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勞動節,向他們致敬

這個還在疫情防控期間的五一假期,讓很多人都不敢放鬆,依舊堅守在崗位上,以防隨時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這其中,有治癒流浪精神病人的醫生護士、有照顧困難老人的護理人員、有陪伴失孤兒童的“媽媽”……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身體力行、不捨晝夜,為城市的困難群眾服務著,努力著,讓民政工作更有溫度,讓這座城市更有愛。

這個勞動節,向他們致敬

這個勞動節,向他們致敬↓

成都市精神病院精神七科副主任潘光君:

雙向“作戰” 築牢精神障礙患者的安全防護牆

成都市精神病院有個才成立2個多月的科室——精神七科。儘管它“年紀”輕,卻承擔著專門收治疫情期間城市流浪精神障礙患者的艱鉅任務。潘光君便是該科室的副主任。在疫情防控工作最緊張的時候,身為共產黨員的他,主動站了出來,請纓加入精神七科,不捨晝夜,不辭辛苦,始終奮戰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一邊治癒著看得見的“敵人”——隨時可能狂躁的患者的精神疾病;一邊嚴防著看不見的“敵人”——必須擋在門外的新冠病毒。

“我們醫院本身承擔著收治成都市流浪精神障礙患者的任務。疫情期間,這部分人群流浪於人群密集場所,流動性大、來源不明、接觸人群不明、流行病學史不明、自我防護能力低下,無疑成為了疫情蔓延的潛在危險。因此,醫院於今年2月9日緊急成立了隔離病區即精神七科,用2天時間騰出一層樓,專門來收治這部分人群。”潘光君說,精神病醫院在玻璃、門窗等設計上有特殊的設計標準,較普通醫院會更加堅固結實,這就導致醫院通風性相對較差,對疫情的防控也必須更加嚴格。自然,科室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也會成倍增加許多。

“我是黨員,應該衝鋒在前!守護我院職工和幾百名長期住院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我的責任……”關鍵時刻,潘光君帶領全科室14名醫護人員,日夜不息地守在31個病房中,防護服、帽子、口罩、護目鏡、防護面罩、手套便是他們的武器。

大部分時候,他貼身的衣服總是溼潤的,臉上常常是一道道深深的勒痕,手指總是被汗水泡得發白。他每天在病房間來回穿梭,詳細掌握著每一名患者的病情發展情況,常常半天時間就走了1萬多步。當患者不願進食,他便將餐食送至床旁一勺一勺喂患者服下;當患者不願吃藥,他便自掏腰包準備小零食作為患者服藥後的獎勵;當患者衝動傷人或自傷,他並不害怕,及時控制患者行為並守候床旁……

這個勞動節,向他們致敬

這期間,發生了一件讓全醫院人心吊在嗓子眼的事情。就在2月12日這天,120救護車送來一名湖北籍流浪人員。該患者有明顯精神障礙症狀,並伴有發熱、咳嗽等症狀。經初步診斷,患者有肺部感染症狀,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可能。此時,潘光君又站了出來,主動承擔起該患者醫學隔離觀察的任務,與其他3名醫務人員分兩組,不分晝夜輪流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由於患者精神症狀豐富,為確保參與隔離觀察的女同事的人身安全,他主動要求延長值守時間,並穿上尿不溼,堅持不吃、不喝、不如廁長達12個小時,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精神狀態,動態調整治療方案,及時控制了患者精神症狀。2月24日,青羊區疾控中心和成都市疾控中心的核酸檢測結果均顯示,新該患者型冠狀病毒檢測呈陰性。

看到最終檢測報告,潘光君長舒一口氣,一場長達59個小時的醫學隔離觀察宣告結束。一轉身,他繼續投入到了下一個“戰場”。

“年輕,扛得住!”1987年生的潘光君,不過30出頭。疫情期間,長達10多天的輪班,讓他經常把病房當家、把沙發當床,嘴上說著“不苦”,心裡卻滿是對妻兒的牽掛和歉疚。說到這裡,他有些哽咽,眼中泛起淚花。“妻子是這裡神經內科的護士,雖然都在一家醫院,但是害怕交叉傳染,我們大多時候只能遠遠望上一眼。3歲的女兒也只能交由外婆照顧。”

儘管如此,他也始終把“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放在第一位。“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精神科醫生,我會守好醫院陣地,守護好我們職工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他的帶領下,疫情期間,精神七科已先後收治流浪精神障礙患者81人,截至目前,未出現一例感染病例。

這個勞動節,向他們致敬

成都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福利科護理員廖先芬:

為了照顧“孩子們” 3個月沒回家

成都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福利科護理員廖先芬沒有想到,今年春節,她會留在院內,和老人們一起過。而這一留,已是3個來月了。

今年48歲的廖先芬來院裡工作已經5年多,每天的工作便是負責老人的起居。每天5點半起床,自己收拾好了就去照顧老人,幫他們洗漱、換尿不溼,給他們餵飯、喂藥,然後帶他們到院內走走,陪他們看看電視,說說話。“他們就像娃娃一樣,真的挺乖的。”廖先芬向記者傳授起她照顧老人的秘訣,“一個字,就是哄。張婆婆、李婆婆,喊甜點兒,做事情耐心點,他們自然就會喜歡你的。”

今年1月21日,福利院啟動了新冠肺炎防控應急預案,並按要求實行了封閉式管理。原本已買好回家車票的廖先芬主動放棄休假,退掉了車票。“對不起啊,今年情況特殊,院裡的‘孩子們’需要我,我不能回家過年了。”在電話中,廖先芬這樣對家人說。

這個勞動節,向他們致敬

她口中的“孩子們”,正是福利院裡一群智力障礙的特困人員。她們有的年齡甚至比廖先芬還大,但總是一口一個“廖阿姨”地喊著。而這位廖阿姨在疫情期間更是不敢放鬆絲毫:一直住在樓層值班室,與他們同吃同住;細心地教他們洗手、戴口罩;不厭其煩地幫他們擦乾淨臉上的髒汙;在喝完苦口的湯藥後給一顆甜甜的糖;在晚上睡覺時幫她們掖好被角......

“他們表達謝意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抱抱我,親親我,挽著我的手散步。我覺得,有這些就足夠了。”廖先芬說,在這三個月裡,她的家人時常會來看她,隔著大門,給她送些吃的、穿的,但她總覺得,還是跟院裡的“孩子們”更親一些。“我的父母都不在了,最初到福利院就想把這的老人當成父母來侍奉。現在我負責照顧這群特困人員,他們其實很單純,你對他們好,他們就對你好。儘管他們並不懂這次疫情是什麼,但只要我多盯著、多看著,保護好他們,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廖先芬覺得“一切都會過去的”,她只是希望,能早點帶她的“孩子們”出去逛逛,看看外面、這精彩依舊的城市。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繆夢羽 供圖 市民政局 編輯 田莉 校對 王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