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榆樹的夕陽

方丘邊上,不知道何時有人落下幾株小苗。

沒有人為它澆水,沒有人為它施肥,來年打春,全都發了芽,小山村裡的人都覺得礙事,只有老餘,一個五十來歲的老頭,在人們的鋤下,保下了一株最幼小的樹枝。


老榆樹的夕陽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誰也覺得,那一株小苗長不大!

只有老餘不介意這株小苗,在這荒山小村,只有這株小苗與他為伴。

不過才三天,小榆樹苗再次抽出了嫩芽,老餘在夕陽下看著搖曳的殘枝,嘴角掛起了一絲微笑。老餘干脆就在這方丘邊上墾出了幾畝地,種了點豆子。就算水再少,也是要給小榆樹苗澆一點,不過半年多的功夫,小殘枝,變成了小樹苗,,在夕陽的點綴下,顯得小有姿態,大家都把這株起死回生的樹,稱為“老餘的樹”。

秋沙勁旅

“老餘的樹”起死回生,成為了大家口中的閒談。

老餘不以為然,稱“是這塊地好”

春去秋來,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在秋季顯得格外荒涼。

略顯破舊的電臺中傳來了沙塵暴的警告,難為這悅耳的忠告,就好比是催命的鐘聲!

村裡的幾戶人家,把地裡的莊稼,搶收,把土牆築牢,把屋頂蓋嚴實,等待著風沙的到來。

地壟邊上的小榆樹牽動著老餘的心。

在風沙來領之際,老餘特地為它改了好幾層稻草,壓了好幾塊大石頭!做好這一切的老餘,在夕陽中撒下汗水,握緊老拳,又加了幾剷土。


老榆樹的夕陽

圖片來源與網絡

到了第二天夜裡,風沙席捲而來,夜吼殘歌,攝人心魂,屋拍瓦動,煙塵如浪。

老餘心裡面一緊,還是得出去看下,掛上老式礦頭燈,捲起大軍衣,扯了兩股繩子,摸上了地壟,他心裡明白,好不容易才成活的小苗,真是不忍心看它被風吹走。

當老餘上了地壟,藉著微弱的燈光,發現整個地邊都被翻起來了,壓上的稻草,碎石,都被吹跑了,老餘的心裡,說不出的失落,說不出的疼痛,探出袖口,試了試風的方向,是西邊。立馬緊了緊衣褲,向西邊前進。

風吹後心涼,步踏溼葉深。一路的殘枝敗葉,老餘不敢抬頭,直到日上三竿,老餘還不止步。這棵樹苗,究竟值多少錢,老餘心裡知道,這並不是什麼名貴的樹,這只是一株,想要成長的樹,不管發生什麼事,老餘都想給它一次機會。

終於在沙塵退去之後,老餘在石頭縫裡看到了熟悉的身影,就是那株榆樹苗,上邊還有鏟子留下的痕跡,老於一時激動,大步向前,卻不提防,這個地方已經被風沙侵蝕,撐不住老餘的重量,石頭,黃沙,榆樹苗,一起下落,老餘是老林手,單手甩出兩股繩子,套在了突起的一塊石頭上,拉住了自己,另一隻手,拽住了榆樹苗。

本來以為沒救了,幸好村裡的幾個年輕人發現榆樹苗不見了,老餘也不見了,順著風向來找,把老餘和“老餘的樹”救了回來。

直到夕陽西下,把榆樹苗栽回了原處,夕陽灑下餘暉,小樹苗又一次死裡逃生!


老榆樹的夕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培林防沙

西北邊境小村,時常遭到風沙侵蝕,善良的人們紛紛捐贈樹苗,政府響應時代的號召,一群有志青年陪伴著專家進駐西北小村。

老餘的村子也受到了照顧!

專家親自勘察地形,親自測試土壤,親自挑選樹苗,決定種下胡楊。

為了種植胡楊,專家親自挑選了一塊地方,就是這古老的小方丘,這邊地勢坡度正好,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當大家熱火朝天地準備為胡楊清理場地的時候,老餘反對了!

