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桑蠶又插田。”四月的鄉村,農人們如詩句裡描寫的那樣忙碌。4月24日,平定縣東回鎮西川村的玉露香梨種植基地內,有的村民忙著給梨樹施肥,有的操縱著小型農機在梨樹園裡作業,還有的攥著水管給梨樹澆水……
“去年梨樹開始掛果,俺嚐了嚐,又脆又甜,賣得也好。今年咱可得管好這些梨樹,樹上結的可是‘金果果’。”正在地裡幹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維小笑著說。和村民一起忙活的村黨支部書記翟海紅接過話茬:“說得對。過幾年梨樹進入盛果期,咱們的日子就能越過越好。”
“梯坎地,巴掌田,靠啥脫貧?”這是2015年精準扶貧開展時,西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問得最多的問題。4年多過去了,西川村已經找到了答案。“合作社帶著村民種植玉露香梨樹,樹下套種黃豆、黑豆、地膚、中藥材等,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年年增加。”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派駐西川村第一書記劉曉旻笑著說。
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西川村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村。全村210戶470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197人。讓西川村脫貧,這既是幫扶單位和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的職責,也是村支“兩委”必須思考和麵對的事兒。在多方考察並諮詢農技專家後,玉露香梨種植進入了西川人的視野。
由於村裡沒產業,年輕人大多拖家帶口在外打工生活,村裡的土地僅靠留守老人根本種不過來。“土地就是鄉村最大的資源,脫貧還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翟海紅說,“村裡缺少勞動力,咱就成立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種植玉露香梨樹。”2015年,村裡成立了平定縣紅勝種植專業合作社,牽頭髮展玉露香梨產業。
種梨樹雖然效益高,但前期投入大、週期長,要四五年梨樹才能開始掛果。掛果前的那段時間可以說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村民靠啥掙錢?不少村民得知村裡計劃種植梨樹後,見到翟海紅問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
“寧肯苦幹不能苦熬。”翟海紅解釋說,“前期可以在梨樹地裡套種低稈的經濟作物。”2016年,西川村引進種植了100畝玉露香梨樹。這些年,梨樹下的地一點兒也沒閒著,而是種植了地膚、黃豆、黑豆、小米、中藥材等,“收益比種玉米還好”。這些當年見效的項目,讓村民見到了現錢,增強了他們脫貧增收的信心。
正在給梨樹施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賈海柱邊幹活邊說:“前些年,俺還能到外面打零工,過了50歲以後,工作不好找了,只好回村種地。”回村後的賈海柱正趕上合作社用工,他就到了玉露香梨種植基地打工。“守家在地幹活,一年下來也能掙個萬數塊錢,還能捎著種自家的地,光景不賴。”張維小說。
“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8戶119人穩定脫貧,2017年西川村實現整村脫貧。合作社每年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支付務工工資、土地流轉費、產業分紅等,每戶增收4000多元。”劉曉旻說。
脫貧後的西川村依然沒有停下奮鬥的步伐。在幫扶單位的幫助下,西川村修建機耕路、更換路燈、整修日間照料中心,維修村級活動場所,砌起了景觀圍牆,粉刷了文化牆……在相關部門支持下,西川村還修建了水窖、美化環境、拓寬通村公路、建設迎客松文化園,“民富”“村美”同步實現。
“去年,村裡還建設了佔地兩畝的生豬養殖場,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燕慶承包了養殖場開始創業。”翟海紅說,“今後,我們還要做好‘梨文章’,舉辦梨花節、採摘節,發展小雜糧加工,逐步走上鄉村振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