢之路也是通過這一條道路才開始繁榮起來。

公元前119年,按照計劃霍去病的目標是匈奴王庭,而衛青去攻擊左賢王。 後來由於情報出錯,衛青和霍去病交換了進攻方位,導致衛青率領的非主力部隊遇上了匈奴的主力部隊,但是衛青還是斬殺上萬人,把匈奴的所有糧草輜重一把火燒光。而霍去病則率軍主力部隊把右賢王部一鍋全端了。

與

李廣畫像

《漢書》記載:"去病與左賢王戰,斬獲首虜七萬餘級,封狼居胥山乃還。兩軍士死者數萬人。前將軍廣、後將軍食其皆後期。廣自殺,食其贖死。"

可是這兩位將軍的功勞,卻代表了李廣這位老將的徹底謝幕。 李廣本來應該跟衛青一起遇上匈奴的主力部隊,但是李廣分配到的任務是打前鋒, 所以他率領的部隊在衛青部隊的前面。你以為李廣的倒黴事就是提前遇上了匈奴的主力部隊嗎? 李廣迷了路,根本就沒有趕上這場戰爭。所以衛青在責問李廣為什麼沒有到的時候,李廣沒有辯解引刀自刎,這位征戰三四十年的老將就此謝幕 。

為什麼衛青和霍去病能夠封狼居胥,而李廣只能黯然謝幕

一直覺得很奇怪,李廣作為和匈奴糾纏了30多年的老將,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匈奴人在衛青和霍去病出現之前也一直把李廣作為眼中釘和肉中刺。可是為什麼在衛青和霍去病把匈奴當包子的時候, 李廣卻踏上了倒黴之路一去不復返了?到了後來李廣難封這句話, 已經成了後代讀書人懷才不遇的經典語碼。

如果我們深入細節的話,就能夠發現潛藏在歷史深處的原因,那就是漢朝和匈奴的戰爭規模其實沒有我們想象當中那麼大。 你看我們前面說的漢武帝派出的軍隊動不動就是幾十萬,這說明了漢朝和匈奴的戰爭應該非常的龐大才對。 漢朝的軍隊很龐大沒有錯,但是衛青和霍去病的敵人卻未必。

我們現在都知道遊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男人騎馬放牧,女人燒火做飯。他們並沒有發展出像中原王朝這樣規範的軍隊制度,平時所有男人都是牧民,一到戰爭就騎馬上陣。 以公元前127年的戰役為例,按照歷史記載衛青遇到了匈奴的兩個部落,在一番苦戰之後繳獲的牛羊有上百萬頭。

與

逐水草而居的部落

《漢書》記載:"今年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為滷,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案榆溪舊塞,絕梓領,梁北河,討薄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一十七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八百戶。"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的話,會發現如果衛青真的繳獲了上百萬頭牛羊,這說明遇到的根本不是部隊,就是一個遊牧民族的駐地。沒有人打仗會帶著上百萬頭牛羊在軍隊當中,所以衛青攻擊的肯定是他們的部落。所以衛青斬獲5000多人中,也許有大量的平民。

我們也可以就此推斷,衛青和霍去病之所以次次成功,很有可能他們就是適應了這種新式的打法,看到遊牧民族的部落就進行攻擊。

而以李廣為代表的老將,卻很難適應這種打法。 因為在中原的戰爭當中,往往是將對將,兵對兵, 你把敵人的士兵殺了或者是俘虜都是可以的。但是對於那些婦女兒童和一些平民很少會有軍隊去刻意劫掠。 所以李廣和在匈奴的戰爭當中也不會去針對平民,只是和匈奴軍隊打仗。 這就能夠說明為什麼李廣很難取得龐大的戰果,而衛青和霍去病可以,因為這兩個年輕人沒有李廣的包袱。

評價

你可能會說,上面的推斷也許只是你的個人猜測而已,你有證據嗎? 會有這種疑問其實也非常正常,因為霍去病和衛青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是兩個非常經典的形象,但是根據現在的一些研究上面的這些說法應該是正確的。舉個例子來說吧。

公元前123年,衛青率領部隊向匈奴王庭發起了進攻,可是這一次衛軍部隊遇到的不是普通的遊牧部落,而是匈奴的正規部隊。最後的結果是漢軍斬首數千人,但是卻後撤到了定襄。這說明衛青在這場戰爭當中是吃了虧的,不然以衛青的性子是不會撤退的。果然衛青對於這場戰役的結果非常的不滿意,所以再次率軍出征。

與

漢朝與匈奴的局勢圖

不過這一次衛青卻遇到了匈奴主力部隊的圍攻, 右軍匈奴部隊圍殲,幾乎是全軍覆沒。雖然最後的結果是殺敵上萬,但是漢朝也是半斤八兩。所以從這個案例當中我們就能看出來,面對正規軍的時候漢朝軍隊這邊也沒有多少優勢。 這一次也是衛青親自上陣,也沒能取得好結果,這就能佐證我們上面的結論,如果想要獲得大勝,就得襲擊那些匈奴部落。

這其實也給了我們一個看歷史的新角度,我們一般都是以最後的成就來判斷這個人的能力,但是一個人能力的發揮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李廣雖然有能力,但是因為放不下心中的包袱,束手束腳,落得一個黯然退場的下場。而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新一代將領,卻很快能夠適應新的戰爭打法,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參考文獻:《漢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