老餘認為,這裡是耕地,這是一片活土,是長莊稼的好地方,胡楊生命力頑強,應該種到後邊的那塊沒有人去的空地上。

專家讓大夥兒把老餘關起來,稱他為嚴重的落後分子。

很順利的將整塊地爬平,遇到“老餘的樹”大夥兒都悄悄的繞開,把胡楊按照專家點的方陣,有規矩的種下去,專家說,那會長成一片非常美麗的胡楊林。

三天後的,傍晚,老餘被放了出來,飯都沒吃,直接爬上了小方丘,一個一個整整齊齊的小坑,坑裡邊

是一株又一株的乾柴一般的胡楊。

老餘嘆了口氣,這就是以後防風的胡楊林。

一樣落下,一株小小身影映入眼簾,那是,那是一顆榆樹,老餘非常高興,枯瘦的手臂異常振奮,直接抓住榆樹,搖了搖,沒動,再搖了搖,還是沒動,這是真的,這還是那株小榆樹。


老榆樹的夕陽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老餘非常欣慰,並不是因為領導給的那點補償,也不是因為專家沒有糾纏他,只不過是意料之外的那棵小榆樹居然還在。

老餘在夕陽下自言自語,在這片不怎麼肥沃的土地上,希望小榆樹長成大榆樹!

掛袋輸藥

種下了大量的胡楊,專家先回到了城裡,留下了幾個大學生做善後工作。

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過了幾年,胡楊在夕陽下的垂影都可以遮蔽這一小塊地方,期間城裡的人好幾次想要掘掉這棵榆樹,但是都被村裡人擋住了。

這棵樹,不僅僅是老餘的樹,不僅僅是活著的唯一的一棵榆樹,它數次死裡逃生,更像是人們心中的支柱,告戒著自己,應該不用放棄自己的這塊土地,可以有新的希望,新的生機,這篇落後村落,會有新的光明。

到了有一年開春,胡楊沒有再長,大家都明白,肥沃的土壤下,胡楊沒有往下紮根。

專家再一次來到,看了看胡楊,看了看榆樹,要把榆樹刨起來,研究一下,老餘差點就跟人家玩命,“這他媽什麼專家”滿嘴粗話,又把老餘關了起來。

在村裡人的勸說下,保住了那棵地壟上的榆樹。

專家,將一個塑料袋掛在了楊樹上,村裡人不懂,也不問,每天就在小方丘,上看著,直到夕陽落暮,才回家。

老餘倒是很好奇,向城裡打聽,費了兩斤棗幹,問明白了,這是新技術,給胡楊治病用的。老餘看了看胡楊,看了看榆樹,“你可別生病啊,這麼個治法,哎呀,沒法說!”

後來老餘到城裡看病的時候,看到了城裡的樹都掛著一個袋,自己進了醫院也掛了一個袋,自此之後,老餘就時常感嘆,時代不同了。

透過榆樹的夕陽,映入人眼,老餘,抬起頭,左右看看,真漂亮,不過是荒涼的小山村,也只有這份夕陽醉人心。

天邊的一匹紅錦在榆樹小枝的裝點下,顯得略顯缺憾,投落地下的赤影,卻溫暖了老餘的臉龐!


老榆樹的夕陽

圖片來源於網絡

西北林場

胡楊的生命力從不讓任何人失望,不過半年的時間,有了一片林場!

此時的榆樹雖然長大了,但是跟胡楊相比,略顯瘦弱,在壯觀的林場中,顯得格格不入!

大家再也不會關心這株榆樹。

當夕陽的餘暉,灑落在樹葉上,淡淡的樹皮泛起了些許銀光,人們從田野中歸來,胡楊像一個個勇敢的衛士守護著這片土地!

熱的時候,大夥兒靠在邊上,感受著跨過樹葉的微風,沉浸在柔和的樹蔭之下。

這一年多來,沒有風沙,莊稼長得壯實了很多,人們比平時要累的很多,這片土地迎來了久違的祥和。

老餘看了看長大的胡楊,再看看那株榆樹,還是選擇靠在榆樹根上看夕陽,這幅夕陽柔景圖是這個偏遠小村莊最珍貴的財富,她平靜,沉澱了幾輩人的努力,她秀實,容納了所有人的希望。


老榆樹的夕陽

圖片來源於網絡


與此同時,村裡邊的後輩已經長大,他們成了村裡的頂樑柱,為村裡引入了更新的思想,將這一片胡楊林用鐵絲網圍了起來,做成了一個林場,不知道為什麼,大家從林場邊上經過,總覺得夕陽離著有點遠。

時代新秀

村裡的日子越來越好!

