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花密映帽簷新”,從簪花習俗中看懂古人愛美之心

引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別是對於婦女們來說,但在沒有頭飾的古代,古代的婦女們一般就是選擇用一些花朵作為裝飾,而這種行為叫做“簪花”,

“年華灼灼豔桃李 結髮簪花配君子”。簪花作為一種民俗的現象,在我國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特別是在宋朝的時期,簪花的形式與規模特別的大,成為了宋朝時期的一種風俗習慣,在許多的典禮、宴會、節令的時候,宋朝人們紛紛開始簪花,而且不僅只有婦女簪花,連男子也開始簪花了。

像是楊萬里在詩中寫道“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或者是陸游的“東皋樂哉日成趣,簪花起舞當自強”,讀書人會在順境的時候佩戴簪花來表示自己的人生得意,在逆境的時候佩戴簪花來發洩自己的窮愁潦倒。清朝的時期,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女官頭上戴著絨花,那一些也是簪花的一種。

“宮花密映帽簷新”,從簪花習俗中看懂古人愛美之心

一、“簪花照鏡,摘花插鬢”,清朝女官以絨花作為簪花,宋朝已經開始出現了用“假花”與“真花”做簪花的現象

在文獻上有記載等到春末的時候,上早朝,大臣們都被賜了生花,從皇上到大臣都佩戴著簪花下朝。紹聖二年(1095),上元節有幸去到集禧觀,剛出發的時候,皇上賞賜宮花給每一個隨從的大臣們,每一個人數十枝,當時人們都以他們為榮。文獻當中提到的“生花”就是鮮花,也是最早時期婦女們簪花所用的花,一般是在春天的時候,百花齊放,選擇一些牡丹芍藥,作為簪花,而夏天的時候則選擇一些梔子花,茉莉花作為簪花,秋天的時候,菊花和秋葵生長,則選擇菊花和秋葵作為簪花。

“宮花密映帽簷新”,從簪花習俗中看懂古人愛美之心

另外的一種叫“宮花”,“宮花”就是假花,一般是指用絲絹、羅布、通草或者絨線所做成的假花。宮花的製作十分複雜,必須選擇一些形態和質地十分像真花的材料,像是一些牡丹的花瓣和芍藥的花瓣會比較厚重,需要一些比較毛茸茸的質感,就會使用通草來製作更加的恰當。像梔子花,茉莉花等花瓣比較的輕薄,則會選擇一些羅布和絲絹來製作比較的合適。清朝的時期為了節省開支,而選擇用絨線去做絨花。宮花的製作十分的考究,需要製作的工匠精心染色,精心製作,精心取材,而有些材料一般都會比較的貴,所以一般製作出來也主要是提供給宮中的女官、宮婦使用,由宮中製作或者是坊間為宮中的人們製作,所以被稱之為“宮花”。

在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時期皇帝賜花,最多用的是鮮花,到了後來便使用了一些宮花。簪花在我們中國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但在宋朝有了許多的形式。

“宮花密映帽簷新”,從簪花習俗中看懂古人愛美之心

二、在一些重要的典禮,比如太上兩宮以及皇上的壽宴,就會需要佩戴簪花,然後在宋朝的婚俗中也是需要男性佩戴簪花的

據文獻記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大臣官僚們攜帶著自己的隨從,一併佩戴著簪花”在南宋時期,也有出現按照皇帝賜的花色的差異來分別品級,“用羅做的花,分成紅、黃、銀紅三種顏色,欒枝花用雜色的羅製成,大絹花的製作分為紅、銀紅兩種顏色,羅花用來賜給百官,欒枝用來賜給卿監以上的,絹花用來賜予將校以下的”,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吧,簪花插在幞頭上,就叫做“簪戴”。

在古代男子將科舉考試視為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當他們參加科舉考試、中舉、中進士、甚至做官、升遷……他們都會佩戴簪花,作為表示。

“宮花密映帽簷新”,從簪花習俗中看懂古人愛美之心

在宋朝的婚俗之中,新郎官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直到現在也有一些地區仍然保存著新郎官的禮貌,兩側插著兩隻金花的習俗,由此可見,這是從宋朝一直傳承的民俗。

