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劉邦最先進入咸陽為什麼沒有像項羽一樣破壞咸陽?

文史生


先問一個問題:誰會無緣無故地破壞自己的私有財產?

先不論劉邦項羽的品性如何,劉邦沒有破壞咸陽或許單純地是因為咸陽有可能成為他的領地。

根據懷王之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劉邦就是那個先入定關中的人,而根據這條約定,他就應該成為關中王。

如果劉邦成為關中王,咸陽就屬於劉邦的領地,阿房宮就屬於他的私有財產。

劉邦沒有破壞咸陽就是等著楚懷王與各路諸侯履行約定,將咸陽納入彀中。

然而在項羽眼中,劉邦進入咸陽完全是鑽了空子。

項羽北上救趙,牽制了秦軍主力,劉邦由此輕易地進入了咸陽。

項羽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大怒。


身為義帝的楚懷王說話並不能作數,最終還得聽項羽的。

此時的天下幾乎已經恢復到東周時的亂世,而且比東周更亂。

楚懷王以空名尊為義帝,就如同東周時期的周天子。

實際的霸權則在西楚霸王項羽手中,猶如齊桓晉文之類的霸主。

這便是模仿東周以後天子只存虛名,霸主享有實權的崩壞的封建體系。

而項羽為何火燒咸陽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將咸陽據為己有,也為了發洩一己私憤。

蓋棺定論地說,項羽只是一個擁護封建霸權的復古主義者。

項羽想恢復的是東周時期諸侯爭霸的封建社會,他想要成為的也是齊桓晉文一樣的封建霸主。

在滅秦以後,他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各路諸侯,並沒有想著一統天下當皇帝。

所以項羽並沒有覺得咸陽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於是便屠城以洩憤。

項羽的屠城,固然說明了其殘暴的一面,也說明了他根本就沒有將咸陽據為己有的心思。

項羽作為一個封建霸權的擁護者,他只是想成為一個霸主。

秦的滅亡,其實可以看做封建主義向專制主義的反撲。

項羽的分封並沒有讓其他諸侯服氣,於是再次天下大亂世必然的事情。

然而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劉邦也讓劉邦成為了他最大的敵人。


且看本人相關問答中更加詳細的分析:

鴻門宴上最緊張的時刻,項羽為什麼沒有殺死劉邦?


項羽如果在鴻門宴中殺了劉邦,那項羽會當皇帝嗎?能建立什麼朝代?


天上人間文史鑑


秦始皇在巡視途中病亡,宦官趙高夥同李斯逼扶蘇自殺,扶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繼位,奸臣趙高和胡亥狼狽為奸胡作非為、民不聊生,各地出現了許多起義隊伍,其中劉邦和項羽是兩隻主要的反秦力量。

起初,劉邦的軍事力量不及項羽,在進軍咸陽時楚懷王與劉邦、項羽約定,先攻下咸陽者為關中王,當時劉邦向秦都咸陽進發時兵不滿萬人,但在謀士張良及一干軍事幹將的有力輔佐下一舉提前攻下秦都咸陽,此時趙高和秦二世相繼而亡,子嬰繼位46天就投降劉邦,秦朝亡!

劉邦攻下咸陽後面對豪華的咸陽宮和美色、財寶,就想住在裡面,在謀士張良讓樊噲一再勸說曉以利害後、還軍霸上,劉邦安撫百姓、廢除秦的苛政,同時與百姓“約法三章”有力的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擁戴劉邦做關中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劉邦能一統天下是情理之中!

反觀項羽進入咸陽後,殘暴行事,殺子嬰、燒阿房宮殘害當地百姓,如此殘暴的項羽豈能不亡!