新一輩的少年回到了村裡,想為村子搞點發展,最吸引他們的是這片胡楊林。

夕陽籠罩了方丘,數百胡楊,在風中搖曳,這片土地彷佛就要改頭換面。

終於來了一個富商,清一色的黑色追風小車,整齊劃一的裝束,聽說了這有片胡楊林,要買幾株。

村裡人不知道該說什麼,年輕人作主,想要買掉幾株,反正少幾株也不受影響。

這年,老餘真的老了,走了都需要拄著柺杖,來不及走到村口,富商已經帶著五株胡楊離開了!

方丘上留下了五個樹墩,倒也方便了人們可以坐在上邊休息。

年輕人用這筆錢,重新購買了胡楊樹苗。

老餘坐在樹墩上,看看面前的榆樹,看看天邊的落日,嗅了嗅飄過的微風,“我老了,你們都長大了”


老榆樹的夕陽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新種下的胡楊還沒有出芽,又來了幾路商人,買的胡楊數目越來越大,年輕人毫不猶豫將胡楊賣出,等大家再出門,胡楊林已經不見了,只剩下一株不起眼的老榆樹,怎麼講價,人家也不要,方丘上只剩下一堆樹墩和一棵老榆樹。

夕陽毫不吝嗇的灑下金輝,遍佈方丘的樹墩再也無法擋住這份光芒,一抬頭,不覺得有幾分刺眼,,不經意間吸一口氣,感覺有幾分乾澀。

人們再次回來休息的時候,都聚在了老榆樹下,不同的是,周圍多了很多樹墩。

老餘夕陽

方丘上撤去了鐵絲網,新種下的胡楊沒有長大,再一次恢復了往日的寧靜,不同的是,往日的小榆樹苗長成了大榆樹。

村裡的老人也慢慢故去,多少次年輕人提出伐掉這棵榆樹,老人們都不同意!

一直到老餘故去。

那個時候,又來了一次風沙,沒有了胡楊,新一輩人根本不知道怎麼抵禦沙塵侵襲。

老餘帶著一幫老人,挨家挨戶的勸說。年輕人貌似對新建的樓房很是自信,沒有人聽從老餘等人的勸說。

老餘沒辦法,只好把一應物件擋在建築前邊,包括廢棄的鐵絲網,無用的破布,能用的一切都用上。

過了一天,風沙並沒有到!

年輕人心裡笑話老一輩人,盡做些無用的事,將這些都拆毀,,扔掉。

到了夜裡,沙塵到位,聲同翻書,跌宕不止。

偷偷地從角落裡看去,沙塵漫天,沒有一絲月光。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有好多的新房子玻璃門窗盡毀,道路也被沙塵覆蓋,十幾年前的風沙彷彿又來到了眼前。

老餘拄著柺杖看了看周邊,看了看老榆樹,整個小村莊,確實與眾不同了,以往的空地都長草,現在的空地都堆滿了水泥,以往的樹都朝上長,現在的樹朝邊上長,過去的矮小平房,比不了現在高樓小間。

今日的夕陽顯得無比的柔弱,那是風塵掩蓋了雙目。

老餘揉揉眼,笑了笑,“老了,那榆樹疙瘩好像也看不清了!"

在老餘去世以後,大家想把他埋在老榆樹下,專家來了,不同意,要伐掉這棵樹,研究一下!

人們沒有說什麼,另尋了一處墓地。

後來,村裡的老人說,那是老餘的樹,老餘走了,樹也該走了!


老榆樹的夕陽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夕陽不再

後來,專家選擇種下了胡楊,只不過再也沒有人靠在樹邊,看夕陽了。

人們選擇了離開,彷佛種下再多胡楊也擋不住人們心裡的風沙!

又種又伐,只怕自己也搞不清楚這其中的意義,恐怕人這一生沒有一天是為地球而過的。偶爾地球也需要那麼一天,需要人們關心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