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定光佛信俗

“定光佛信俗”源於武平縣巖前鎮的獅巖(宋時稱南安巖或南巖),祖廟為獅巖的均慶院。定光古佛在民間又稱定光大師、定光菩薩、定光佛、定應大師等。 據《臨汀志》《汀州府志》等記載:定光大師,姓鄭,名自嚴,泉州同安縣人。(宋)乾德二年來到武平,在巖前獅巖設立道場,弘法傳道五十二年,在閩粵贛邊留下除蛟伏虎、疏通航道、活泉湧水、祈雨求陽、賜嗣送子、築陂止水的故事,以及圓寂後仍屢顯神異、護國佑民的傳奇。朝廷曾5次敕封,敕賜“定光園應普慈通聖大師”,被朝廷正式賜封為定光佛轉世的高僧,客家人稱之為“定光古佛”。“定光佛信俗”形成於宋初,發展於元,穩定於明清。

“定光佛信俗”內容豐富多彩。從類別上看,分為祭祀和卜籤兩大類。每年正月初六至二月初一舉行,主要有迎佛、豎幡等醮儀,善信們抬著定光古佛金身“巡遊”進村,接受拜祭、進香,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利。與此同時,舉辦大型民俗民間文藝表演,把祭奠活動與木偶戲、漢劇、龍燈、獅燈、船燈等豐富的民間藝術結合起來,展示豐富多彩的客家民間文化。

“定光佛信俗”是伴隨著客家民系共同成長、客家世代傳承的客家保護神。明末清初,隨著客家人遷徙臺灣,定光佛文化信仰也傳入臺灣,成為臺灣閩西客家移民同鄉凝聚的紐帶、團結鬥爭的旗幟,也是祖籍原鄉的象徵、日常生活的守護神。2017 年1月,“定光古佛信俗”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定光古佛》 攝影/李國潮

樹葉吹奏技藝

樹葉吹奏技藝是上杭鄉間家喻戶曉的傳統技藝。它是客家先民自中原南遷帶來的漢文化與南方的畲瑤土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的客家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樹葉吹奏簡易而方便,只要摘取新鮮的樹葉,含在唇間,吹氣使葉片顫動而發出不同音階的聲音,便可吹奏出不同樂曲。曾在閩西山區群眾中十分流行。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傳承》 攝影/彭緒榮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畲鄉樹葉吹奏》 攝影/張華明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樹葉吹奏感黨恩》 攝影/丘美玉

長汀客家九連環

長汀客家九連環,又稱“霸王鞭”“打蓮湘”或“彩棍舞”,是流行於長汀縣的一項客家民間歌舞,迄今已有數百年曆史。

客家九連環歌舞主要流行於在長汀城關和大同鎮。道具彩竿是用三尺長、直徑一寸的小竹竿,二頭挖一小槽,槽中裝上銅錢,竿上貼上彩飾而成,表演時以手法為主,一手執彩竿中間,一手拍打彩竿發出音響,其步法有踩步、跳步、勾腳、踢腳、十字步等動作,而身法則是配合彩竿拍打身體部位時扭動或俯仰。客家九連環表演時,可一人表演自唱自舞、二人對舞或多人群舞。

2017 年1月,“長汀客家九連環”被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長汀客家九連環》 攝影/劉發林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綜合編輯:文旅龍巖 來源:福建省龍巖市博物館

春色滿園惹人醉∣龍巖最全踏青賞花攻略來襲

【品清明茶香,探一年春色】龍巖茶色盡覽

●想見你,龍巖……(七景區)

●想見你,龍巖......(城色篇)

●想見你,龍巖......(山巒篇)

●想見你,龍巖......(河湖篇)

●想見你,龍巖......(夜景篇)

●想見你,龍巖......(梯田篇)

●想見你,龍巖......(雲海篇)

●龍巖這些景點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

【網展:閩西“鄉愁”•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