泰安方圓


長頁說史,觀點獨立,歡迎大家點評。

劉邦先進入咸陽,沒有像項羽那樣燒殺搶掠,反而是退出了咸陽。這就顯示了劉邦的過人之處。

一,過程

劉邦大軍先進入咸陽,看到豪華的宮殿、美貌宮女和稀世珍寶,於是,大部分人癲狂了,感覺富貴在我手啊,以後就是享福的日子了。劉邦同志也情難自禁,想留居宮中,盡享美女,擁抱富貴。

不過,還是有些明白人的。

武將樊噲,別看一傻大粗,可明智著呢,一心忠主,冒死犯顏強諫,直斥劉邦“要做富家翁”。哇啦啦,膽子特大。然而,劉邦究竟明白事的,也不和他一般見識,但也根本不予理睬。部下的一些賢達志士對此心急如焚。但沒用,勸不了。

在這關鍵時刻,一肚子&藥水的大神張良出場了。

他向劉邦分析利害,勸道:“秦王多做不義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進入咸陽。既然您已經為天下人剷除了禍害,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大軍剛入秦地,您就沉溺在享樂中,這就是所謂助桀為虐了。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願沛公聽從樊噲等人的話。”

張良語氣平和,但軟中有硬,尤其是話中對古今成敗的揭示以及“無道秦”、“助桀為虐”等苛刻字眼,擊中了劉邦軟肋,隱隱地刺疼了劉邦近乎沉醉的心。關鍵是劉邦同志是有偉大理想的,可不只是要一個小小的漢中,他要的是全國的美女的。於是,劉邦假裝愉快地接受了這卓有遠見的規勸,下令封存秦朝宮寶、府庫、財物,還軍霸上整治軍隊,以待項羽等其他幾路起義軍。

同時,劉邦還採納張良建議,召集諸縣父老豪傑,與之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並通告四方:“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安諸如故。凡吾所以來,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還派人與秦吏一起巡行各地,曉諭此意。

結果,博得了秦民的一致擁戴,爭先恐後用牛羊酒食慰勞軍士。劉邦見狀,又命令軍士不要接受,傳出話去:“軍中糧食充足,不要勞民破費了。”秦地百姓聽罷此言,越發高興,惟恐劉邦不為秦地之主。

二,分析

劉邦要做天下之君,而不是一地之主,自然志向遠大。只顧眼前之事最好不做的。最終理智戰勝了貪慾。仔細據文分析分析,有這麼幾條。

1,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鍾情享樂,暫時爽了,後患無窮的。得民心難呢,失民心容易。張良勸的好啊,你剛剛剷除了禍害,轉眼你自己又做了禍害,那和暴秦有什麼兩樣呢?

所以,劉邦聽得進勸,乾脆好事做到底,又搞了個約法三章,那更獲得了漢中百姓的心。失去的暫時享樂和獲得永久的人心又算得了什麼。

2。強敵未除,怎可安心。

當時劉邦力量不大,還很弱小,你這時候在咸陽為所欲為,卻犯了項羽的忌,面對強大的項羽的怒火,劉邦能擋其鋒嗎?沒那個實力吧!還不如示之以弱。讓項羽藐視他,然後韜光養晦,等待機會崛起。

如果劉邦任意妄為了,結局估計和李闖王沒什麼兩樣,幸虧有張良這麼明智之士。而且劉邦非常信任張良,聽得進勸。

張良的這個勸就如高升勸朱元璋廣積糧,緩稱王九字方針一樣高瞻遠矚啊。

三,劉邦既然想做天下之主,咸陽也是他的王土

為了未來考慮,他也不可能像項羽那樣不顧後果,只要他能成為皇帝,最終這些都屬於他的,誰也拿不走。反之,他把自己的地盤弄的烏煙瘴氣,反而要花大價錢治理,得不償失。當然,這些必要條件就是劉邦是一個長遠目光的主,否則,不是對牛彈琴嗎?像項羽那樣的人,就10條張良也沒得什麼卵用,所謂沒有遠慮,必有近憂。

也正因為劉邦本人非常睿智,又有'自制力,加上有張良,蕭何,韓信三駕馬車的輔佐才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