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成為市場上的期貨麼?

奈飛推出的全新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The Social Dilemma——直譯為社交困境)是針對社交媒體對每個人的時間佔用,對年輕人成長的異化,以及其背後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不良上癮行為的一次全方位地梳理,道出了富可敵國的高科技平臺對每個人生活滲透帶來的危害。貌似免費的產品和服務,本質上是把消費者變成商品,而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也讓“人類未來消費選擇“的期貨交易蓬勃發展。


廣義而言的社交媒體,包括社交電商、刷屏的各種內容或者包裝成內容來吸引人眼球的東西,給現代人帶來的最直接的問題是上癮。過去幾年許多人對人工智能潛在威脅的探討都聚焦在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人工智能是否會變成邪惡的黑勢力,等方面。最常引用的鏡頭是施瓦辛格在《終結者》中扮演的人形機器人,擔心機器人會成為毀滅人類的超級武器。


被大多數人所忽略的恰恰是,在AI到達奇點之前,會首先抵達讓人上癮的時點,而這一時點已經到來,越來越多的平臺依賴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把製造上癮,也就是佔用更多人的時間和注意力,作為自己商業模式的核心。如果你感受過刷屏時的時間飛逝,你就不得不承認“上癮”的無所不在。


指數級的增長,成為移動互聯時代創新企業實現發展的模式,其背後有三方面的推手:

1)增加交互,增加消費者使用的時間和頻次。

2)快速發展,依賴口碑相傳,邀請更多人使用,充分發揮網絡效應謀求乘數級的增長。

3)廣告變現,更加有效地把對消費者的洞察和對他們消費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變現。


另一本書,《監視資本主義》(Surveillance Capitalism)的作者是哈佛大學退休教師扎波夫,則給這種消費者變現給出更清楚地界定。變現的是”消費者行為和認知的漸進的、緩慢的、細微的改變”,而平臺售賣的卻是確定性,對消費者未來行為預測的確定性;依賴的是預測力,現階段的人工智能更準確地說可以被界定為預測機器;而準確預測的基礎則是大數據,尤其是海量消費者行為的大數據。


其結果是構建了一個人類未來消費選擇的期貨市場!你願意成為被市場上隨意交易,價高者得的期貨麼?


你願意成為市場上的期貨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