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劳动节,向他们致敬

这个还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五一假期,让很多人都不敢放松,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以防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这其中,有治愈流浪精神病人的医生护士、有照顾困难老人的护理人员、有陪伴失孤儿童的“妈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身体力行、不舍昼夜,为城市的困难群众服务着,努力着,让民政工作更有温度,让这座城市更有爱。

这个劳动节,向他们致敬

这个劳动节,向他们致敬↓

成都市精神病院精神七科副主任潘光君:

双向“作战” 筑牢精神障碍患者的安全防护墙

成都市精神病院有个才成立2个多月的科室——精神七科。尽管它“年纪”轻,却承担着专门收治疫情期间城市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艰巨任务。潘光君便是该科室的副主任。在疫情防控工作最紧张的时候,身为共产党员的他,主动站了出来,请缨加入精神七科,不舍昼夜,不辞辛苦,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一边治愈着看得见的“敌人”——随时可能狂躁的患者的精神疾病;一边严防着看不见的“敌人”——必须挡在门外的新冠病毒。

“我们医院本身承担着收治成都市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任务。疫情期间,这部分人群流浪于人群密集场所,流动性大、来源不明、接触人群不明、流行病学史不明、自我防护能力低下,无疑成为了疫情蔓延的潜在危险。因此,医院于今年2月9日紧急成立了隔离病区即精神七科,用2天时间腾出一层楼,专门来收治这部分人群。”潘光君说,精神病医院在玻璃、门窗等设计上有特殊的设计标准,较普通医院会更加坚固结实,这就导致医院通风性相对较差,对疫情的防控也必须更加严格。自然,科室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也会成倍增加许多。

“我是党员,应该冲锋在前!守护我院职工和几百名长期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我的责任……”关键时刻,潘光君带领全科室14名医护人员,日夜不息地守在31个病房中,防护服、帽子、口罩、护目镜、防护面罩、手套便是他们的武器。

大部分时候,他贴身的衣服总是湿润的,脸上常常是一道道深深的勒痕,手指总是被汗水泡得发白。他每天在病房间来回穿梭,详细掌握着每一名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常常半天时间就走了1万多步。当患者不愿进食,他便将餐食送至床旁一勺一勺喂患者服下;当患者不愿吃药,他便自掏腰包准备小零食作为患者服药后的奖励;当患者冲动伤人或自伤,他并不害怕,及时控制患者行为并守候床旁……

这个劳动节,向他们致敬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全医院人心吊在嗓子眼的事情。就在2月12日这天,120救护车送来一名湖北籍流浪人员。该患者有明显精神障碍症状,并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经初步诊断,患者有肺部感染症状,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此时,潘光君又站了出来,主动承担起该患者医学隔离观察的任务,与其他3名医务人员分两组,不分昼夜轮流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由于患者精神症状丰富,为确保参与隔离观察的女同事的人身安全,他主动要求延长值守时间,并穿上尿不湿,坚持不吃、不喝、不如厕长达12个小时,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动态调整治疗方案,及时控制了患者精神症状。2月24日,青羊区疾控中心和成都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检测结果均显示,新该患者型冠状病毒检测呈阴性。

看到最终检测报告,潘光君长舒一口气,一场长达59个小时的医学隔离观察宣告结束。一转身,他继续投入到了下一个“战场”。

“年轻,扛得住!”1987年生的潘光君,不过30出头。疫情期间,长达10多天的轮班,让他经常把病房当家、把沙发当床,嘴上说着“不苦”,心里却满是对妻儿的牵挂和歉疚。说到这里,他有些哽咽,眼中泛起泪花。“妻子是这里神经内科的护士,虽然都在一家医院,但是害怕交叉传染,我们大多时候只能远远望上一眼。3岁的女儿也只能交由外婆照顾。”

尽管如此,他也始终把“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精神科医生,我会守好医院阵地,守护好我们职工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他的带领下,疫情期间,精神七科已先后收治流浪精神障碍患者81人,截至目前,未出现一例感染病例。

这个劳动节,向他们致敬

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福利科护理员廖先芬:

为了照顾“孩子们” 3个月没回家

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福利科护理员廖先芬没有想到,今年春节,她会留在院内,和老人们一起过。而这一留,已是3个来月了。

今年48岁的廖先芬来院里工作已经5年多,每天的工作便是负责老人的起居。每天5点半起床,自己收拾好了就去照顾老人,帮他们洗漱、换尿不湿,给他们喂饭、喂药,然后带他们到院内走走,陪他们看看电视,说说话。“他们就像娃娃一样,真的挺乖的。”廖先芬向记者传授起她照顾老人的秘诀,“一个字,就是哄。张婆婆、李婆婆,喊甜点儿,做事情耐心点,他们自然就会喜欢你的。”

今年1月21日,福利院启动了新冠肺炎防控应急预案,并按要求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原本已买好回家车票的廖先芬主动放弃休假,退掉了车票。“对不起啊,今年情况特殊,院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不能回家过年了。”在电话中,廖先芬这样对家人说。

这个劳动节,向他们致敬

她口中的“孩子们”,正是福利院里一群智力障碍的特困人员。她们有的年龄甚至比廖先芬还大,但总是一口一个“廖阿姨”地喊着。而这位廖阿姨在疫情期间更是不敢放松丝毫:一直住在楼层值班室,与他们同吃同住;细心地教他们洗手、戴口罩;不厌其烦地帮他们擦干净脸上的脏污;在喝完苦口的汤药后给一颗甜甜的糖;在晚上睡觉时帮她们掖好被角......

“他们表达谢意的方式很简单,就是抱抱我,亲亲我,挽着我的手散步。我觉得,有这些就足够了。”廖先芬说,在这三个月里,她的家人时常会来看她,隔着大门,给她送些吃的、穿的,但她总觉得,还是跟院里的“孩子们”更亲一些。“我的父母都不在了,最初到福利院就想把这的老人当成父母来侍奉。现在我负责照顾这群特困人员,他们其实很单纯,你对他们好,他们就对你好。尽管他们并不懂这次疫情是什么,但只要我多盯着、多看着,保护好他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廖先芬觉得“一切都会过去的”,她只是希望,能早点带她的“孩子们”出去逛逛,看看外面、这精彩依旧的城市。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缪梦羽 供图 市民政局 编辑 田莉 校对 王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