三、除了一些典禮,在宴會上面也要佩戴簪花,但在國破家亡之際,忠貞之士卻寧死也不願簪花戴花

每到春秋季節的時候,一些祭祀、巡訪;或者是國家有重大的宴請宴會,例如聞喜宴、曲宴、飲福宴、春秋大宴,在這些場合上面,皇帝都會給群臣們賜花,大臣們帶好花後還要“謝花再拜”。按照宋朝的禮儀,花中的一些名貴品種只可以賞賜給親王,並派中使為他們佩戴,但是也有文獻記載,宋真宗曾將幾百盤的牡丹送給群臣,將最珍貴的千葉牡丹破例送給了晁迥,又特意的派中式使為晁迥佩戴宮花,甚至是把自己頭上的花朵摘下來,送給身旁的大臣們,這象徵著皇權的恩寵與榮耀。還有一些禮儀制度強調參加大宴的時候,皇帝賜的花必須自己佩戴上,如果不戴或者是讓隨從佩戴,則會受到檢舉與懲罰,曾經司馬光20歲的時候中進士,參加皇帝的聞喜宴,因為司馬光本人不喜歡戴簪花,而沒有佩戴,群臣們勸誡他,皇帝賜的不可不戴,由此也可以看出來,不戴簪花是一種違背了禮儀的行為舉止。

“宮花密映帽簷新”,從簪花習俗中看懂古人愛美之心

除了皇帝舉行的宴席,帶好朋友之間舉行宴席的時候,也要帶上簪花,以表示對朋友的尊敬。宋朝重文輕武,有許多的文人志士,常常喜歡聚集在一起飲酒作詩作賦,每次的聚會上,文人志士們都會佩戴好簪花,老老少少坐在一起,花枝招展談笑風生吟詩作賦,佩戴簪花成了他們表達內心的喜悅的一種方式。

但除了在喜慶的時候佩戴粘花,也有相反的,比如當國家遇到了喪亂、皇帝駕崩,皇后仙逝、一些國難災害,都是不允許佩戴簪花的,以表對國家的忠誠,抗金時期,一些敵國將士以性命要挾宋朝的使者佩戴簪花,忠誠於國家的使節們就常常寧可喪失生命,也不願佩戴簪花,侮辱自己的國家。

四、宋朝時期把節令看做成一個很重要的民俗事象,在不同的節令佩戴著不同的花朵。

宋朝的居民們很喜歡賞花,戴花、簪花,一年四季不同的時節,生長著不同的花朵,隨著節令的更替,人們也會選擇不同的花朵配戴在頭上,或者是佩戴由當時節令隨處可見的材料所製成的簪花,像是在上元節的時候,婦女們可以佩戴珠翠、或者是用剪綵做成的花或甲鐵草蟲兒的形狀、亦或是佩戴用白絹製作的梅花;端午節則佩戴榮莉;《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佩戴之”,重陽節就佩戴茱萸或者是菊花,像蘇東坡的詩句裡面提到“髻重不嫌黃菊滿,手香新喜綠橙搓”,明代陳洪綬的《淵明簪菊圖》,這一些都體現了重陽節簪菊的習俗。

“宮花密映帽簷新”,從簪花習俗中看懂古人愛美之心

結語

宋朝時期,不管是男子或者是女子簪花,不僅僅只是因為社會上面的一種風氣與宮廷禮制也是一種對美的追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向蘇東坡說的“人老簪花不自羞花,花應在老人頭”即便是在垂垂老矣之時,也傾慕於花的嬌媚,願意簪花上頭。在熱鬧的佳節歡慶之時,人們頭上戴著簪花,一片奼紫嫣紅,也是十分的喜慶。人們對於美的追求是不分男女老少的,應當都是從骨子裡面滲透的摯愛與本能的嚮往,因此,人們也應該擁有著包容開明的普世態度去看待這樣子的習俗。

參考文獻:

《東京夢華錄》

《聞見近錄》

《夢粱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